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名为释正义者手持身份证件,对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提出指控,指出其食用肉类、饮用酒水,并且育有两个子女。
2015年,举报信四处流传。信中信息详尽,揭露释永信早已被剥夺僧侣身份,并涉及多位情人和私生女,少林寺的财务也被其转移至个人名下。举报者自称释正义,声称代表众多少林寺弟子。
信件内容令众人皆感意外,其中不仅包含姓名和户籍资料,描述得宛若事实。少林寺随即发表声明,称其为虚假信息,并指责为诽谤。举报者随后公布了更多证据,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事件由此变得相当棘手。
众人纷纷感到好奇,想要了解释永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成为寺中住持的?为何总有人对他提出指控?若要讲明这些疑问,便需从他的师傅释行正的经历讲起。那时的少林寺,与今日的模样大相径庭。
释永信在年轻时踏入少林寺的门槛,师从释行正大师。那时的少林寺境况颇为凄凉,房屋破旧不堪。寺庙的门票收入并非归寺内所有,而是悉数上缴。方丈之位并无太多利益,仅是清苦修行者的象征。
释行正年事已高,已迈入七十有余的年纪。他始终怀有不满,坚信那门票费用应当归属少林寺。于是,他领着寺中众人前往官府申诉,意图追回这笔款项。而伴随他四处奔波的,正是年轻的释永信。他见证了少林寺如何逐渐积累财富。
寺庙的钱要拿回来。
1985年,诉讼取得胜利。少林寺终于得以拥有门票的收益。寺院资金开始充裕,得以进行房屋修缮,提升生活品质。这对少林寺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喜讯。然而,遗憾的是,师父释行正并未能长久地享受这份福祉。
两年之后,释行正不幸离世。那时,释永信年仅22岁。他的师父对他寄予厚望,认为这位徒弟既有才华,又有独到见解。师父甚至曾考虑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不幸的事件降临了。恰好在释行正离世的前两个月。他揭露了一些事实。在他病情严重之际,他发现了释永信私自盗取寺庙中的经文和法卷。此外,他还发现释永信利用伪造的凭证进行虚假报销。这些行为令他的师傅深感失望。
师父不让他接班了。
修行者若心怀污垢,岂能胜任方丈之职。师父心想,若将商业化倾向的少林寺交予其手,寺中资财恐将尽失。因此,在释行正临终之际,他转而作决定,成功阻止了释永信接任方丈之位。
于是,释永信22岁那年没当上方丈。
师父去世后,少林寺进入了一个没有方丈的时期。这个时期很长。
12年。
在过去十二年间,少林寺始终未曾确立一位官方住持。释永信面临的情况颇为棘手。他未能顺利接任,寺内部分资深僧侣亦对他的继任表示反对。释正义便是其中一位,当时他便纠集了一批人,对释永信进行了举报。
有人揭露释永信私德有亏,并且企图将寺庙的财产据为己有。他们还秘密策划,意图将释永信从少林寺中驱逐出去,即实施迁单。据资料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释行正逝世的次年。
然而,此次除名并未如愿以偿。原因是这起事件只是寺内几位僧人自行发起,并未获得官方认可,因此不具备效力。这也反映出释永信在寺内的地位并不稳固。他始终处于争议的风口浪尖之上。
寺里12年没有方丈。
这12年的事实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道理。若当时寺庙中存在一位能力胜过释永信、更能得到众人信服的人,那么方丈之位早已有人占据,不会出现如此长时间的空缺。由此可见,尽管有人对他持有异议,但至今无人能够取代他的位置。
他协助师傅成功追回了欠款。他深谙如何与外界沟通。在那个迫切需要人才的时代,少林寺亟需这样一位人物。因此,他接任似乎顺理成章。尽管遭遇不少反对声音,最终仍旧是他。
直至1996年,河南省佛教协会正式发布文件,宣布释永信被任命为少林寺方丈。当年,他正值34岁。自22岁起,他历经了12年的漫长等待。这段漫长的空白期终于走到了尽头。他正式成为了少林寺的新任方丈。
登上方丈之位后,释永信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他着手对陈旧的少林寺进行重建,使之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同时,他将少林武术传播至全球,创立公司,举办演出,拍摄电影。少林寺由此成为了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为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争议也日渐增多。门票所得、演出收益、海外企业的盈利,这些庞大的资金究竟流向何方。这一问题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因此,201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举报行动便应运而生。
他本人也曾作出回应。他指出,自师父时代起,寺庙的财务便已对外公开,并设有独立账户进行管理,并非他个人所有。至于个人生活方面,他仅用一句话带过,即“有问题早就暴露出来了”。他的观点是,清白之人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