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鲁迅
上一个概念尚未来得及深入人心,紧接着,新的名词便如潮水般涌来。社会的演进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事物都能迅速形成又迅速消逝。
但其实“躺平”并不是新词。
2012年,德国作家Bernd Brunner撰写了一部专著,书名为《The art of lying down: a guide to horizontal living》,书中深入探讨了“lying down(躺下)”这一主题。鉴于副标题与书籍内容的高度契合,将书名翻译为“躺平的艺术”显得尤为恰当……
2016年或更早些时候,娱乐圈中粉丝创造了一个新词汇——“躺平任嘲”,用以表达“(这次我已经无力反驳了)选择躺下,任由他人嘲讽”。
2019年,国内同名APP上线;
2021年初,电商申请了“躺平”商标。
这次火的“躺平”,跟贴吧的一位“躺平学大师”有关。
这位主角透露自己每日仅进食两餐,无所事事,每月开销不过二三佰元,闲暇时光便投身于垂钓、游泳和锻炼。他手握“演员证”,心情愉悦时还会前往横店一游,其生活如同一幅悠闲自在的画卷,轻松惬意。
众多年轻人对此表示出了极大的向往,他们纷纷感叹,这种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实在是太惬意了,于是呼吁大家共同加入躺平的行列。
这时候,有人又看不惯了,出来批判。
一来二去,大家都在讨论躺平,好像不讨论躺平就落伍了一样。
批评?倾听。
最早出来批判“躺平”的,似乎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副教授。
该教授在《“内卷”是教育发挥筛选功能的成本》一文中表示:
当前,人们热议“内卷”现象,这恰恰反映出社会通过竞争来获取上升通道的可能性,若非如此,社会阶层将趋于固化,无论怎样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进而可能导致社会陷入剧烈动荡和整体倒退。
尽管只是选取了文本的一部分,但这并非是对原文的断章取义。完整的文章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阅读。
教授的观点认为,“内卷”现象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中依然存在向上发展的机遇”。
这里面至少存在两个逻辑问题:
首先,躺平现象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是否提供了机遇。事实上,社会始终存在机遇,关键在于这些机遇是否公平分配。倘若所有机遇长久以来都被社会顶层的那一小部分人独占,那么对于剩下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机遇又有什么价值呢?
其次,社会上始终存在机遇,人们追求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愿望(追求进步)并未改变。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为何几年前社会推崇“奋斗”与“狼性”,而近几年却转向了“内卷”与“躺平”的现象?
该教授认为,一篇佳作的收尾部分往往更具趣味性。他指出,“选择‘躺平’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身父母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亿万辛勤劳动的纳税人的不敬。”
似乎在比较中,抽象的纳税人显得比具体的父母更为关键。这种观念既违背直觉,又与逻辑相悖,甚至触及常识的边界。
毫不令人惊讶,该教授的评论遭到了年轻人的普遍抵制,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中存在逻辑上的瑕疵,还在于他陈旧、冷漠的态度,以及其中隐含的傲慢之意。
许多年岁较长者与年轻一代之间常常发生争执。这种争执并非仅仅是由于代际间的认知差异,认知上的差异未必会引发冲突——关键在于态度和规则方面的矛盾——年长者往往自视甚高,期望年轻一代遵从其意志。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阐述道,教育应助力个体实现自我解放,而非强迫其遵循同一模式。他进一步阐释说,真正的教育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服务于人类,并激发人们的智慧。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激发人的独立思维和自由思想。
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比评判和说教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倾听。
这种“倾听”并不局限于声音的传递,它也可能是年轻人日常行为和网络情绪的展现。若真正重视教育,那么年轻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信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主动伸出触角,全面搜寻并接收这些信息,确保这些信号不会在空中消散。
