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遭遇锁单漏洞引发交付困境,24万订单受制于产能限制,购车补贴政策因此遭遇风险。
小米YU7在预售初期便凭借18小时24万辆的订单量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然而,随之而来的系统故障却给这场热闹非凡的造车活动带来了阴影。2025年6月26日晚上10点,众多消费者纷纷涌入官方APP抢购,然而,“身份信息输入错误”、“单账号限购1单”等系统提示却频繁出现,阻碍了支付流程,导致许多用户花费了半小时的时间才成功锁定订单。这场原本应在极短时间内分出胜负的抢购活动,却因技术问题转变为消费者与系统之间漫长的较量。
用户反馈显示,系统存在缺陷,引发了两种显著问题: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因系统频繁出错,不得不将订单锁定时间推迟至一小时后,从而使得订单的交付时间直线上升,延长至40周以上;另一方面,一些用户在支付环节遭遇了重复扣款,但订单信息却无法正常显示。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该APP在锁单页面仅以模糊的文字标明“8月份开始首批交付”,然而在次日却突然更新了详细的排期数据——最晚提车时间可能长达一年以上。这预示着在2026年,新能源车辆购置税政策若有所变动,部分消费者需额外支付高达1.5万元的税费,并且还可能遭遇最多3万元的汽车报废补贴损失风险。
这场交付难题的根源,在于小米汽车每年15万辆的产能与激增的订单量之间的根本冲突。尽管正在建设的二期工厂计划于7月投产,但仍然难以缓解24万辆订单的紧迫需求。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的订单已经超出了2027年的产能,导致用户实际提车的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加价转卖的情况层出不穷,同时,蔚来、极氪等竞争对手推出的“退还定金”抢购手段,更是让消费者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加剧。
在集体维权事件中,小米汽车仅承诺将动态调整交付时间,但尚未公布具体的赔偿措施。法律专家指出,由于系统故障造成的订单锁定延迟可能被视为违约行为,消费者有权根据《电子商务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针对“7天锁单不退还定金”的规定,律师强调,若企业未履行系统维护职责,此类条款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北京、武汉等地区新工厂的快速部署,使得这场由技术缺陷导致的交付困境,正迫使小米在提升产能和恢复用户信任之间努力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