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创立汉朝基业,在某次与大臣共宴的场合,刘邦剖析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坦言“项羽拥有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缘由。”由此可知,在刘邦看来,范增堪比三位开国功臣的分量,然而细读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文献资料,我渐渐对范增在项羽阵营中的实际作用产生疑虑。终究,在项氏集团几次关键的差错面前,范增非但未能迅速纠正,反而愈发严重,致使项羽处境日益艰难。
一:陈胜初起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自从陈胜吴广高举竹竿起事之后,那些长期受秦朝压迫的六国旧民纷纷响应,最初仅有九百多人的陈胜军队,仅仅过了一个月,人数就激增至“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数万人”的规模。他们攻占城池、势不可挡,很快便夺取了陈县,并在那里建立政权,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张楚”。当前时刻,旨在拓展战区,确保战果,陈胜将吴广设置为代理首领,负责率领各路军队向西进攻荥阳。同时,他派遣陈地的武臣、张耳、陈余去开拓赵地,又派汝阴的邓宗去征讨九江郡。此后,众多六国后裔激愤不已,纷纷奋起承担,追随其后,而那些饱受秦朝官吏欺压的各郡县,则处决当地长官,以此响应陈胜的号召。这个大一统仅仅持续了十五年的中原大地,再次被反抗强秦的烈焰所点燃。
在这个时候,除了同样顺势崛起并夺回故土的齐王田儋之外,其余大部分诸侯王都是陈胜派往各地征战夺城的将领,例如武臣自行称赵王,韩广自行称燕王。至于负责攻取魏国故地的周市,如果不是他自己多次坚持的话,也早已成为诸侯之一,被封为魏王了。另外,不管是沛县人刘邦,还是会稽人项梁,他们最初的目标都是率领部队前往陈县,去和称王“张楚”的陈胜会师,接着合力对抗强秦。从这个角度看,陈胜才是当时天下最有威望的代表性人物,是令各方豪杰敬重效仿的对象。倘若他后来没有过于固执己见,他极有可能成为取代强秦的新君主。然而,陈胜的失败,并非源于范增所说的“不立楚后而自立”这个原因。因此,在当时天下大势下,人们并不关心谁会成为诸侯王,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谁能够引领大家击败凶残无道的强秦。
二:项氏集团的致命弱点——范增拥立楚怀王的建议
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叛乱之时,天下局势变幻莫测,会稽郡郡守殷通为了保住性命、勉强维持生存,于是找到项梁,商讨起兵反抗秦朝的方案。身为郡中最高长官的殷通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去寻访当时还是流亡者的项梁商议要事,主要看重的是项梁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在楚地拥有强大的感召能力这一长处。然而即便如此,他仅仅表示想要出兵,命令公和桓楚将领,却并未提议拥立楚王来号召天下。而从殷通与项梁的对话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那些年月里,项燕建立的政治威望一直悄悄地留在楚地遗民心中,这种不知不觉的政治作用使项家在楚地的地位和号召力变得非常惊人,因此即便是郡守也必须和项梁联手。
因此楚王室在楚国的地位已经衰落到不值一提,换句话说,在这场灭亡秦朝的狂欢里,楚王室是否参与其中对整体局势的走向根本不会有任何作用,这一点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这样。
正是因为顾及这两方面因素,殷通才会主动邀约项梁共同瓜分秦朝的遗物,毕竟,只要获得那位能对抗秦军的将领的支持,他就能迅速招揽大批士兵,一方面增强自身力量,另一方面争夺中原,拓展地盘和秦朝留下的好处,虽然,后来殷通“弄巧成拙”害了自己,但项氏叔侄的成长轨迹却与殷通预料的完全一致,非常顺利且发展迅速。
公元前208年,项梁带领八千部众渡江,接连攻克数座城池,进展迅猛。此时,范增带着他的“特殊策略——拥立前楚国皇室后代”前来归附。经过一番精彩的劝说,一向精明的项梁竟完全赞同范增的“妙策”。他们把沦为“羊倌”的楚怀王之孙熊心尊为楚怀王,以此表达民众思念故国的意愿。
这无疑是项氏集团历史上最严重的失误,毕竟,考虑到项氏家族在楚地的势力,项梁本可以顺应时势民心自立为王,却偏要听信范增的蛊惑,无故地给自己添了个上级。如果仅仅失败也就罢了,顶多双方同归于尽;但万一起义得胜,项氏想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再次移除这块绊脚石。否则就等于“替别人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然而,对于甘愿冒掉脑袋的危险去争夺天下的项家兄弟来说,这真的可行吗?