一旦年轻人的信息得到回应,他们便能够与世界建立起真正的纽带,他们的活力便得以充分展现,而这股活力亦能对社会产生滋养。
与受教育者相比,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其实需要学习的更多。
批判?反思。
躺平,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就是老一辈人常说的那种心态消极,缺乏进取心,仿佛只是得过且过,每日混日子。
其实并非如此。“躺平”更似是对“内卷”现象的回应,是年轻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一种共鸣,它体现了习得性无助的情感,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无声的抗议。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最初,他将犬只安置于笼中,每当蜂鸣器发出声响,便对犬只实施电击。由于犬只被囚禁于笼内,无法逃脱,只能持续承受电击的痛苦。
经过多次的试验,当笼门被打开,狗狗并未选择逃跑。然而,一旦蜂鸣器的声音响起,即便没有电流的刺激,狗狗便开始卧倒在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并伴随着身体的颤抖。
原本有机会主动避开,却无奈地期盼着痛苦的降临,这种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与实验不用的是,我们不是狗,笼门也没有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然告一段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那个追求增量、扩大规模的年代,无论是摆个小摊售卖小商品,还是倒卖流行音乐磁带、VCD光盘,都能赚取利润。
当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幸亏起始点不高,生活成本也不高,只要不是懒散,从事任何工作都能赚到钱。绝大多数人都能从这种增长中获益。
但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就会进入同质化竞争的过渡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中低档产品的供应过剩,对就业和收入产生了影响,导致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岗位不复存在,一些企业短期内难以通过创新提升效率并增加高品质的供应,不得不通过加班、减少福利等措施来降低成本,以保持竞争力及生存的可能性。
资产收益率与劳动收益率的差距持续扩大,导致贫富差距加剧,城市房价节节攀升,已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
人们在权衡投入与回报时做出选择,若辛勤工作能赚五千,而选择安逸则能获得两千。面对同样的生活困境,如无力购房、不敢消费、不敢社交、不敢追求爱情,以及无力购车,既然两千足以维持生计,那又何必拼尽全力去赚取五千呢?
就像别人讲过的一个玩游戏的例子。
一个5级的角色,打1级的怪,叫安逸;
一个5级的角色,打5级的怪,叫努力;
一个5级的角色,打10级的怪,叫奋斗;
一个5级的角色,打99级的怪,叫脑子有问题。
市面上竟然出现了一款游戏,玩家们日夜不停地努力提升经验值,历经二十余载终于踏入新手村(相当于大学毕业),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到处都是已经达到99级的怪物,这该如何是好呢?
还能怎么玩,关机呗。
因此,年轻人毅然选择,不去购置房产、不去购置车辆、不去步入婚姻殿堂、不去生育子女、不去进行消费,仅维持基本生存需求,坚决抵制沦为他人谋利的工具和遭受剥削的仆役。
问题在于,还真的有人抱怨说,你一点都不努力,真可耻。
需要申明的是,就像“躺平学大师”也会去横店做群演一样。
现代年轻人选择“躺平”并非等同于“啃老”,后者有特定的称谓。通常,他们在作出“躺平”的决定时,并不面临生存上的紧迫问题。他们享有“躺平”的自由,与他们的父辈不同,后者若不努力奋斗,便可能陷入生活困境。
躺平,实则是一种自我庇护,是对无法解决的冲突进行自我合理化的方式,它能使我们在努力拼搏之后,即便一无所获,也能避免陷入绝望的境地。
羡慕?现实。
有人觉得,若深入探究“躺平”这一现象,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犬儒主义,以及我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
但我们认为,其实躺平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要“好”一些。
例如,那位居住在自制的木桶中享受阳光的第欧根尼,他所拥有的全部家当仅有一根由橄榄树干制成的手杖,一件破旧的衣衫,一个装水的杯子以及一个用于乞讨的布袋。
