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在媒体上留意到,美国部分顶级富豪极爱从事公益事务,他们时常表示要把毕生积累的资产全部用于支持公益机构,像比尔·盖茨、巴菲特、扎克伯格及其配偶都曾这样做过。国内对此便有诸多议论,称这些美国成功人士境界多么崇高,使用了大量褒奖的言辞,他们在公众视野中赢得了广泛的赞扬。但是少数富人具备崇高品德,倒也合乎情理,然而众多顶尖富豪都这么做,内心是否存有疑虑?他们辛劳积累的财富,如此慷慨地全部捐出,分文不传给子孙后代,是否真的如此无私?他们毕竟是生意人,终究是资本家。
美国的富豪将财富捐给慈善基金会,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石油巨头约翰·洛克菲勒不仅缔造了庞大的石油产业,还首创了美国的慈善基金模式,堪称典范人物。一个世纪之前,美国司法部长曾批评约翰·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企图永久保存巨额家财的机构,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由此可见,设立慈善基金会原本主要就是为了延续家族财富,此后这种做法也演变成了美国富裕阶层普遍采用的手法。海外流传一种观点,称作“非慈善之慈善”。或许有人会疑惑,财产留给子孙后代直接传下去不好吗,何须设计诸多环节呢
美国的富豪为什么会采用慈善基金会来传承财富?
高额的遗产税会让财富大量缩水
美国境外的财产继承税相当惊人,尽管各州的具体税负存在差异,但高税率普遍接近半数。这意味着企业家若想直接将资产转移给子孙,扣除税款后仅剩一半,待到传至下一代时,能继承的份额更会锐减至四分之一。无数先辈的经验表明,向慈善机构捐赠是减轻税务负担最有效的途径。一旦个人独立创立慈善基金会,并且在其生前将全部财产捐赠给该基金会,那么这些资产就不再属于个人所有,因此无需缴纳高额的遗产税。
这个基金会每年只需拨付百分之五的资产用于公益活动,该比例涵盖员工薪酬及机构运营成本,其余部分则由该组织自主支配。多数基金会由出资者的直系亲属负责运营,例如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便由其配偶掌管,实质上资金仍掌握在家族手中,由此不难推想其中存在多大的运作空间。
资本经营模式的变化能将利益最大化
美国法律准许基金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因此基金会能像一般公司那样管理资产,常用投资方式包括购买债券、股票和房地产,参与市场角逐并获取利润,以此达成资本增值目的。部分基金会却在盈利过程中,完全背离“慈善”宗旨,在欠发达国家投资污染严重行业,对民众健康造成损害。对那些拥有资本的人而言,建立基金会仅是资本运作方式的调整,是身份从创业者转变为施主的过程,借助基金的资金活动来获取收益。
这样操作的话,上层阶级借助机构减轻赋税负担,而国家财政的压力则转嫁给了中等收入群体和普通民众,势必将导致财富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利用做慈善进行利益捆绑
美国政客需要处理部分公共事务,但若政府拒绝提供资金,便只能寻求赞助,富裕阶层对此通常表示欢迎,然而在运作环节,捐赠者常会设法获取更多资源,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虽可视为互利,毕竟资金流向背后仍暗藏政治角力,但毕竟钱是用于慈善的,对基金会和政府而言,这便是各得其所。
基金会与政客间的这种配合关系,能让基金会加大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促使政府成为它们拓展自身势力和提升赚钱效率的有力伙伴,由此进一步在更宽广的层面上强化自身对产业、商业、资本等领域的支配权。《货币战争2》提及洛克菲勒曾表示,华盛顿的国务院实为我们的重要助力,众多大使及部长们协助我们在全球最偏远的地区拓展新市场。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涌现出众多富裕商人,不过许多家族仍难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美国富豪也面临类似困境,设立慈善基金会能够破解这一魔咒,资金注入后不会任由个人随意支配,后代可按期从基金会获取一定款项,这样既可满足家族后代的日常开销与生活品质,又可让家族财富长久延续。
国内富裕阶层大多借助家族信托机制延续财产,这种安排能让资产占有权与经济利益权分开处理。资金一旦注入信托,其归属就不再归本人所有(无论出现债务纠纷还是婚姻变动,该部分财产都保持独立状态),不过仍能依照个人心意实施分配安排。例如李嘉诚、许世勋等人多年前便设立了各自的家族信托基金,家族成员能够定期获得一笔款项用于日常开销,设立这项基金也是为了确保家族财富能够代代相传。
实际上,国内众多商界人士堪称热心公益的典范,他们慷慨解囊兴建教育设施,向经济困难者伸出援手,所提供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各位都知道哪些国内知名的慈善人士呢?敬请于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