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是秦朝末年的重要谋士和政治家,出生在居鄛,如今安徽省桐城市的双港镇一带,深受项羽敬重,被尊称为“亚父”。
范增年轻时候,就擅长策划非常规的计策,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反抗秦朝的起义时,范增已经七十岁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很快就被秦军镇压下去,项梁和项伯带领江东的年轻人,变成了反抗秦朝的主要力量,范增到薛地去投奔项梁,他向项梁提出应该拥立楚国的王室后代,项梁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范增找到了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仍然以楚怀王的名义,各个路反抗秦朝的军队都纷纷响应他。
公元前208年,秦军将领章邯在定陶遭遇楚军惨败,项梁牺牲,章邯乘胜追击准备攻打赵国,楚怀王熊心意图增强自身力量,任命宋义担任主帅,项羽为副将,范增为参谋,率领军队前往支援赵国,后来项羽反对宋义的策略,将其处死,楚怀王迫于形势,只得任命项羽为最高统帅继续执行援赵任务,项羽凭借巨鹿战役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各路反抗力量纷纷归顺于他。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按照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因此有些得意忘形,后来经张良劝说,刘邦也畏惧项羽强大,撤出咸阳,驻扎霸上。
项王带领四十万军队进入关中地区,处决了子婴,焚毁了阿房宫,汉军将领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王告发,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王听后勃然大怒,打算次日黎明时分分兵四路进攻刘邦,范增也劝说项王彻底消灭刘邦,以免留下后患,确实如此,刘邦向来贪图财物贪恋美色,如今攻入咸阳却一点财物都不动,看来他的志向并不在此,范增还称刘邦身上有天子般的气度,这明显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刻意夸赞刘家的后代,毕竟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嘛,项王听了范增的话,也觉得他的观点很有道理。
没想到项羽的叔父项伯得知了计划,项伯过去和张良关系不错,他劝张良马上离开,并把要消灭刘邦的消息透露给了张良,张良是刘邦手下有头有脸的策划者,张良又将此事告知了刘邦,刘邦听后十分惊慌,刘邦清楚自己的力量比不上项羽,担心会像鸡蛋碰石头,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建议刘邦借助项伯的关系向项羽求情,最终决定在鸿门摆设酒宴。
面对项羽,刘邦只能谦卑示好,声称自己占据关中是偶然所得,切莫听信谗言,以免损害彼此的兄弟情分,项羽之所以如此,确实是因为他听了
曹无伤的告发才会让刘邦如此愤怒,否则项羽也不会将这个流氓沛公看在眼里。
宴会在启动时,范增就通知项羽务必除掉刘邦,饭局期间,范增频频给项羽暗示,项羽却始终没有动静,范增感到无计可施,便把项庄唤来,借练剑之机让项庄找机会刺杀刘邦,不过幸好项羽的叔父项伯出手相救,项庄才未能成功,我个人始终觉得项伯是刘邦的同伙,否则刘邦在鸿门宴上肯定性命难保。
张良看出形势不对,把樊哙叫进帐篷保护刘邦,项羽看到樊哙身材魁梧,胆气过人,心里很欣赏,就让樊哙坐下吃喝,樊哙也借机痛斥项羽违背承诺,当初楚怀王约定“先攻入关中的封王”,沛公率先进入关中却没有称王,反而退守壩上等待项将军,现在你不仅不封赏沛公,还要杀害他,难道你说话不算数吗,项羽听后有些尴尬,刘邦趁机说要上厕所,其实是要逃跑,刘邦和樊哙带着夏侯婴、纪信等人悄悄离开鸿门
刘邦还交代张良将携带的赠品呈送给项羽和范增,项羽毫无察觉,他反而认为刘邦缺乏勇气和气度,范增却对此感到愤慨,不仅将刘邦托付的礼品丢弃,还怒斥项羽道:你这个愚蠢的年轻人不值得共谋大事,将来会夺取你天下的必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恐怕都要被他俘虏了。
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用剑猛力击碎它,感叹道:唉!这小子根本不能共谋大事。将来会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他俘虏了。
公元前204年,楚汉之争进入关键时刻,刘邦被困荥阳,项羽又派人阻断刘邦粮线,导致刘邦处境艰难,城内缺粮城外无援,刘邦只得派人与项羽商议和解,提议以鸿沟为界,荥阳以东归楚,荥阳以西归汉,双方互不侵犯,这种情况下项羽也想议和,范增向项羽进言,刘邦之所以现在求和,主要因为他被困住动弹不得,现在正是消灭他的良机,若放他逃脱,后患无穷,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只觉得打了这么久仗,如今和解也是不错的选择
