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范曾:艺术成就与争议交织的 “国学大师”
范曾在艺术圈享有独特声望,他的 “失联” 事件因而触动公众视野,引发社会热议,这与他作为中国当代书画家中的顶尖人物有关,其作品估值极高,堪称标杆,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 “国学大师”。
1938年,范曾在江苏南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出生,1959年,他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后来转到中央美术学院,跟随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等艺术大师学习,擅长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他的艺术造诣曾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1984年,“范曾美术馆”在日本冈山建成,他是继毕加索之后,第二位在日本建立个人专属美术馆的海外画家,1998年,他的作品《丽人行》在香港卖出1200万港元的价格,2011年,《八仙图镜心》以6900万元的高价售出,2019年,他的拍卖总金额达到1.58亿元,在胡润中国艺术榜上排名第五位。荣宝斋曾经讲过,范曾曾经创下过一年缴纳个税达一百五十七万元的记录,这个记录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越。
书画鉴赏专家米景扬认为他 “绘画与书法都非常出色,文学和历史知识非常扎实”,国学权威季羡林则称他 “既是绘画家、国学研究者,也是思想家”。然而这份荣耀背后,非议从未间断,1966 年 “文革” 时期,他向恩师沈从文投递了大量批判信件,令沈从文深感 “内心痛苦,受到极大冲击”,多年以后范曾虽表示 “终生对不住沈从文”,但依然无法平息公众对其 “个人操守” 的质疑。
二零一零年,有桩涉及 “艺术评论界限” 的诉讼案件,进一步使他成为舆论焦点。收藏家郭庆祥在《艺术家应当以作品立身》一文中,指责范曾 “刻意渲染”“批量生产画作”,认为其 “才华有限却标榜自我”;画家谢春彦亦在另一篇文章里,间接影射他 “售卖画作仰仗宣传,金钱左右艺术创作”。范曾对郭庆祥提起了诽谤指控,并获得了司法支持,法庭确认郭庆祥的著述损害了他的社会声誉,不过这场诉讼引发了关于“范曾是否称得上国学泰斗”的争议,并且这一话题至今仍备受关注。
范曾也有 “慈善家” 的另一面,一方面他为汶川和玉树地震分别捐助了一千万,1980年至2009年期间捐赠书画总价值高达五亿三千万,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他通过捐赠画作来制造话题,以此抬高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三、四段婚姻:复杂家族关系埋下的 “财产隐患”
范曾的情感经历,远比他的艺术作品更为曲折动人。自从他与徐萌结为伴侣,他的人生中已经先后经历了四次婚姻,而每一次的结合都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财产纷争。
1963年,范曾二十五岁,与同窗林岫结为连理,林岫是知名诗人兼书法家,还担任过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的教师,不过这段姻缘只持续了五年,最终因为性情差异而破裂。1971年,他和边宝华结为伴侣,他们共同生育了一个女儿范晓蕙,也就是这次提供信息的人,不过他们的婚姻关系没有维持很久,从1983年开始,范曾与张桂云(后来改名为楠莉)发展了婚外关系,直到1993年他与边宝华正式解除婚姻,在同一年,他在巴黎与张桂云办理了结婚手续。
张桂云和前夫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她再婚后决定让孩子改用范姓,大儿子须波更名为范一夫,二儿子须涛则改叫范仲达。范一夫拥有艺术方面的才能,拜范曾为师学习白描技法,在艺术圈里获得一些认可;范仲达则精于商业运作,创办了博物馆专门陈列范曾的作品,经常招待各界人士,担任范曾的“商业伙伴”。张桂云与范曾相伴近三十载,于2021年离世,范曾曾视她为生命中最珍视的人——在2024年他另结连理之际,他公开表示,亡妻楠莉离世已近三年,自己深感哀伤与落寞,幸有徐萌给予关照
二零二四年四月十日,八十六岁高龄的范曾忽然公布与八十后徐萌缔结婚姻,此番举动在艺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徐萌是一名“疗愈师”,范曾表示她“给予细致入微的照料使我脑梗痊愈,并激励我艺术创作持续发展”。去岁九月,二人曾携手同游中国美术馆,被新闻界誉为“艺术界的美好故事”。外界的疑问一直不断,五十岁的年龄差距,徐萌作为“疗愈师”的特殊身份,还有婚后马上掌控范曾工作室的行为,这些都让人怀疑他们究竟是真爱还是精打细算。
范曾的巨额财富,涵盖大量字画真迹、古董藏品以及相关企业股份,正引发广泛争议。范晓蕙披露的“名贵物品遭转移”情况,加剧了公众的忧虑,让人怀疑这位年迈的艺术家的人身是否受到财产纷争的影响。
四、评论:娱乐圈老少恋,是真爱还是利益博弈?
