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理想致敬,向小鹏致敬,向华为致敬……小米的这一系列动作成功占据了微博的热搜榜,让众人皆知小米已造车成功。随后,众多车企和供应商也纷纷作出回应,整个汽车行业呈现出一片欢腾景象。
将时光倒流至三年前,即2021年3月底,小米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雷军在一场发布会上高呼出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自此之后便没有了音讯。直至今年11月,小米汽车的工信部准生证意外曝光,我们这才得以一睹这款凝聚了小米团队1000个日夜辛勤付出的成果。
终于,在众人的热切期盼中,12月25日,雷总在微博上正式公布,计划在28日举办一场技术发布会。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因为那个曾被誉为“年轻人第一台智能手机”的小米,已经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奇迹。对于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人们的期待已经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新能源行业正处于关键决战阶段的此刻。
即便“仅提供技术,不涉及车辆”,然而今日的这场发布会却代表了小米递交的初始成绩单,作为一名忠实的米粉,今日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的个人观点。
守正出奇,智能是最大亮点
在雷总的近期访谈中,他谈到了一个术语“守正出奇”。在他看来,“守正”意味着深入遵循汽车产业的法则,采纳行业内的成熟技术,以确保首辆车的质量上乘。而“出奇”则是在坚守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创新成果。此次发布会便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以“守正”为例,在汽车制造的基础环节,小米确实展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例如其已实现量产的小米V6/V6s电机,其转速已高达21000rpm,这一速度已达到旗舰级电机的标准;此外,小米的超级电机V8s,其转速更是突破了27200rpm,创下了行业之最,预计将于2025年正式推出。
除此之外,SU7还搭载了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以及CTB一体化电池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使得SU7的电池模块在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方面均达到了用户所期待的高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U7双电机版本的能耗控制表现同样出色,其101度电的CLTC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800公里。与此同时,广受好评的Model S在能耗控制方面同样有口皆碑,但其100度电池的CLTC续航里程仅为715公里。
此外,诸如主动悬架底盘、极速快充等众多功能,都表明小米SU7在汽车的基本配置上,已经是一款表现卓越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
在“出奇”之处的表现上,小米汽车彰显了其在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革新成果。其智能座舱装备了搭载骁龙8295处理器的16.1英寸3K高清中控大屏、56英寸的超大尺寸抬头显示屏幕以及7.1英寸的可翻转仪表屏幕,为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交互感受。
小米实现了人车家全生态的互联互通,这使得汽车具备了与手机、平板电脑相媲美的交互体验,并达成了设备间无缝的连接与互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非小米生态下的苹果iPad,也能够接入SU7系统中,成为其拓展屏,这一做法颇具远见。
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小米汽车装备了两颗NVIDIA Orin X处理器,其强大的算力可达508TOPS。此外,它还配备了包括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在内的先进感应器阵列。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能够实时分析道路状况,具备变焦BEV技术,能够灵活调整感知区域。其精度从原先的0.2米提升至0.1米,甚至能够识别和处理停车场横杆以及车轮边的水雾,这在技术层面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供应链之王,小米玩儿点新花样
对于多数新能源企业而言,供应链构成了其生存的核心,然而对于小米这样起源于手机行业的品牌,与供应链的互动早已成为其日常运作的一部分。然而,在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后,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策略和成效。
自2014年对蔚来进行投资起,小米的汽车领域布局逐步拓宽;2015年,公司申请了多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利,并开始与包括小鹏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随后数年,小米在驾驶技术核心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涉及车联网、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技术等多个方面,如博泰科技、纵目科技、禾赛科技等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投资了赣锋、中创新航、卫蓝新能源等;在悬挂技术领域,则关注孔辉科技;而在芯片领域,则对云途半导体、黑芝麻等企业进行了投资。
概括来说,小米在制造汽车的过程中,并未选择依赖汽车行业中的那些大型零部件供应商。雷军所采取的策略是,通过投资和参股的方式,与关键的零部件产业建立起类似于手机行业的共同研发模式。这样做不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汽车制造,还能在至关重要的零部件领域进行联合研发,从而持续巩固自身的技术领先地位。
小米汽车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与米家生态系统的紧密融合,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耕耘已久,其产品线之丰富和成熟度之高,为米车注入了与众不同的竞争力,这种优势是其他汽车品牌难以企及的,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
在车内,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或米家APP轻松操控家中的小米智能设备。设想一下,当汽车驶近家门口,灯光便会自动点亮,空调自动调节至适宜的温度,家庭影院亦会播放您所喜爱的节目。目前,众多汽车制造商正热衷于“场景化造车”,但大多只是在车内模拟场景,而小米则实现了真正的联动式场景化。
这种将生活场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不仅显著提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米车的市场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科技和便捷的年轻消费者来说,这种独特的融合方式,无疑将成为小米在未来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显著优势。
实际上,作为首家涉足汽车领域的手机品牌,小米显然超越了传统制造业的思考框架,揭示了如何将既有优势与新兴领域需求相融合,进而开创了全新的市场模式。小米的这一策略,不仅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行业树立了跨领域创新融合的典范。
关于SU7价格猜想,不低于23万?
