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变数又略显沉闷的时期,年轻群体究竟应当选择安逸以追求内心的平静,还是应当奋发图强去实现理想中的自我?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颇为困惑的难题。首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那些倾向于选择安逸生活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具有怎样的特征。
小李是个典型的佛系青年。他在一家普通单位从事九到五的工作,薪水不高,但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下班后,他就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看影片、玩玩游戏,周末还能约上几个朋友一起活动。他从不向往那些遥不可及的成功与财富,也不介入单位内部的争斗。他说生活就是图个舒心,快乐最重要。他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仿佛在汹涌的竞争长河里寻得一处安宁的支流,闲适自在地消磨着个人光阴,心境极为洒脱,堪称“不争不抢”风潮中的典范,此番姿态足以载入史册。
另一方面,小张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为了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他日复一日地投入大量时间工作,即便在周末也持续进行自我提升。他的日程表被各种事务填满,仿佛一个不断被驱动的装置永不停歇。他舍弃了与朋友相聚的时光,对家人的需求视而不见,甚至牺牲了自身的健康。实际情况却令人无奈,他虽然竭尽全力,却一直未能获得期望的职位提升,内心开始动摇,变得焦躁不安,逐渐丧失了方向感。他的奋斗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长跑,身心俱疲却遥望不到终点,这难道不正是典型的“徒劳竞争”吗。
其实,所谓的躺平并非意味着彻底不作为,而是为了应对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需要为自己保留一些放松的时刻;而所谓的奋斗也并非指毫无头脑地蛮干,而是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年轻人既不能单纯地选择躺平,那样就会丧失前进的意志,变得如同停滞的物体;也不能过度地拼尽全力,否则会让自己承受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精神和身体都感到疲惫不堪。需要寻得安逸与奋斗的恰当结合,在应当奋发时倾尽全力,在适合休憩时彻底放松。如此一来,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既享有心灵的自得,又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