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三大前提,你具备了吗?
有些人遭遇重病之后,或许会萌生彻底放任自流的念头。在社交网络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关于放任自流的言论:四十岁的人选择放任自流,三十岁的人选择放任自流,甚至二十岁刚出头就声称要放任自流了。但是,放任自流并非每个人都能企及的人生状态。许多人标榜的所谓放任自流,实际上只是消极颓废的表现。
躺平需要资本
拥有资本并非要求你拥有巨额财富,但至少需要具备独立维持生计的能力,拥有部分储蓄或无需主动付出的经济来源来覆盖基本生活费用。不论每月支出为五百元还是五万元,只要个人感觉生活富足,能够品味到园林楼阁、山林旷野的闲适乐趣,便可以认为已经具备了安逸度日的条件。
必须明确,不能以无所作为的借口依赖家庭,自己不劳动也不创造收入,完全依靠父母的财富来生活,这已非简单的消极抵抗,而是缺乏担当的行为,因此,真正的放松应当完全基于个人的能力,不依赖家庭,也不负债。
躺平更需自律 ️
你误以为懒散就是每天睡到天亮,然后整天趴在沙发上玩游戏、看无聊的连续剧?这种并非躺平,而是“虚度光阴”。即便你具备条件享受这种懒散,也不代表你能就此沦为“无能之辈”。躺平不过是让你从一种状态(或许非常亢奋且不健康)转变为另一种比较宁静的状态。但你调整的只是状态,并非根本。
由于你选择安逸生活后能够自主安排时间,因此需要比以往更有自制力。虽然可以任由身体自然苏醒,但不宜等到太阳已经升起很高,除非你的生理节律恰好是沿海地区的作息。应当为这种放松状态下的自己确立具体任务,每日监督自己完成:阅读实体书籍,用心烹饪,持续健身,同时掌握一项长久向往却无暇习得的技能,例如高棉话、独门插花艺术、神秘咒语等。总而言之,身体和精神会变得越发放松,不过意志力却要求更加集中和强大。
躺平需要“潜龙在渊”之志
过度竞争的社会使人疲惫不堪,但我并不认同将“无所作为”看作是消极的倦怠。古代的杰出人士推崇在隐退和入世之间自由穿梭。现代的无所作为类似于古代的隐退。然而隐退并非意味着脱离尘世,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养和家庭管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入世道路的。这也是每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过去的岁月里,实现抱负需靠拼搏来赢得尊重、证明能力;未来的岁月中,崭新的价值体系将呈现何种面貌?这同样是那些有幸选择安逸的个体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或许这段闲适的日子正是命运给予的“潜藏待发”的契机:能够洞察常人无法察觉的契机,能够发掘旁人轻易忽略的路径,在多数人被迫卷入激烈竞争的浪潮时,你却借助休憩来积蓄力量。那么等到新的时代来临之时,就是你一飞冲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