我们躺平的年轻人只是低消费,并不讨饭。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为了表达对司马氏专政和篡位行为的抗议,他们选择了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服用五石散来寻求刺激。其中,嵇康以一个月不洗脸的极端行为著称;阮籍则是个酒量惊人的酒鬼,一喝就能醉上一个月;刘伶更是出行时必携锄头,一旦喝醉,便就地埋葬,而且据说他喝醉后还喜欢裸奔。
我们躺平的年轻人只是不结婚,但并不酗酒嗑药,也没听说裸奔。
因此,部分人持观点,躺平体现了一种哲学观念和生活态度,年轻一代勇于拥抱躺平,这不仅是思想上的解放,个性的彰显,更是对权威的不屑一顾,标志着一种意识的觉醒。
这并非没有道理。
不从事或减少工作,减少社交活动,不介意他人的看法,坚持个人生活态度。只要感到快乐,这并无不妥。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人生思考。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人最宝贵的就是他的思想。
“躺平学大师”说:
我能效仿第欧根尼,仅以木桶为居,在阳光下悠然自得,亦或如赫拉克利特般,隐居山洞,沉思“逻各斯”之道。鉴于这片土地未曾孕育出真正尊崇人主体性的思想潮流,我自可创造属于自己的理念,躺平便是我追求智慧的途径。唯有如此,人才能成为衡量万物的标准。
躺平不是颓废,躺平不可耻。
相较于那些批评之声,我们持不同看法,认为“躺平”现象代表了一种发展,年轻人虽显无奈,却并未停止对未来的思考。然而,这种看似的进步,如同脆弱的芦苇,极易折断。
在经济学领域,莫迪利安尼提出了关于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应当在其一生中实现收入与消费的平稳过渡。具体而言,在年轻时,我们应当努力增加收入并积极储蓄,为将来的晚年生活积累必要的资金。
目前我们暂无生存之忧,即便没有固定职业,年轻本身也是一种优势;最坏的情况,我们还能去横店当临时演员,或者在三里屯送外卖。
但是,我们的年轻人真的想清楚了吗?
躺平青年的自豪之处在于,即便我们选择不投身职场,也未曾对社会造成任何负担。
十几年后呢?三五十年后等你老了呢?
普罗泰戈拉曾明确指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既是衡量存在之物存在与否的标准,亦是衡量非存在之物不存在与否的准则。”
存在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本身。”
然而,哲学家并未向我们揭示,即便你选择不购置房产、不购置车辆、不步入婚姻殿堂、不养育子女、不进行消费,单纯进行思考这一行为,亦非无代价的。
躺平这件事儿,发达国家的青年早就干过。
日本年轻人下手最快,生生躺出了一代“平成废宅”;
法国年轻人后来居上,躺的晚但躺的比日本厉害;
韩国年轻人奋起直追,希望比日法青年更早消失。
韩国发布的2020年人口统计数据揭示,新生儿的数量不及去世者的数目,人口数量首次呈现下降趋势。
既然他们都躺平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躺平?
有个词儿,叫“未富先老”。
我们深感忧虑,这一批年轻人,在戏谑地谈论“躺平”的同时,在所谓的“躺平智者运动”中,往往在不经意间,浪费了自己最为宝贵的青春时光。
十几岁时光,若错过三年,尚无大碍。而步入八十岁,即便少活三年,亦无足轻重。然而,当人处在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积累人生与工作经验的关键时期,若此时错过三年,或许就会导致错过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结语
以往推崇的奋斗理念为年轻人带来了憧憬,然而现实却转眼间将那些梦想无情地击得支离破碎。
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年轻人们屡次独自凝视着闪烁的万家灯火,孤独地行走于街头,与无数不相识的人擦肩而过。他们难以融入那残酷的内卷竞争,承受着遥不可及的房价重压,同时在看似繁盛的社交媒体背后,感受到的是一种空虚和贫瘠,这使得他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躺平,这无声的呼喊出自年轻人的心声,他们直面现实,同时,向世人坦诚地展现那个真实而不够完美的自己。
我们深信,作为当代的年轻群体,我们并不奢望房价能低至何种程度,亦不期待工作可以轻易得手而无需承担任何压力。我们仅仅期望,即便房价不低,通过努力仍能触及。工作虽非随手可得,但只要付出辛勤,便有望获得相应的回报。
我们坚信,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并不觉得只需追求心爱的女孩便万事大吉,而是渴望拥有充足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与心爱的女孩共同探讨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一同享受微风拂面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