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小米的领军人物雷军再度成就辉煌,得益于小米YU7的火爆销售,其势头迅猛,锐不可当。短短3分钟内,大订单量便突破了20万台,而1小时内更是达到了28.9万台,这是小米YU7上市以来的首个成绩单,其表现异常震撼。这样的成绩不仅让小米的员工和合作伙伴感到欣喜,也让竞争对手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标志着小米YU7的强势开局。
雷军曾亲自表述,我们共同目睹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惊人成就。确实,外界原本预计小米YU7的表现将十分强劲,然而其表现之强劲出乎意料。据我所见,在昨晚10点小米YU7正式开启抢购后,它迅速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结合网络上的各种动态、热议,以及雷军接受媒体集体采访的情况,我为大家梳理了以下五大不容错过的亮点:
一、对小米YU7的销量预期如何?
小米YU7一经上市,其销量之火爆程度究竟如何?举个例子,REDMI品牌负责人王腾在目睹其3分钟内订单量突破20万台时,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怎么?竟然超过了我们手机的销量。”说实话,我像王腾一样,也是首次见到,数十万辆汽车的销售量竟然超过了价值几千元的手机,这在汽车行业实属罕见,由此可见小米YU7的受欢迎程度之高。这结果远远超出了雷军的预期,他此前曾提及,只要小米YU7在上市初期的销量能够超越SU7同期水平,他便已感到非常满足。
可能是小米YU7的受欢迎程度极高、销售成绩优异,导致其他品牌迅速跟风。宝骏率先行动,发布了宝骏云海与小米YU7的外观对比图片,并评论道:“这样的外观,即便是说宝骏云海和小米YU7出自同一母体,我都深信不疑!”与此同时,此举也让竞争对手的高层人士情绪失控,东风日产动力及三电部门负责人黄照昆直言不讳地表示,“小米YU7在短短3分钟内预订量高达20万台,这一数据背后暗示着消费者需等待一年以上才能提车,这在任何国家都找不到如此忠诚的品牌拥趸。”
二、小米YU7是否有把握挑战Model Y?
Model Y被誉为业界“史诗级杰作”,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销量冠军,屡次战胜众多竞争对手,实力非凡。外界对此充满好奇,纷纷猜测小米YU7能否在销量上超越Model Y,后者去年在中国市场售出高达48万台。针对这一问题,雷军曾三次公开发表意见,值得大家深思和品味。面对焕新版的Model Y所发出的挑战书,他仅以“好的”二字作为回应,显得颇为简洁。
就产品力而言,我充满信心。至于销量,则需观察发布后公众的反应;我对Model Y进行了详尽的拆解、学习和分析,认为其表现卓越,成为全球销量冠军并非仅因马斯克的品牌影响力。其领先地位不仅体现在能耗和FSD上,还有众多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出色。自然,我认为小米同样值得称赞,我们应当保持谦逊,向他们汲取经验,唯有如此,方能取得更佳的成就。
雷军的话语是否让你觉得严谨且无懈可击?尽管他言辞谨慎,对小米YU7能否战胜Model Y的问题始终未给出明确答复。然而,从小米YU7一小时内的订单量来看,其成绩已接近Model Y的60%。只要能够维持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超越Model Y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产能能否同步增长。即便今年未能实现目标,明年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当高。不过,话说回来,或许雷军内心早就有了答案,你懂的!
三、小米YU7上市后,是否会小米SU7销量?
众多消费者对于小米YU7的上市可能会对小米SU7的销售造成影响表示忧虑,然而雷军对此并不感到焦虑。在他看来,无论是偏爱轿车的消费者还是青睐SUV的群体,数量都十分庞大。尽管这两类消费者之间存在不少重叠,但仍有大量人群偏好驾驶轿车,认为驾驶体验更为舒心。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SUV的内部空间更为宽敞。因此,这两种车型各具特色,各自拥有忠实的拥趸。
他透露,小米YU7的问世,使得原本对6月小米SU7新增订单的预期变得悲观,起初预估仅为1万台。然而,随着预测的三次上调,数量已增至大约1.3万台或1.4万台,这确实令人震惊!在YU7如此强劲的市场表现下,SU7的新增订单竟然上调了三次,因此我对SU7的未来充满信心。其言外之意在于,自小米YU7问世以来,小米SU7依旧稳居最畅销轿车行列之一。
四、怎么看待小米汽车靠营销赢这种观点?
不久前,华为终端业务部门负责人余承东对小米SU7的品质提出了质疑,尽管如此,该产品凭借其卓越的营销手段,销量依然实现了飙升。对此,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回应称,“诋毁他人,本质上是对其成功的一种羡慕。”小米YU7一经推出,面对有关防范小米汽车销量下滑的提问,他明确指出,在小米十周年之际,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入反思,提出了从机遇驱动向能力驱动的转变策略,全面强化能力建设。首要举措便是投入1000亿资金用于研发,以期实现显著成效。
接着,雷军忽然转变话题,再度提起与余承东之间的口水之争,“就好比我们这次小米SU7大获成功之后,某些同行竟将其归咎于小米仅靠营销手段取胜。”他强调,就目前来看,小米在各项指标和综合能力上,绝大多数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产品研发、品质还是设计层面。当然,雷军也坦率地承认,小米仍存在诸多不足,并且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面对当下舆论环境,小米该怎么办?
小米汽车目前备受瞩目,频繁登上热搜榜单,既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也遭到了另一部分人的批评,甚至4月初还一度引发了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对于这一现象,雷军直言不讳,这便是小米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相当痛苦的局面,“任何一家热门企业,其舆论环境都极为复杂,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难题,同时也是自媒体时代或流量时代带来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的变迁,他着重指出,小米需着力完成两项关键任务:首先,言行必须谨慎,每句话都必须精确无误,务必将自身事务处理得当,因为任何小错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自身的发展道路,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化发展方面,真正实现多个领域的领先地位,达到众人皆知的程度。
雷军在内部发言中举例说明,提及去年小米汽车销量达到13万台,然而这一成绩却遭到了不少批评。尽管业界普遍对小米汽车评价颇高,但这一事件促使小米意识到自身在汽车产业中的定位。小米决定将自身定位为汽车行业的重要企业,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将自己视为核心车企,外界也会如此看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