项羽向来骄傲自大,性格又多疑,这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刘邦麾下的谋士陈平运用了反间计策,意图挑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嫌隙,项羽一旦失去范增,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普通人。
说起来审视这一计策的整个流程,确实颇为离奇,宛若一场笑话。项羽派遣使者前往刘邦那里,刘邦立刻设宴隆重接待使者,并以最高规格的“太牢”来款待,所谓“太牢”指的是猪牛羊齐备的盛大宴席,楚地使者目睹此景,大为震惊,毕竟这种档次的宴席通常只用于款待诸侯。接下来说的更加离奇了,刘邦为了见使者特意穿上了体面的衣服参加宴会,饭桌上还特意向楚国的使者打探亚父范增的健康状况,整个交谈都流露出对范增的关心,还备了些礼物让楚使带给亚父,这让楚使感到十分困惑,怎么刘邦这么在意范增呢?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楚使赶忙说明:“我不是亚父派来的,我是楚国的使者。”
那个时刻,刘邦有了一个反应,令人惊讶的目光投向楚使,对楚使说道:“您是项王的代表,我还误以为您是范亚父的使者”,接着让人撤掉先前盛设的佳肴,改用简陋的饮食款待项羽使者,楚使十分恼火,返程后便将实情转告项羽,由于这件插曲,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觉得范增与刘邦暗通款曲,范增无法辩解,只得请求辞职返回故里,在回乡途中毒疮突发而亡,这就是项羽麾下首席谋士范增的最终下场,陈平的离间之计因而彻底成功,史书记载便是如此。
看到此处,你是否也会认为这相当荒诞,仅凭这种低劣的离间手段,范增这般高明的计谋家,项羽也不是愚钝之人,怎会落入如此小计的圈套,我认为并非如此,后代学者也对这段记载存有疑虑,明代陈懿典就曾针对此事提出过见解:
方进突然改吃素,陈平这种手段,简直就像老爷爷逗弄猴子。楚国的使者,如果楚王稍微想一想这个人,一定会会心一笑吧。
这件事还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在翻阅到此内容时,都表示这陈平的离间手段,连哄骗小孩子都不一定管用,那么太史公司马迁,又为何要如此记录呢?
我认为,陈平实施反间手段应当是事实,具体情形,我们无从探知,或许当事人方知情,至于司马迁掌握多少内情,亦难断言,他估计也是所知有限,至于陈平运用何种反间策略,暂且搁置不谈,但反间手段必定存在,我觉得陈平之所以能反间得逞,并非计策高明,而在于项羽和范增乃至整个楚军阵营内部早已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陈平原最初依附项羽,但因项羽不擅识人,未能得到重用而离开,陈平身为谋士,擅长揣摩人心和结交权贵,因此在楚军中与将领们关系融洽,至少不会疏远,这为刘邦渗透项羽阵营创造了条件,否则鸿门宴上项伯也不会全力搭救刘邦,项伯接受了刘邦的好处,自然会尽力成全,试想连项羽的叔父都能做出这种背叛家族的事,那么非项氏成员岂不是更容易被拉拢和收买,要知道项伯在汉朝建立后仍被刘邦封为侯爵,而项羽只信任身边的人,对其他人始终存有疑虑。
项羽不信任他人,他任用喜爱的人,不是项氏家族成员就是妻子的兄弟,即使有杰出人才也不能重用,平于是离开楚地。
因此,项羽的部下被收买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些人再从中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那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他们可以暗中传播一些虚假信息,制造一些分歧,从而破坏范增和项羽之间的信任,这样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出现。我认为陈平策划反间计时,项羽和范增之间已经存在矛盾,他们在政治上无法避免产生分歧,只是项羽对范增以亚父相称,父子间多少顾及情面,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旁人稍加挑唆,必然会激化,况且范增也是个刚硬的老者,受不了委屈,项王如此猜疑他,他怎能不维护尊严,否则范增提出辞职时为何如此坚决,因为他已经心灰意冷,这也是陈平的精妙之处,他清楚项羽和范增性格上的共同点,都很有倔强,倘若他们能坐下来坦诚沟通,恐怕陈平的计策就难以成功。
有时候当事人会看不清楚,旁观的人却很清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陈平的计策显得非常拙劣,但在当时项羽肯定已经怀疑范增了,陈平的计策只是他们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其中已经存在不信任的问题,他怎么可能还会像从前那样,正如苏轼在《范增论》中所说的那样:
事物必定先腐烂了,然后虫子才会寄生在上面;人必定先产生怀疑,然后谗言才会钻进耳朵里。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够离间一个从不怀疑他的君主呢?
信任犹如薄纸,一旦揉皱便不易复原,因此并非陈平的离间之策特别巧妙,而是他的计策运用得十分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