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季节,我国各地博物馆客流如织。这些博物馆不仅是孩子们汲取知识、体验历史的“夏日学堂”,更是市民游客热衷的文化场所和旅游热点。众多博物馆争相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并实施周到的服务举措,以满足公众在暑假期间的文化娱乐需求。
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参观完国家自然博物馆后,一位网络博主在社交媒体上不禁感叹:“这梦幻般的海底世界竟然免费开放!”他提到,水族馆位于地下,气候凉爽,是夏日游览的理想之地。五彩斑斓的鱼群穿梭于深邃的拱形隧道中,游客们不仅能与鲨鱼零距离接触,还能随时捕捉到美丽的画面。此外,馆内还设有科普活动,现场可见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打卡完成任务。
宜玫,这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学生,选择在7月份赴北京旅游。她事先在网上成功预约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首都博物馆等知名场馆。她对北京的博物馆资源赞不绝口,认为这里种类繁多,能够极大地拓宽她的视野,丰富她的知识。在她看来,游览博物馆就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生动的百科全书,让她能够细细品味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物所蕴含的独特韵味。
刘女士是北京人,近期带着孩子来到了河南洛阳,特意参观了洛阳博物馆以及洛阳古墓博物馆。尽管人潮涌动,但参观感受依然颇佳。特别是古墓博物馆,其特色鲜明,实在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孩子对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文物情有独钟,甚至将洛阳博物馆中古代塑像的照片制作成了有趣的壁纸。刘女士表示,外出旅游时,她总会选择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这样不仅能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能享受到许多乐趣。今年暑假,她计划带着孩子去河南博物院和开封博物馆等地参观。
黄洋副教授指出,“文博热”这一现象展现了民众对历史文化深沉的热爱,同时也生动地映射出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认为,博物馆不仅是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桥梁,还融合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时尚的审美风格,它能够满足社会教育、文化体验以及社交分享等多方面的需求,吸引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观众前来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拥有常规的展览和主题展览,近期还举办了“宇宙考古:时空探索”以及“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等特色展览,为公众呈现了一场丰富的暑期文化大餐。在这里,观众不仅能体会到历史的深邃与宇宙的辽阔,还能欣赏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明的斑斓色彩。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不久前开始试运行并对外开放,它以十大主题展览为核心,展示了3000多件(套)展品,并运用了VR、AI、全息投影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成功打造了一个名为“北疆文化会客厅”的场所。开馆首日,两大特色展览同期亮相,其中“彩练当空”展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彩色釉瓷器,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同时,AI瓷器识别技术和茶道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而“古希腊之美”展览则展出了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2件(套)珍贵文物,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夜场活动精彩纷呈
暑期观展热潮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作出调整,不仅延长了开放时长,还增设了多样化的夜间活动,旨在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观展体验。
北京地区众多博物馆采取分时段开放和延后闭馆的措施,其中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已将每周闭馆日从周一改为周二,同时增加了开放时长;而香山革命纪念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以及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在暑假期间取消了闭馆日。
从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江苏苏州博物馆的主馆、西馆以及苏州民俗博物馆都调整了开放时间,现在它们都将在晚上8点关闭。而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每周日到周四(周一除外)也实行了晚8点的闭馆时间,而在周五和周六,开放时间则延长至晚上9点。
自去年暑假起,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备受热捧,而今年8月份,该展将实施新的开放策略。从8月1日至10日(周一闭馆日除外),将增设夜间场次,直至晚上9点;而11日至17日,展览将实行全天候开放,不间断营业。
除了增加开放时长,各馆还细致安排了夜间活动,旨在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观赏体验。以北京天文馆为例,每周六晚间会举办“天文馆之夜”特别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家讲座、电影欣赏、实验演示、科普剧演出以及望远镜观测等,既传授知识又增添乐趣。
国家自然博物馆在2025年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光韵”作为核心主题,诚邀观众踏上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光影之旅。“楼体灯光秀”运用3D投影等先进技术,生动呈现了地球46亿年生命进化的辉煌历程;“遇见生命之光”这一发光植物微展览和研学课程,引领观众揭开发光植物的神秘面纱;“夜宿博物馆”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展厅探索、4D电影观赏、手作活动以及夜间故事会等,家长与孩子们在恐龙骨架模型前搭建帐篷,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江苏常州博物馆在2025年举办的“常博奇妙夜”活动,不仅沿袭了往年的夜赏、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题活动,而且进行了全面提升。活动与地方专业剧团携手,共同打造了高水平的院线级视听盛宴,并且推出了三大独具创意的沉浸式剧游项目。此外,孩子们在博物馆内可以体验到“苏超”的激情,跟随课本探索江苏的历史文化;他们还能与科普专家面对面交流,参与主题丰富的立体阅读活动。
多措并举优化体验
夏日博物馆内人流众多,部分游客却无视规定,在馆内饮食、嬉戏打闹,甚至伸手触摸展柜中的展品,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整体的参观氛围,更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伤害。近期,众多博物馆纷纷通过发布短视频,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调侃”提醒,告诫观众在展厅内不要进食、大声喧哗、触碰玻璃,以免招来蚂蚁、蟑螂等害虫,甚至可能引发“三体人”的关注,对人类文明造成严重打击。这种风趣幽默的表述方式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他们热情的反馈,有效地缩短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黄洋指出,博物馆延时开放给观众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上升。因此,有必要对综合配套措施进行优化,加强安保和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对于“一票难求”的现象,可以尝试实行分时段预约制度,或者不预约的入场方式。例如,上海博物馆东馆就无需预约即可入场。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博物馆系统对客流进行实时分析和管理,及时公布各展厅的人数信息,以便引导观众选择合适的参观路线。
近期,博物馆研学项目迅速兴起,受到了孩子们及家长们的广泛喜爱。在暑假期间,这类活动达到高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研学活动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采用对文物的解读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课程设计亟需增强创新性,拓展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并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黄洋强调,部分由市场机构推出的研学活动存在收费偏高、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这同样会对博物馆的声誉造成损害。因此,博物馆有必要强化对这些活动的审查和管理力度。
黄洋认为,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最近推出的“博物馆学校”项目,堪称业内典范,其他博物馆可以效仿。该课程体系涵盖了六个主要部分:以“吴地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亮点的核心课程、传承工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演绎社活动、融入科技元素的实景剧本游戏、深入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以及直面文物的展厅课程。这些课程综合运用了知识宣讲、手工实践、演绎互动和户外研学等多种形式,旨在为从小学到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黄洋指出,课程活动需彰显本馆的独特风格,同时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以适应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求,从而将博物馆从单纯的“临时参观地”转变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