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办公室的年轻人,确实总不会让我失望。一直惦记的小米SU7,终于被我买到了,尽管是基础版本,但终究是SU7,现在不用再去测试SU7的替代品保时捷了。
小米占据了去年全年汽车行业的关注度,我至今记得去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我正在外面接受培训,晚上雷总进行直播,大家都在关注他如何紧急说服公司高层确定价格,最终公布的21.59至29.99万元区间,却并未引起多少兴奋和意外,倘若没有雷军的个人影响力,这个定价在今天可能已经失败了,然而即便现在,想要下单购买,仍需等待数月才能提车。这款车仿佛已经不能用常理来推断其走势了。
无论如何,这个物件现在归我所有,只是由于情况紧急,没有携带摄影设备,因此照片的清晰度不太理想,大家先随意浏览一下,毕竟目前SU7公路上的能见度已经相当好了。
外观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分歧,这款SU7号称是保时捷的平价替代品并非空谈。不过保时捷的领导层倒是显得胸襟开阔,用一句"好的设计大家都能感受到"巧妙地避开了正面交锋,同时又让公众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高明的宣传手段吧。
个人觉得SU7最吸引人的角度,毫无疑问是它的侧面轮廓,Cd 0.219极低的空气阻力系数,塑造出一种非常高级的跑车线条,无论是静静伫立在梧桐树的阴影里,还是飞驰在城市未来感十足的赛博高架之上,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7000元选装的高配“五星”轮毂,为整个车身侧面增色不少,成为最亮眼的部分,再加上主动式气流管理系统的配合,这简直就是电动时代里一种安静却充满魅力的表现。
车尾部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尾灯部分,虽然常见贯穿式尾灯,但SU7的土星环3D曲面尾灯组却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受某种力量影响,环绕着车身转动,显得与众不同。它让人联想到,像是小米手机上的土星环动态壁纸。
偶遇
后保险杠同样出色,虽然没有排气管,不过宽大的双倒U设计巧妙营造出高性能燃油车的视觉感受,体现雷总对美学的追求,可惜并非顶级版本,缺少Panamera的伸缩尾翼,否则我还会多加称赞,当然不是真的。
车头的样子是我特别不欣赏的地方,整体感觉过于紧凑,有点像蛇的头部,也许是为了降低空气阻力吧。后来有了SU7 Ultra,那个庞大的空气动力学部件让视觉上的平衡感变好了,我又觉得还可以了。估计以后市面上会流行很多Ultra款式的改装件。
那个在办公室的年轻人表示,观看这辆车的人数量极多,这个价格在二十万元左右,带来了沪牌、外观、智能驾驶、产品性能、关注度、讨论度、吸引力等等等等,它比“划算”还要划算。
常常操作键盘的人自然明白,网络平台上所有车辆都毫无价值,然而酒席期间、闲谈之中聊到的却是这类内容。对了,最后还必须提及俄乌局势,不过在此就不深入探讨了。
我们经常见到各种车的外貌,不过对于刚刚涉足汽车制造不久的新公司,我仍然迫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实际驾驶感受。
启动程序,静待界面切换完成,系紧防护装置,当掌心触碰到操控台,我明白,我的基因被唤醒了。切换到动态状态,三百九十九马力的输出,四百牛米的扭力全力释放,这种“一些”力量在脚下可以说是运用自如。五点二八秒的零到百公里加速,在众多达到三秒级别的电动车涌现后,已经无法让我感到兴奋。也许藤原文太的话确实有道理,不是我的驾驶视线变得迟钝了,而是我的速度感越来越强。
SU7的驾驶表现备受称赞。当初该车推出之际,我关注的重点并非动力系统、续航能力、安全性能等常见电动车要素。而是操控是否出色?悬挂结构怎样?能否实现人与车的完美协同?怀揣着这样的憧憬,我开始了试驾。
SU7的开关手感较为直接,刹车踏板初始阶段较为柔和,可能是为了适应脚部放置时的余量,后半段则明显增强。此外,SU7的转向系统几乎不存在空隙,车辆行驶轨迹精准,可以说是指令哪里就到达哪里,再加上转向手感调校得十分紧绷,即使拖着5米长的车身也能感受到明显的拉力。
SU7的底盘调整得非常符合运动预期,但不同于德系性能车的调校方式,更像是阿尔法·罗密欧的驾驶感受。它的避震系统似乎没有明显的初始行程,起步时立刻展现出强弹力,感觉像是强力弹簧在拉扯车身。我的身体会不自觉地绷紧肌肉,与车辆进行对抗。经过细小的颠簸和井盖时,它会非常细致地传递震动信息。坦白说,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让人感到疲惫。觉得SU7当前底盘设定还在尝试阶段,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的沉稳,而平顺模式可能是SU7现阶段最适宜的驾驶方式。
再谈谈备受关注的刹车系统!SU7的刹车性能相当糟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位从事二手车交易的负责人在天马赛道发生碰撞的著名事件。实际上价值二三十万的SU7所配备的只是普通乘用车的制动装置,这套装置在普通汽车领域确实表现尚可,但面对赛道环境下的强度要求,其使用情境完全不匹配,因此必须进行改进。
关于SU7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我从未见过价位在二三十万区间内的汽车,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
SU7的许多细节都引发广泛讨论:比如那位身价千亿的企业家为乘客拉开车门的动作,还有那块能抵御日晒的全景玻璃顶棚,以及内部那抹独特的紫色装潢,再加上车身那层五颜六色的涂装,更不用说它在赛道上表现出的超越同级的速度,还有那个著名的品牌标识,这些都能成为大家聚在一起时津津乐道的对象,即便是那些不看好它的人,也会在网络上敲打键盘表达意见一番。要是你换了辆车,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可说了。雷军是营销领域的杰出人才,SU7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他总能在人们看似平常的领域中发现新的亮点。
澎湃系统的车辆家庭整体布局,现阶段看来任务艰巨,尚未出现何种突破性应用,车上的附加装置仅限于零星配件,顶多算是苹果的辅助产品,未来小米是否能够解除限制,允许其他厂商参与,开发更多新颖的附加装置,或许能形成新的热点,但考虑到信息保护等因素,实现起来应该颇具挑战。
试用阶段尚短,暂时难以全面感受SU7的电量持久性。不过,综合网络信息来看,SU7的续航能力普遍处于顶尖水平,雷总借鉴特斯拉技术时或许表现得更为谦逊。
我为何未提及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雷总在讲话中并未特别强调该功能,这表明小米在此领域的发展尚不成熟,未能跻身领先行列。此外,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新车主提车后不久,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尚未能够成功开启自动驾驶模式……
其他车型说到这里基本就到头了,但作为纯电动车的米SU7,实在想不到它的折旧率也出奇地低。网上随处可见开一年就亏两三万就脱手的情形,就连前面那位“微瑕在墙”的SU7 Max,前些天我也见到它以亏损十万的价钱成交了……这车在车迷圈里就是顶级的。
最后我想说说SU7面世后出现的一个问题。确实,强劲动力非常吸引人,正如韩寒早前所讲,动力我可以不要,但绝对不能没有。不过必须承认,SU7推出以来,一些驾驶技术欠缺又缺乏敬畏之心的人,给SU7造成了一些负面评价。要知道,早些年那些高性能后轮驱动跑车、性能车发生的事故不胜枚举,只是因为进入门槛高,所以没有引起广泛关注。SU7 Ultra开始陆续发售,如此强大的动力,极少有人能够控制住1500匹马力的性能。
提醒大家,应当对强劲动力保持谨慎态度!小米推出高性能车辆属于宣传手段,然而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控制住,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