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楚汉对决这段往事想必多数人耳熟能详,参战双方分别是项羽与刘邦,公众普遍知晓最终刘邦赢得了这场角逐,然而项羽在早期阶段曾借助范增的辅佐,具备相当大的可能击败刘邦,但范增却在决定性的关头选择了背离项羽,此举究竟缘何发生呢?本刊特此深入剖析这段历史,敬请各位关注。
秦末反秦之际,范增率先提议拥立楚怀王后代项梁、项羽担任首领。项梁掌权期间,范增已是项梁与项羽叔侄的智囊,项梁离世后,他的权位随之提升,成为项羽的核心谋士。范增对项羽无比忠诚,不遗余力为其献策。借助范增的辅佐,项羽消灭了意图谋反的宋义部队。又由于范增年过七旬,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
楚汉战争刚开始时,项羽的勇猛无人能及,并且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时范增的狡猾和周密的计划,让他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的谋士陈平运用了挑拨离间的策略,导致范增被迫离开项羽,从那时起,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开始逐渐处于不利地位。许多人,经常因此责怪项羽,并对范增表示同情。但是,研读过往记载可知,项羽驱逐范增并非源于离间手段。
项羽对范增的才干相当了解,为了招揽范增,项羽甘愿放下身段,尊称他为亚夫。范增作为亚父,其实心里应该清楚,虽然名义上是亚父,但本质上仍是主上和臣下的关系。然而,范增却真的把自己当作了项羽的亚父,在许多场合,摆出亚父的架子,这让项羽常常觉得不高兴。项羽对待亲手抚育他的叔父项梁,态度一直很放肆,甚至有次怂恿部下,对项梁施加压力,几乎导致权力更迭。至于毫无血缘关系的范增,项羽绝无法容忍他凌驾于自己之上。要是项羽消灭了刘邦,义帝的命运很可能就是范增的结局。
范增好像察觉到了项羽对他的怨气,却还是我行我素,步步紧逼。他依靠在楚军中建立的威望,经常直接指挥将领而不告知项羽,许多将领对他的敬重,甚至超过了对项羽的敬畏。这实在触犯了项羽的底线。范增的狂妄态度,项羽或许能当作读书人的性情,暂时容忍,然而他对权力的僭越行为,项羽绝不能容忍,因为这直接危害到他的统治地位,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项羽极有可能失去掌控权,范增也许会变成后世权臣的典型
项羽觉得范增背叛自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范增要取而代之。项羽撵走范增是没办法的事,范增落寞离开楚军营寨,也是自作自受,陈平的挑拨离间只是个引子。
项羽对范增的离开没有过多挽留,如同羽翼已丰的幼鹰急于挣脱母鹰怀抱,飞向广阔天空,又似初涉世事的青年不耐烦长辈的叮咛。这位年少便声名显赫的西楚霸王,或许早已对亚父的反复规劝感到厌烦,更难以忍受他老人家的训诫指责。
范增离开时,心中满是悲伤,如今的西楚霸王,不再是当年叔父惨死时惊慌失措的少年项羽,昔日那个趴在亚父肩头哭泣的脑袋,现在已是昂首阔步,毫无兴趣!
范增来自居巢,即现在的安徽巢湖一带,他在旅途中,因背上长了毒疮而去世。这种毒疮,指的是气血被毒气阻塞,在肌肉和筋骨之间形成的疮疡。范增的死亡,很可能是长期郁结愤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结果。
范增离世,令人唏嘘。刘邦麾下,文臣有萧何、张良,武将则有韩信,而项羽阵营,真正称得上辅佐霸业的才俊,仅范增一人而已。项梁在定陶牺牲之际,项羽尚且年方二十五,而范增已然年逾七十,古人云人生七十为高寿,高官厚禄,奇珍美色,于范增而言已无甚吸引力,他追随项羽,完全源于与旧友(项梁)的类似兄弟般的情谊,以及与项羽近乎父子般的忠诚,因此范增的立场,与寻常的谋士截然不同,既是项羽的恩师,也是项羽的智囊。项羽管范增叫亚父,正是对这一层非同寻常关系的肯定。
这种特殊的互动模式,让范增对项羽毫无保留地进言,直言不讳。他跟项羽交流时,态度和语气常常显得傲慢,毫不留情。一旦项羽不采纳他的意见,范增就会争辩,甚至高声责备,让项羽觉得像是被长辈严厉训斥的孩子。这种反应促使项羽产生抵触情绪,给了陈平挑拨离间的空间。所以说,陈平的挑拨只是加速了过程。真正决定项范分裂的因素,早已经在鸿门种下。
范增全力支持项羽称霸,并且认定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主要障碍,反复向项羽说明除掉刘邦以免后患、稳固基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项羽性格讲求道义,内心多疑且骄傲自满,一方面觉得杀害刘邦违背道义,会损害自己重情重义的形象。另有一面,项羽自以为刘邦无论在才能还是用兵谋略上都不足以对自己争夺天下的计划构成威胁,因而拖延着不肯除掉刘邦。陈平的离间手段十分容易就让项羽对范增产生隔阂和怀疑,范增身为忠义之臣,为项羽竭尽心力却得不到项羽的信任,最终只能感叹生不逢时。范增离世之后,项羽经由其他智囊的规劝,才醒悟到范增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先前对范增产生的误判。
范增离世两载之后,项羽的部队遭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合军队打败,退守至垓下(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一带)。紧接着,项羽逃往和县乌江,最终自尽身亡。刘邦凭借“楚汉战争”的胜利,登基称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
刘邦剖析项羽败亡的缘由指出:项羽得到范增却不能信任重用,这就是他被自己擒获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