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智库百科中记载,该内容不可随意修改,需保持原貌。
选择躺平,意味着身体放松至地面,不再充满激情、追求成就。面对他人的任何举动,内心保持平静,对此既不产生情绪波动,也不产生任何抵触或反抗,体现出一种顺从的态度。
躺平表面上看是屈服与退缩,实则是一种“向下突破极限”的行为,通过采取最消极的态度来进行反抗和摆脱束缚。
年轻人选择“躺平”,意味着他们正迈向边缘,脱离了加班、晋升、赚钱、购房等主流生活轨迹,转而以独特的方式对抗外界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躺平现象并非仅限于某一国家,英国存在所谓的“尼特族”,日本称之为“低欲望社会”,美国则有“归巢族”之称。通常而言,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具备一定的社会保障能力,经济机会变得更为多样,而加班劳动带来的额外收益逐渐减少,于是便会出现一群难以振作的年轻群体。这些年轻人的选择看似消极,实则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在社会环境、生活成本以及成长道路上,他们并未感受到足够的舒适度。相较之下,尽管“躺平”显得颓废,但至少它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
躺平学,又称为躺平主义,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人们选择不再通过过度劳累和拼命工作来积累财富,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持续焦虑和身体损害。这种哲学倡导主动减少个人欲望,以此来减轻生存的压力。
躺平学这一理念源自于《中国人口吧》贴吧中的一个帖子,该帖子的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
该作者分享了其长达两年多的失业闲置生活经历,同时以一种极低的物质欲望度日,致力于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短暂的时间内,该作者的“躺平”观念迅速引发了众多青年打工者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憧憬,“躺平学”也因此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一门热门学问。
躺平在国内过早出现的原因
吴晓波提到,近期在日本有两部著作备受关注,其中一本名为《低欲望社会》,该书描绘了日本在度过“失去的二十年”的困境之后,许多无业的青年人倾向于整日待在家中,沉浸在阅读和游戏的世界里。他们通常一周只外出一次,前往便利店选购快餐,然后利用微波炉简单加热。即便房贷利率处于极低水平,这些人依旧对购房不感兴趣。
随后,三浦展创作了著作《下流社会》。原本,人们有望向上攀升,然而,日本的社会阶层已趋于僵化,上升的通道已然消失,因此,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安于现状,不再追求阶层跃升。
在葡萄牙或意大利提及“躺平”或许合情合理,鉴于那里的经济已陷入停滞;然而,中国现今依旧保持着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那么,为何在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度,躺平现象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呢?
任泽平指出,积极者投身于内卷,而消极者选择躺平。面对这样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年轻一代却滋生出躺平的苗头,这无疑应引起公共政策部门的关注与深思。我们不禁要问,原因究竟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着手进行改变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房价过高。第二个原因,税收制度不健全。
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财产税、遗产税和房产税,而我国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所依赖的工具相对不足。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质上主要针对的是工薪阶层,他们贡献了个人所得税总额的70%。原本,个人所得税的初衷是用于调整收入分配,然而,现状却是它演变成了一种“逆向调节”的手段。
对于躺平的态度
我认为在网络上流传的那句关于躺平的观点颇为中肯:选择躺平并非罪行,而努力奋斗则是合理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若你深思熟虑地表达,意图放弃奋斗,那么你需进一步深思:我若选择躺下,究竟是为了何事?
这是一种躺平,你身处其中,开始沉思,构想出一门全新的学说;你沉思着,“人为何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若你正思考此类问题,你的身体虽处于静止——摒弃了无意义的社交,对物质生活抱有淡泊的态度,然而你的思维却如骏马般奔腾不息。
我选择了第二种躺平方式,整日沉迷于游戏,心中无他,只盼时光能迅速流逝。
我的一位朋友对游戏上了瘾,他透露自己已经把大把时间耗费在房间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之中,这一状况持续了整整两年。
我说,你玩游戏的时候,遇到的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他说,我能够看见我的指甲在生长。
他玩了两年,最后发现没意思了,又跑出来找工作。
所以当你躺平后,你又该如何消耗如此漫长枯燥的时间和人生呢?
躺平,这属于你的自主权,是成年人所拥有的自主决定;而选择不躺平,同样也是你拥有的一项选项。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病症。对于那些选择放弃奋斗的人,我衷心祝愿他们能一直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坦然;然而,对于那些持续奋斗、不懈前行的人,他们的存在似乎在无情地嘲讽着我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