酷暑时节,我国各地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些博物馆不仅是孩子们汲取知识、体验历史的“夏日学堂”,更是市民游客青睐的文化场所和旅游热点。众多博物馆相继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并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在暑假期间的文化娱乐需求。
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参观完国家自然博物馆后,一位网络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发表感慨:“这梦幻般的海底世界竟然免费开放!位于地下的水族馆,气候凉爽,是夏日游览的理想之地。五彩斑斓的鱼群穿梭其中,深邃的拱形隧道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与鲨鱼亲密接触,随手一拍便是美景。馆内还设有丰富的科普活动,现场可见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打卡完成任务。”
宜玫,这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生,于7月份踏上了北京之旅。她事先在网络上预约了多个知名博物馆,其中包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首都博物馆等。她对北京的博物馆资源赞不绝口,认为这里既有丰富的藏品,又种类繁多,这无疑为她提供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好机会。宜玫比喻说,逛博物馆就像是阅读一部立体的、生动的百科全书,让她能够细细品味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物所蕴含的韵味。
刘女士近期带着孩子前往河南洛阳,特意参观了洛阳博物馆以及洛阳古墓博物馆。那里人流众多,不过参观体验相当不错。特别是古墓博物馆,其特色鲜明,确实值得一看。孩子对博物馆的游览颇为喜爱,尤其喜欢寻找那些引人注目的文物。他甚至将洛阳博物馆里的古代塑像照片制作成了有趣的壁纸。刘女士提到,外出旅游时参观当地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让人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能带来许多乐趣。今年暑假,她计划带着孩子去河南博物院和开封博物馆等地参观。
黄洋副教授指出,“文博热”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极大热情,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势头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认为,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桥梁,融合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审美价值,不仅能够满足社会教育、文化体验和社交分享等多方面的需求,还吸引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观众前来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设有常规的展览和主题展览,近期还推出了“宇宙考古:时空探索”以及“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等特色展览,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暑期文化盛宴。在这里,观众不仅能体会到历史的深邃与宇宙的辽阔,还能欣赏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明的丰富多彩。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近期开始试运行并对外开放,它以十大主题展览为核心,展示了3000多件(套)展品,并运用了VR、AI、全息投影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名为“北疆文化会客厅”的互动空间。开馆之际,两大特色展览同期亮相,“彩练当空”展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彩色釉瓷器,展现了东方的审美艺术;“AI识瓷”与茶道体验活动,使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生机;“古希腊之美”展览则展出了122件(套)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文物精品,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夜场活动精彩纷呈
在暑期观展的热潮中,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作出调整,延长了开放时长,并增设了丰富的夜间活动,为观众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优质的参观体验。
北京多座博物馆实行错时开放和延长开放时间策略,其中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已将闭馆日从周一改为周二,并相应增加了开放时长;而香山革命纪念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在暑期期间则取消了原本的闭馆日安排。
从7月1日起至8月31日,江苏苏州博物馆的本馆、西馆以及苏州民俗博物馆都将延长开放时间,直至晚上8点。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每周日到周四(周一闭馆日除外)期间,开放时间同样延长至晚上8点,而在每周五和周六,开放时间则延长至晚上9点。
自去年暑假以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直备受关注,人气旺盛。今年8月,该展将实施新的开放策略。具体来说,从8月1日至10日(周一闭馆日除外),展览将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9点,并增设夜间场次;而在8月11日至17日,展览将全天候开放,持续24小时不间断。
除了对开放时间进行延长,各馆还细致地准备了夜间活动,旨在为观众提供一场场精彩的感官盛宴。以北京天文馆为例,每周六晚间都会举办“天文馆之夜”的特别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家讲座、电影欣赏、实验演示、科普剧演出以及望远镜观测等,既富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
国家自然博物馆于2025年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光韵”作为核心主题,诚邀广大观众共同踏上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光影之旅。“楼体灯光秀”运用3D投影等先进技术,生动呈现了地球46亿年生命演化的宏伟景象;而“遇见生命之光”展览和研学课程,则引领观众揭开发光植物的神秘面纱;此外,“夜宿博物馆”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展厅探险、4D电影观赏、手工制作和夜间故事分享等,家长们与孩子们在恐龙骨架模型前搭建帐篷,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江苏常州博物馆于2025年举办的“常博奇妙夜”活动,在保留去年夜赏、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题活动的同时,进行了全面升级。活动不仅与地方专业剧团携手,打造了院线级的视听盛宴,还推出了三大原创的沉浸式剧游项目。此外,孩子们在博物馆内可以体验到“苏超”的激情,跟随课本游览江苏,并与科普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与主题式的立体阅读活动。
多措并举优化体验
暑假期间,博物馆内人流如织,部分游客无视秩序,在馆内饮食、嬉戏打闹,甚至触碰展柜中的展品,这不仅影响了其他人的参观感受,也对文物造成了潜在伤害。近期,众多博物馆纷纷通过发布短视频,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玩梗”,提醒观众在展厅内切勿进食、高声喧哗、触碰玻璃,以免招来蚂蚁、蟑螂等害虫,甚至引发“三体人”的关注,对人类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风趣幽默的表述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他们热情的反馈,有效地缩短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黄洋指出,博物馆延时开放给观众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综合配套措施进行优化,加强安保和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对于“一票难求”的现象,可以尝试实施分时段预约和不预约的多种方式。例如,上海博物馆东馆就无需预约即可入场。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博物馆系统对客流进行细致分析和管理,实时公布各展厅的人数信息,以此引导观众选择最佳的参观路线。
近些年,博物馆研学活动迅速兴起,受到了孩子们及家长的广泛喜爱。在暑假期间,这类活动进入高峰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学活动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采用文物讲解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课程设计亟需增强创新性,拓展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并通过问题导向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黄洋强调,部分由市场机构推出的研学活动存在收费偏高、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这同样会对博物馆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博物馆有必要强化对这些活动的审查和管理力度。
黄洋认为,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新近推出的“博物馆学校”项目,堪称业界的典范之作,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博物馆参考学习。该课程体系涵盖六个主要部分:以“吴地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亮点的核心课程,传承工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演绎社活动,融入科技元素的实景剧本游戏,深入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以及直面文物的展厅课程。这些课程综合运用知识讲解、手工实践、演绎互动和户外研学等多种方式,旨在为从小学到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黄洋指出,课程活动需彰显本馆的独特风格,同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以适应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求,从而使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临时参观地”,而是成为“终身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