关于小米SU7这款车型,大家最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其售价,这一点从发布会尚未落幕,有关小米SU7价格的信息便迅速攀升至热搜榜首便可窥见一斑。
雷军曾于微博上发起一项投票活动,询问用户对小米首款汽车的价格期望。投票结果显示,大约40%的参与者期望价格在10万元以下,而58%的参与者则希望价格控制在15万元以内。
显而易见,消费者对小米的期待始终聚焦于高性价比,这一点与小米品牌在公众心中塑造的印象相吻合,但实际情况或许与这种期待存在较大出入。
尽管广大消费者普遍期待小米能够效仿其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推出既价格合理又性能卓越的汽车,然而,汽车制造业的复杂程度以及成本构成与手机行业存在根本差异,这一点从SU7在发布会上所展示的部分信息中可以窥见一斑。
审视这款车型中最昂贵的电池组件,从发布会所披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其具备628公里和800公里的两种续航能力。匹配这两种续航能力的宁德时代电池容量分别为73.5度和101度。再考虑到小米SU7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997mm、1963mm和1455mm,轴距达到3000mm,这是一款典型的C级车。将这两项因素综合起来,以当前新能源市场的主流价格水平来衡量,这款车的定价无疑将不低于20万元。
搭载2.78秒零百加速的强劲动力系统、配备激光雷达、采用8295芯片、拥有主动悬架底盘等众多高端配置,若以市场上知名新势力车型的价格作为参考,为了确保不亏损,新车的售价大致需介于30至45万元人民币之间。
经过全面考量,我认为小米SU7的售价可能从约22万元起步,最高不会超过32万元。说实话,这个价格与网友预期的9.99万元相去甚远。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昨晚推出的20.99万元的极氪007已被誉为“价格杀手”。既然小米SU7在设计和配置上都要优于极氪007,那么将其定价在22万元左右也是合情合理的。
雷总在一次回应网友的提问时,提前透露了小米SU7的定价将“偏高”,然而在我个人的看法里,这种“偏高”是相对于网友们的投票结果来谈的,并不是与市场上配置相当的车型进行对比。总的来说,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只要小米汽车的价格能够稳定在22至32万元这个区间,它在这个区间内仍旧是当之无愧的“性价比之冠”。
然而,依照小米往届发布会的惯例,或许在小米SU7正式面市的前夜,雷总可能再次施展“说服”之术,为广大米粉提供一份难以抗拒的震撼性价格,同时,也让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驱者们领略到小米汽车在性价比方面的强大冲击。
写在最后
诚然,不论小米的智能手机抑或汽车表现如何,我对其创始人雷总的个人魅力深感钦佩。在长达3小时的发布会上,雷总独自一人在台上进行了全程讲解,这几乎是我在近期观看的所有发布会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雷总的这种专注态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小米集团对SU7这款车型的高度重视。
SU7标志着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初次尝试,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步伐。它的问世不仅代表了小米品牌向新领域的拓展,更对传统汽车行业构成了挑战。发布会后,小米SU7无疑将引发诸多争议,然而,这并不会阻碍其成为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甚至有可能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杰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