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一次设置,需等待整整一年才能提车,雷军对粉丝的偏爱之举正让消费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小米YU7的火爆程度创下历史新高——自开售起仅18小时,预订量便冲破了24万台的大关,然而这也随之带来了甜蜜的困扰:长达61周的交货周期,让不少车主不禁感慨“等待的时间仿佛让人怀疑人生”。针对众多用户因仓促下单而选错配置的迫切需求,雷军特此破例:在7月6日至7日这两天,非现车预订的用户将有机会在限定时间内调整YU7的版本或定制化配置。
这项看似周到的措施,实则隐藏着不小的成本。一旦改装完成,订单的生产顺序将被重新设定,交货时间将从头开始计算。以目前标准版车型58至61周的等待周期来看,改装后的用户可能要等到2026年的中期才能提车。许多车主对此感到无奈,甚至戏谑地说:“换个轮毂颜色,提车的时间表就直接跳到了明年”。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米在更换配置的流程中曾经引发了双订单的误会。不少SU7的车主进行了投诉,指出在更换为YU7的过程中,由于APP的指引不够清晰,他们不慎操作生成了新的订单,结果导致两辆车的定金被锁定。尽管小米之后承诺退还原订单的定金,但新的订单却不得不加入漫长的等待队列中。
交付日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冲突。部分用户反映,在锁定订单时,APP仅显示“预计8月首批交付”的信息,然而三天后,这一信息突然更改为43至46周,这一变动直接影响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优惠。对于客服的“尽快回复”这一回应,用户认为其过于敷衍,而车主则愤怒地指责其为“变相集资”。
面对延长的交货期限,对手们趁机插手。众多汽车制造商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对于YU7的取消订单用户,承诺退还定金差额,并保证将缩短交货时间。尽管雷军私下里对同行进行了委婉的批评,称他们“实在没有必要”,但他也坦诚地表示:“人多排队,还请大家多加忍耐。”
这场改配争议的焦点,直指小米在产能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在24万订单的背后,暴露出生产线承受巨大压力的严峻状况。尽管雷军自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家,然而当面对个性化服务与产能上限的冲突时,所谓的“宠爱粉丝”实则变成了一场关于延迟满足的心理较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改装的自由就像是一颗裹着甜蜜糖衣的苦涩药丸:是追求独特个性还是抓紧时间?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或许将彻底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服务的运作模式。而小米公司不仅要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吸金机器”,还需要在赢得用户信任和提升生产能力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