另外,就算要拥立一个“民众拥戴”的楚怀王,又何须选择年纪大且经验丰富的熊心呢?难道年幼无知的孩子、刚出生的婴儿不更易于控制和使用吗?由此可见,范增的计策实在有很多地方违背常理。然而项梁却非常高兴地同意了,其中的原因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三:项羽的生死危机——项梁战死,怀王夺权
公元前208年,项梁屡战屡胜,渐渐变得傲慢自大,最终在定陶战死沙场。原本默默无闻的楚怀王突然采取行动,首先将都城迁往彭城,以此摆脱项氏家族的统治,接着强行收回项羽和吕臣两支军队的指挥权,亲自统领。随后又任命吕臣担任司徒一职,让其父亲吕青担任令尹。同时,将沛公刘邦任命为砀郡的长官,并封为武安侯。
楚军已在定陶败北,怀王感到不安,于是前往彭城,与项羽、吕臣的部队会师,并由自己亲自统领,任命吕臣担任司徒一职,任命他父亲吕青担任令尹,同时任命沛公担任砀郡的长官,封他为武安侯,让他率领砀郡的军队作战
楚怀王一番折腾后,项羽从楚军二号人物跌落,项梁死后被彻底排除权力核心。范增原本是项氏叔侄的谋士,关键时刻却突然失踪。再次现身时,他已转变为救赵诸侯联军的将领,地位与空有鲁公爵位的项羽相当,并肩而立。现在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范增这样喜欢动脑筋的人,到底站在哪一边?但是,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像是项氏阵营的忠诚之臣,因为他无论是帮助拥立楚怀王,还是趁迁都的机会削弱项羽的权力,他的所作所为都在表明他是楚怀王那边的人。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范增的举动显得十分反常,当项羽依靠个人勇力以及项氏在楚军里的地位强行与宋义争夺军队领导权的时候。作为低级军官的范增,既没有遵循怀王既定的政治路线,有效阻止项羽的势力扩张;也没有对项羽“越级挑战”的出格举动表示任何态度。此外,项羽全面统帅楚军,面临绝境奋勇作战,屡战屡胜,不仅成功解除了邯郸的包围,还连续推进直至函谷关前。先前看似依附怀王的范增,竟以项羽“亚父”的资格,在鸿门宴即将举行之际再度现身。他从观察天象的宿命观点出发,极力劝说项羽处决已经履行“怀王之约”的刘邦。
换种说法,要是把项羽死后楚国朝廷里头所有决策都仔仔细细捋一遍,我们完全可以有依据地认为,自从项羽牺牲之后,那个原本只是木偶的楚怀王,在老楚国权贵的帮助之下,就开始了夺取权力的行动,而且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畅,范增作为最早建议通过拥立“楚怀王”来争取民众支持的人,在怀王掌权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从项家那边转到了楚怀王这边来。当前情形下,项羽因怀王、宋义、范增及刘邦等人的逼迫已陷入绝境,倘若没有这番意图置他于死地的施压,项羽断然不会强行吞并宋义,公然违抗怀王,撕破脸皮直接篡夺权力。
当初援救赵国时,身为副将的项羽亲自率领的楚军力量足够强行吞并主帅宋义的三军,因此他不得不与范增建立联合,毕竟范增尚未直接与他决裂,而且两人之间还有一段交情。至于范增为何又愿意转而与项羽结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怀王的奖赏还无法满足他的野心。终究,一个普通牧羊人之所以能当上大楚君主,关键人物其实是范增,然而真相是,项梁去世后,原本默默无闻的宋义反而成了最大赢家,范增仅仅得到一个低级军官的头衔,这样看来,范增又怎会心安理得、甘于现状?范增年事已高,七十有余,是什么原因让他决定出山,不再顾忌年老体迈,投身于军事生涯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秦国统治残暴,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天下民众谋求利益吗?
四:被误读千年的楚霸王——不杀刘邦的鸿门宴
项羽的楚军被刘邦阻拦在函谷关外,范增却并未向项羽阐明当前的天下形势,也没有指出攻打刘邦所需要付出的政治代价,反而对年轻气盛的儿子煽风点火,促使项羽与刘邦彻底对立,两位英雄决一雌雄的局面就此展开。
那人在崤山以东居住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艳女子。如今进入关中,财物一概不取,妇女一个不碰,可见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派人观察他的气象,看到的都是龙虎之象,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务必赶紧攻打,不要错失良机!
项伯的参与促成刘邦登门道歉一事,致使原已准备好的“夺取函谷关消灭刘邦”的计划发生了重大转折。项羽此时杀意正浓,在宴席上显然忽略了刘邦封锁关隘的旧怨,双方在欢愉的气氛中不仅避免了兵戎相见,还就进入关中的问题达成了协议。换句话说,在《鸿门宴》的场合,刘邦的到访出乎范增的意料,但项羽却早已得知消息。而从这种消息的不对等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范增一直存心要除掉刘邦,不过当时天下局势,项羽并没有足够实力在消灭刘邦后保证局势稳定。另外,项羽作为诸侯联军首领的身份,也难以获得十万刘邦部队的信任。既然如此,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必定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背叛和谴责。这样一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双方相斗,旁观者得利”。而这个得利者自然就是楚怀王了。
项羽好像并不信任范增,从项伯去往刘邦那边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一些迹象,到目前为止,我都在想,项伯这次行动是得到了项羽暗中同意的,不然,年轻又性急的项羽怎么可能容忍项伯这种明显背叛的行为,尽管他们属于同一个宗族。另外,要是项羽真的信任范增的话,《鸿门宴》这样重要的诸侯聚会,项羽怎么会瞒着他不讲。任由范增像个跳梁小丑一样的上蹿下跳?
项羽声称次日要击败刘邦军队的表态,很可能是特意对范增说的,其实项羽本人并不打算与刘邦拼个你死我活,因此,当刘邦前来表示顺从、认错的时候,他为了政治上的权衡,把曹无伤供了出来,利用这个机会与刘邦建立起新的联合,目的是以此降低范增在军队中的地位。
总而言之,从范增初次露面到最终落寞离场,他与项羽之间的互动异常怪异,他们之间既缺乏君臣间的礼节,也缺少父子般的温情。反而彼此猜忌、互相算计,明争暗斗不断。可以说,所谓的“亚父”范增并非项羽的真正智囊,至少他的行为实在令人存疑。范增究竟效忠何方?这个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恐怕永远是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