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时节,我国各地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这些博物馆不仅是孩子们汲取知识、体验历史的“暑期学堂”,更是市民游客钟爱的文化场所和旅游热点。众多博物馆竞相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并提供周到的服务,以迎合广大观众在暑期休闲文化生活的需求。
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参观完国家自然博物馆后,一位网络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惊叹不已:“这梦幻般的海底世界竟然免费开放!位于地下的水族馆气候宜人,是夏日消暑的好去处。五彩斑斓的鱼群穿梭于深邃的拱形隧道中,游客们可以近距离接触鲨鱼,随手就能捕捉到美丽的画面。此外,馆内还设有科普活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打卡完成任务。”
宜玫,这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学生,于7月份踏上了北京的旅游之旅。她提前在网络上预订了多个知名博物馆,包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首都博物馆等。她感慨地说:“北京的博物馆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这让我有机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漫步在博物馆中,就如同翻阅一本立体的、生动的百科全书,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时光沉淀的独特韵味。”
刘女士,北京人,近期携子前往河南洛阳,特意游览了洛阳博物馆以及洛阳古墓博物馆。那里人流如织,尽管如此,参观体验相当不错。特别是古墓博物馆,其特色鲜明,实为值得一游之地。她的孩子对博物馆充满兴趣,尤其喜欢寻找那些引人注目的文物。孩子甚至将洛阳博物馆中古代塑像的照片制作成了有趣的壁纸。刘女士表示,出行旅游时,她总会选择探访当地的博物馆,这不仅能够让人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而且其中也蕴含着诸多乐趣。在今年暑假期间,她计划带着孩子去参观河南博物院以及开封博物馆等地。
黄洋副教授指出,“文博热”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极大热情,同时也如实展现了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持续进步和显著成就。他认为,博物馆作为沟通古今的桥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还融合了现代审美元素,它能够满足社会教育、文化体验、社交分享等多方面的需求,吸引了各年龄层和不同背景的观众。
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设有常规的展览和专题展览,近期还举办了“宇宙考古:时空探索”以及“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等特色展览,为公众呈现了一场丰富的暑期文化盛宴。在这里,观众不仅能体会到历史的深邃与宇宙的辽阔,还能欣赏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明的斑斓色彩。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近期已开始试运行并对外开放,该馆以十大主题展览为核心,展出了3000多件(套)展品,并运用了VR、AI、全息投影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北疆文化会客厅”。开馆之际,我们隆重推出了两大特色展览。其中,“彩练当空”展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彩色釉瓷器,生动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观众可以亲身体验AI识瓷和茶道,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古希腊之美”展览则呈现了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2件(套)精美文物,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夜场活动精彩纷呈
暑期观展热潮席卷而来,全国众多博物馆纷纷作出响应,调整开放时间并延长服务,同时增设夜场活动,旨在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参观体验。
北京地区众多博物馆实行了错时开放和延时开放措施,其中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已将原本的周一闭馆日改为周二,同时增加了开放时长;而香山革命纪念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以及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在暑期期间取消了闭馆日。
从7月1日起至8月31日,江苏苏州博物馆的馆本、西馆以及苏州民俗博物馆均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周日至周四期间(周一闭馆日除外)也将开放至晚上8点,而在周五和周六则开放至晚上9点。
自去年暑假起,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直备受热捧。即将于今年8月实施新的开放策略。届时,8月1日至10日(周一闭馆日除外)将新增夜间场次,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而8月11日至17日,则将实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开放模式。
除了对开放时间进行延长,各馆还倾力打造了夜间活动,旨在为观众提供一场场精彩的体验。以北京天文馆为例,每周六晚上都会举办“天文馆之夜”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家讲座、电影欣赏、实验演示、科普剧演出以及望远镜观测等,既传授知识又增添乐趣。
国家自然博物馆在2025年举办的“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光韵”作为核心主题,诚邀观众一同踏上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光影奇幻之旅。“楼体光影秀”运用3D投影等先进技术,生动呈现了地球46亿年生命进化的宏伟景象;“邂逅生命之光”的发光植物小型展览和研学活动,引领观众揭开发光植物的神秘面纱;“夜宿博物馆”这一活动涵盖了展厅探险、观赏4D电影、手工制作体验、夜晚故事分享等环节,家长们与孩子们在恐龙骨骼模型旁搭建帐篷,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江苏常州博物馆于2025年举办的“常博奇妙夜”活动,在保留去年夜赏、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特色主题的同时,进行了全面升级。活动携手地方专业剧团,共同打造了高水平的视听盛宴,并新增了三大原创的沉浸式剧游体验。此外,孩子们在博物馆内可以体验到“苏超”的激情,跟随课本游览江苏各地;还有机会与科普专家面对面交流,参与主题式的立体阅读活动。
多措并举优化体验
暑假期间,博物馆内人流如织,但部分游客却无视秩序,在馆内饮食、嬉戏打闹,甚至动手触摸展柜内的展品,这种行为不仅降低了大家的参观体验,还可能对文物造成伤害。近期,许多博物馆纷纷通过发布短视频,采用轻松幽默的“玩梗”手法,提醒观众在展厅内不要进食、大声喧哗、触碰玻璃,以免招来蚂蚁、蟑螂等害虫,甚至引发不可预知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严重破坏。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述方式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并收获了他们的热情反馈,有效缩短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黄洋指出,博物馆的延时开放给观众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有必要对综合配套措施进行优化,加强安保和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对于“一票难求”的现象,可以尝试实施分时段预约或无需预约的参观方式。例如,上海博物馆东馆就无需预约即可入场。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博物馆系统对客流进行分析和管理,实时公布各展厅的人数信息,从而引导观众选择最佳的参观路线。
近年来,博物馆研学活动迅速崛起,颇受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在暑假期间,这类活动进入高峰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学活动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采用文物讲解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课程设计亟需增强创新性,拓展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并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黄洋强调,部分由市场机构推出的研学活动,存在收费偏高、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这同样会对博物馆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博物馆有必要强化对这些活动的审查和管理力度。
黄洋认为,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最近推出的“博物馆学校”项目,堪称业界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博物馆学习和效仿。课程活动体系共设六个部分:首先,聚焦于“吴地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核心课程;其次,传承工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再者,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演绎社活动;接着,融入科技元素的实景剧本游戏;此外,提供深度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最后,还有与文物零距离接触的展厅课程。这些课程综合运用知识宣讲、手工体验、演绎互动、户外研学等多种形式,旨在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从小学到老年,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邹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