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热词:躺平。躺平的主体是年轻人。
这种生活方式的表现是心态平和,不去从事职业,不组建家庭,不进行购物活动。每年只在岗工作几月,仅为了获取基本生活费用,接着便待在家中,用手机消磨时光,看电视打发日子,吃了就睡,睡了再玩,形成固定模式。
倒下,假如仅是零星情况,那是个人选择,无需关注。如今却变成许多青年的一种“潮流”乃至“信条”,实在惊人。
这种状态的出现,源于志向的淡薄。缺乏志向,自然就没有方向,没有明确的方向,自然就缺少内在的驱动力,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拼搏过程。这样的存在,只能算是勉强生存。
年轻人选择安于现状,问题出在培养环节的不足。这个问题的责任人不单是年轻人自己,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脱不了干系。
学校是年轻人价值观初步建立的阶段,学校承担着塑造理想的主要职责。理想的树立需要学校的教育,需要学校进行启发,需要学校提供引导,理想树立之后,还需要学校指导学生将理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分数成为唯一的目标,老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仅限于分数,理想和目标变得空洞而不明确。在专业学习时期,所有内容围绕实用技术展开,所有活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却忽略了思想品德培养,也轻视了人生志向指引。
志向明确,目标选定,接下来就要开始实践了。达成理想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必须付出艰辛乃至牺牲。这个阶段,学校与家庭都要介入,尤其是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达成目标需要克服万般艰难的决心。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失利和碰壁,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陪伴、指导以及支持。家长必须全程参与孩子的成功与挫折感受,和他们共同经历人生,一起进步。家长的同行和榜样作用十分关键。
然而,这些方面,学校真的落实了吗?家长真的做到了吗?至于社会层面,某些商业化文化宣传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考虑到涉及政治议题,无法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