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心态,表现为在遭遇生活诸多挑战和残酷角逐时,不再执着于过度的奋斗和永无止境的索取,而是以比较安稳、需求较少的方式去存在。
借助互联网的广泛流传,许多年轻群体借助它表达了对身心俱疲和理想人生难以达成的无力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抗情绪。
这是个体在某个时期,面对机会不多、压力很大的状况时,为了活下去而采取的方法。
本文要讨论的是“躺平”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这里面的看法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社会能够给予足够且均等的发展条件,让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实现个人理想,那么“佛系生活”这种现象也许就不会出现了。
正是因为机遇变得稀少,又加上争斗异常激烈,所以导致有些人决定不再努力了。
当前情形下,适度选择安逸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个人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防止陷入只顾攫取物质利益和追逐虚名浮利的困境。
个人能够有效缓解精神负担,因此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热衷的领域,或许还能借此机会察觉到那些以往被忽略的生活亮点,从而增强整体的满足感。
倘若缺少必要的放松调整,人们很可能在连绵不断的角逐中忘记自己,不顾身体和精神状态,甚至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总而言之,适度的“躺平”能够促使我们深入内心世界,再次寻找生命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带有正面价值。
首先从个体角度讲,过分的无所作为容易让人丧失斗志,使人陷入懒散的境地,十分缺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动力和热情。
从对立的视角审视,那些对“躺平”表示不认同的人,通常有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过于激进,要么过于保守,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道理。
要么是对成功怀着极度的渴望,不惜一切代价去拼搏;
或者已经掌握大量财富和极佳的境遇,完全不必去顾及所谓的“无所作为”这种方式。
对于前者,他们会矢志不渝地努力奋进;
对于后者,“躺平”压根就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
过度沉溺于无所作为,不仅会损害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可能对社会前进造成阻碍,比如降低社会的创造能力,以及减慢整体的进步步伐。
三、普通人的应对之策
网络上传布着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主张要调整可以调整的方面,对于无法调整的部分则要坦然面对。
这或许是许多寻常百姓在直面“躺平”风潮时应当采取的合理态度,这体现了审慎的判断。
另外,想要完全消除忧愁的干扰,需要勇敢地面对引发忧愁的源头,而不是被忧愁的表面状况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