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靠爸妈养活的人,在咱们这儿一直挺被人看不起的。
老话说得好,孝顺可是头等大事。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抚育成人,支持我们接受教育,这份情义无与伦比。
我们成年以后,应当反过来赡养他们、补偿他们,这是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的义务。
总有一些人,实在缺乏才能,并且懒惰得惊人,完全就像个没成年的幼稚儿童。
不去学校学习,总是向父母索要钱财,消费时极其浪费,让父母承受了很大负担。
不过这几年,明面上赖家里的啃老族好像少了一点。
表面看好像是进步了,大家思想变勤快了?
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一种更为隐蔽的“新型依赖”,正在暗中蔓延,如同缓慢加热的池塘,逐步消磨着青年和他们的父母,使人感到极度的压抑。
这“新式啃老”是啥样?
第一种情况是,高喊外面条件艰苦,不如回到故乡享受安逸,然后拍拍屁股直接返回家乡,选择安逸度日。
一些青年人在外面游荡,大都市里争斗得异常激烈,工作步调急促得如同被鞭打,筋疲力尽却只赚微薄薪水,内心深感不值得。
再加上一年到头也陪不了爹妈几天,得了,干脆卷铺盖回老家。
他们就觉得,只要勒紧裤腰带,一年花个三五千也能过得挺滋润。
第二种,打着考研、考公、考编的旗号,光明正大地不找工作。
这些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在社会上碰壁之后,才明白原先的想法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多么大的距离。
为了提升个人优势,也担心那纸文凭被浪费,于是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准备过程。
考这些个试嘛,费时又费力,只能蹲在家里专心准备。
一开始,他们跟爸妈都信心爆棚,就等着“上岸”那天扬眉吐气。
可问题是,这些考试真心难啊。
考试成绩不理想,反复如此,父母便感到忧虑,不仅心灰意冷,家中有限的经济储备也难以持续支撑这种开销。
年轻人自身却逐渐滋生出懒散情绪,越来越不愿意外出寻找工作机会,就业的时机一再延误,年年岁岁地参加考试。
老两口憋了一肚子气,大多数时候也只敢憋着,不敢说出来。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就是彻底躺倒。
特别是那些家里就一个孩子,爸妈退休金丰厚或者家底殷实的。
他们就琢磨了,反正爹妈挣的钱,早晚都是我的嘛。
因此把双亲的物质援助当作天经地义,个人享受时毫无愧疚感。
为啥这几年这种“新式啃老”越来越普遍?
往深了看,原因挺复杂的,值得琢磨琢磨。
说到底,这背后是年轻人心理成长没跟上,角色有点错位了。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新啃老”现象的兴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习惯于安逸的环境不愿改变,担心承担责任,以及利用情感进行束缚。
人类普遍存在一个心理区域,那里是惯常停留的场所,让人感到格外安心与自在。
待在这儿,那叫一个放松自在有安全感。
可一旦要被推出去,就会浑身难受,别扭得要死。
年轻人回老家躺着,不就是图这个嘛。
不再需要凌晨出门赶路回家,也不必为日常开销而焦虑,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父母都会给予支持。
时间一长,这个“故乡”便转变为精神上的“避风港”,他们因此愈发不愿意离开这个居所。
再说那些不停考试的。
他们其实是潜意识里在逃避承担责任。
面对外部环境的激烈角逐,他们下意识地运用了“心理退缩”这种自我保护方式。
这指的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说当一个人承受不住压力或感到过度担忧时,他的行为方式会退回到童年时期那种不够成熟、略显稚嫩的阶段。
回想起来,我们这一辈人,从六岁进入小学,持续求学直到大学及研究生阶段,二十三四岁之前,多数时间都处在读书和应试的环境中。
考试模式太熟悉了,熟得发烫!
因此潜意识的自我藏匿于这个“应试的框架”之中,不愿现身,也不敢以成熟人的姿态去直面世间的风浪。
至于那些直接躺平、理直气壮拿爹妈钱花的主儿。
他们最拿手的就是“情感绑架”。
撒撒娇、卖卖惨、扮扮可怜,激发爹妈的保护欲。
刻意让自己显得需要人照料似的,变成一个可怜虫,把父母从原本照顾别人的角色,硬是变成了需要人依靠的对象。
这样他们便能够略微减轻内心的负罪情绪,坦然接受父母的资助,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真不能让自己滑进啃老族的行列,年轻人!
即便境遇严酷似刃,日子使人难以承受,志向化作尘土,仍要忍痛挺身。
第一步,就是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啥。
是追求梦想,还是先填饱肚子?
若家中没有丰厚资产,且经济状况普通,应当脚踏实地,优先考虑获取收入以维持基本生活。
家里有点底子的,选了梦想,那也得咬紧牙关,别轻易放弃。
想清楚目标了,接下来就是动手做个靠谱的计划。
把下班后、休息日的时间好好规划起来,别让它白白溜走。
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点。
时间就是命啊!
少刷点短视频、别老熬夜、管住嘴别瞎吃海喝。
想真正成长,就逼自己一把,别老瘫在舒服沙发上不动弹。
最后,多看看爸妈吧!
看看他们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头发。
即便你认为家中资金充裕,那也是父母毕生辛劳,逐步积攒的财富。
咱们做子女的,是时候扛起那份责任了。
别等到父母不在了,你想尽孝都没机会,那会儿后悔都嫌晚。
年轻就是咱们最大的资本,正是该拼该闯的时候。
允许自己偶尔累了回家里歇歇脚,充个电,这很正常。
但不能一直躺那儿啥也不干啊。
鼓起勇气站起来,面对现实,积极点,乐观点地生活。
用自己这双手,去拼出一个有奔头的未来。
也让操劳一辈子的爹妈,能安享晚年。
这不就是我们长大、努力的意义吗?你品,细品。
-完-
作者 刘森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