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通讯社7月27日的报道指出,至2023年,奥罗普切热在巴西亚马孙地区各州仍属地方性疾病,然而今年,位于该地区约3000公里之外的圣埃斯皮里图州,却以6318例确诊病例的数字,跃升为奥罗普切热感染病例最多的州。研究人员正努力探究这一疾病在巴西扩散的成因。
今年,奥罗普切热疫情在巴西18个州及联邦区蔓延,累计确诊数达11805例,不幸已有5人因该病离世。今年,病例数几乎每周都在超越去年同期,预计到2025年,总病例数将超过2024年所记录的13856例。此外,死亡人数也已超过去年的4例。
奥罗普切热是由一种名为帕拉斯库利斯的蚊子叮咬引起的。这种蚊子在巴西广泛分布,人们通常称之为蠓虫。它所引发的病症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以及头部、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的虫媒病毒与出血热实验室的主管费利佩·纳维卡指出,基因分析显示,巴西广泛传播的病例是由一个新兴的病毒家族所导致的,这个家族源自亚马孙州,并在该地区北部传播,进而扩散至更广范围。此外,他们还能证实,这种传播现象与近期发生的森林砍伐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被感染者症状显现之前,也就是存在一个潜伏期,他们最终会将病毒传播至该地区之外。
蠓虫遍布全国各地,然而,其繁殖依赖于湿润且富含腐烂有机物的环境,因此,在林区和种植区,尤其是在香蕉种植园中,它们的身影更为频繁。疫情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这一区域是农村、森林与人类居住区相互过渡的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雌性蠓虫具备传播奥罗普切病毒的能力,而且它们还可能对动物进行叮咬。
纳维卡指出,气候变化在疫情的扩散过程中亦起到了关键作用。每当遭遇更为剧烈的气候现象,无论是持续的干旱还是泛滥的河流洪水,都会对病媒生物(如蚊虫)的种群规模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减少这些昆虫所依赖的宿主动物的数量。由此,整个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据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亚马孙地区的雨季期间,病毒的繁殖数量会有所上升。
近期,一项涉及巴西等南美数国的国际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和降水模式的变化等因素,是奥罗普切热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研究团队推断,极端气候现象,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2023年疫情爆发初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