范曾和徐萌之间的纷争,并非影视圈里年龄悬殊恋情的特例。张艺谋和陈婷的婚事(两人年龄相差三十一载),刘强东和章泽天的结合(年龄相距十九载),以及更早时候的李双江和梦鸽的姻缘(年龄相差二十七载),所有这些存在明显代沟的感情关系,都容易受到“互有利害”的揣测。
老少恋确实包含纯粹的情感纽带。譬如张艺谋和陈婷,他们婚后长期一起养育孩子,陈婷默默协助张艺谋的事业发展,二人虽不常在公开场合表现亲密,却凭借稳固的家庭形象消解了外界诸多猜测;再如演员吴刚和岳秀清,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他们的婚姻在演艺圈维持了数十年,被视为理想夫妻典范。然而在众多事例里,“年龄差距”常常掩盖了实际利益层面的较量,
一方面,高龄一方多拥有资源、财富或地位。范曾拥有巨额财富与艺术界的显著影响力,李双江具备深厚的业内声望,这些被视为难得的资源;对于年幼的另一半来说,它们或许能助力职业发展,或提供稳定的物质支持。与此同时,年轻伴侣的“相处意义”也受到重视——对于步入晚年的名人而言,年轻伴侣的朝气与照料能力,能够缓解晚年的孤单与生活上的不便,范曾在公开声明中提及徐萌“帮助我克服了脑梗”,正是这一心理需求的写照。
更值得留意的是,高龄者若身体衰弱、心智减退,就很容易身陷不利境地。范先生曾罹患脑梗,年届八十七岁本该得到家人悉心照料,却遭徐萌强行带走,并与女儿断绝往来,这正是一个风险发生的例证。娱乐圈中,这种情况并非罕见现象,有位资深表演艺术家在晚年时与一位年纪较小的对象登记结婚,但该艺术家离世后,其全部财产都被配偶全部继承,其子女为此进行了多年争取,却始终未能成功;还有一位商界巨擘在年老时选择再婚,婚后公司股份被配偶大量转移,此事最终导致双方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人们对年长与年幼相恋关系的疑虑,根本上是出于对 “地位悬殊” 的担忧。一旦其中一方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与资源,另一方则掌握着 “情感维系” 与 “消息管理” 的主动权,这种结合便容易偏离纯粹的情感联结,变成带有功利色彩的安排。特别是当关系的一方是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欠佳的公众人物时,亲属的知情权利以及年长者的安全防护,更应当受到法律和伦理的共同维护。
楠莉与须遵德解除婚姻关系之际,孩子们均已长大成人,其实没有必要更改范曾的姓氏。然而,彼时范晓蕙正与范曾产生不和,这也表明范曾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掌握着丰厚的财产,却没有任何人能够继承。因此,楠莉提议两个儿子采用范姓。
楠莉的长子须波更名为范一夫,次子须涛则改作范仲达,得以成为范曾的合法子嗣。为了认祖归宗,兄弟俩不惜更改姓氏,这种对权势财富的追逐,早有迹象可循。倘若消息属实,这或许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范一夫自小研习丹青,拜入名画家门下,又因是范曾之子,迅速在艺术圈崭露头角。他屡次举办个人画展,收获颇丰。
范仲达虽然缺少哥哥的艺术才能,却精于商业活动。他创办了一处展馆,里面陈列着众多书画藏品,其中不乏父亲范曾的杰作。这座展馆时常迎来各界知名人士,于正也曾到访此地。
范仲达另外设立了范曾字画经营机构,专门经营范曾的墨宝作品。消息公布之后,该平台依然上传了范曾的影像资料,同时直播间里还有主播在持续进行商品推广。
据了解,该平台频繁大宗售卖范曾画作,标价异常便宜,因此引来了诸多非议。
如今又有消息称范曾是被妻子和继子做局,作品被低价抛售。
实际情况真的这样吗?早些时候,有名的艺术中介费燕透露,范曾如今已算不上行业顶尖的书画创作者了。
费燕透露有业内传闻称,范曾惯于成批创作,常有很多人订购他的山水画,他绘制时先完成左侧部分,再继续右侧,形似工业化生产流程。另据传闻,范曾的所有画作实际由弟子完成,他本人仅负责题写落款。
关于范曾这件事,真相至今仍是个谜,公众对此议论纷纷却持怀疑态度,正等着官方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呢
范曾事件目前还没有官方定论,徐萌的举动是否合规,范曾的处境怎样,都要等后续调查才能知晓。不过这场纠纷已经让每个人警醒,不管是艺术界还是演艺圈,老少之间的感情不该被当作侵占利益的借口,真挚的感情更不能以破坏家庭关系、不公开行踪作为条件。范曾这个人,大家所期盼的,不只是他的字画能够流传后世,更希望这位年事已高的艺术家,在晚年能够得到应有的敬重和保障,毕竟,再名贵的艺术品,也不如一个老人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