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吴琪 朱轩
4月1日,小米企业对外公布了一份关于“SU7高速事故导致三人不幸丧生”的事件发生前后的简要信息。
小米发布的行车记录显示,于3月29日晚上22点44分24秒,NOA智能辅助系统发出警告“前方存在障碍”,随即提出减速要求并启动减速程序;紧接着在22点44分25秒,NOA系统被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此时方向盘向左转动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启31%;随后在22点44分26秒,方向盘向右微调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增至38%;在22点44分26秒至28秒之间,车辆不幸与水泥护栏发生了碰撞。
根据这一计算,驾驶员从接管车辆至车辆发生碰撞,整个过程中仅耗时1至3秒钟。
家属对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表示了疑问。遇难者小罗的母亲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她的孩子当时驾驶的是智能驾驶模式,“面对那样的紧急情况,又有谁能在一秒内作出反应?又有谁能在一秒内迅速切换驾驶模式呢?”
家属向记者透露,自事故发生以来,小米汽车方面始终未与遇难者家属进行过沟通,仅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声明。小米公司发布声明称将组建调查小组,然而自事件发生至今,小米方面并未主动与我取得联系,亦未向我发送慰问电话。据我所知,他们只是将车辆运至北京进行鉴定。
小罗的母亲在微博上发声,称女儿遭遇不幸后,家中已陷入一片哀伤,孩子的祖父母得知噩耗后,也一同住进了医院。
小罗的母亲回忆起,那辆发生爆炸的汽车与她所持有的手机有着关联。在3月29日的晚上10点45分,她的手机上显示了一条短信,告知她绑定的车辆遭遇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在接到这条信息后,小罗及其家人迅速驾车赶往安徽的事故地点,并在次日凌晨大约2点40分左右到达了事故发生的首个现场。
家属表示,抵达现场时,女儿的遗体已被移送到殡仪馆,目前事故现场仅由交警和消防队在进行处理。罗女士进一步补充道,手机后台记录显示消防队抵达进行救援的时间大约是凌晨一点。
目前,三位遇难者的家属已经在安徽处理了相关事宜,并且正在静候事件的处理结果。家属们透露,关于事故责任的判定尚未公布,他们期待小米汽车公司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小米SU7事故时疑“车门锁死”?
业内人士:若解锁信号无法传输时会出现
事故一经发生,涉事的小米车辆被指控存在车门无法解锁的情况,这种“车门锁闭,乘客无法通过开启车门逃生”的疑虑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1日中午,澎湃新闻电话咨询了小米汽车官方网站的客服热线,客服人员回应称,若车辆出现断电导致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可以在车辆底部寻找应急解锁装置,“车辆内部装有机械式手柄,即便在断电状态下,也能通过它来解锁车门。”
当天,一位匿名的汽车行业专家向澎湃新闻透露:“简单来说,在这起事故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车内人员可能因撞击而失去意识,这使得车门难以通过物理方式解锁;二是车辆本身可能受损严重,例如线束等部件被撞断,进而导致车辆解锁信号无法正常传输。”
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有两种情况
他透露,截至目前,小米尚未对外透露车门是否已经完全锁定及其背后的具体原因,然而,他们已经提供了事故发生的确切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在事故发生前,车辆已经不止一次地发出了警报信号。
小米公司发布的行车数据表明,于3月29日晚上22点44分24秒,NOA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发布了风险警告,提示“前方存在障碍”,随后提出了减速的要求,并启动了减速过程;紧接着在22点44分25秒,NOA系统被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此时方向盘向左转动22.0625度,制动踏板的开启度达到31%;随后在22点44分26秒,方向盘转向右转1.0625度,制动踏板的开启度提升至38%;在22点44分26秒至28秒这段时间内,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了碰撞。
以此计算,从驾驶员接管车辆到车辆发生碰撞,过程只有1-3秒的时间。
业内人士指出,事故发生后,车辆可能出现车门无法开启的状况,原因在于高速行驶时,车内线路可能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递,进而车辆解锁操作无法执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车内乘客需借助车辆自带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方式打破车窗逃生。然而,若车祸发生时速度极快,乘客在撞击后可能因失去反应能力而无法自救。
该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新能源车型新增了许多功能,尽管车辆附带了操作指南,然而不少购车者在购车后未必会认真研读这些指南,这一现象无疑使得事故发生时的逃生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延长了他们的反应时间。
2020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文件,正式批准并对外发布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以及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三项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这三项标准被统称为“三项强标”。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这些标准中,引入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环节,规定在电池单体出现热失控现象后,电池系统需在5分钟内保持不燃烧、不爆炸,该强制性规定确保了车内乘客拥有足够的安全逃生时间。
业内人士指出,锂电池具有易燃性,因此制定了这一强制标准,旨在确保电动汽车电池燃烧后,驾乘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逃生。若火灾或爆炸发生在5分钟之后,则符合相关法规。然而,关键在于驾乘者是否能够安全地打开车门。目前,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事故车辆在撞击后,是由于线束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解锁信号,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这需要等待调查结果才能得出结论。
此外,电车线束遭受撞击可能引发电源信号的中断,同时,负责信号传输的主电池或备用电池在撞击后也可能失效,进而导致信号无法传递,车辆无法解锁。据相关行业专家指出,车门在车辆撞击后锁死的情况已有先例,因此,众多汽车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已开始注重提升安全性,例如增设超级安全模块,确保即便在撞击发生时,信号传输仍能正常进行。
他提出,我们应摒弃对“智能驾驶”的过度迷信,目前我国新能源车辆所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实际上仍属于辅助范畴,并未达到完全智能的水平。此外,在购置新车后,用户务必详尽阅读操作指南再上路行驶;此外,车主还需在工具箱内备好破窗设备,以防万一;毕竟,行车安全始终是驾驶过程中的首要考量。
智驾系统不成熟,NOA事故责任认定业内没有标准
在同一天,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张翔向澎湃新闻的记者透露,目前我们仍需等待相关机构的具体调查结论。从小米公司提供的现有信息来看,自2016年特斯拉发布自动驾驶技术后,国内外(包括美国地区)已经出现了多起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对于这些事故的责任判定,情况相当复杂。
他提出,主要争议集中在新能源车辆用户频繁使用的智能辅助驾驶(NOA)功能上,这一功能借助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手段,可能导致驾驶者在长时间的高速行驶中过度依赖该系统。从理论上看,驾驶者只需适时接管,便能够防止事故的发生。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两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车辆控制系统并非全然依赖人工操作:以往,驾驶员直接操控油门和刹车,但智能汽车的操作多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来执行指令;观察现有情况,此次事故从障碍物风险提示至自动减速,再到驾驶员介入并与隔离带的水泥桩发生碰撞,整个过程大约只用了2秒钟;此外,技术尚不成熟: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极高,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数据主要来源于汽车制造商,这些数据同时也是事故调查的关键依据。目前,在处理与NOA相关的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上,尚未形成一致的评价准则,各类意见分歧依然普遍存在。
在此之前,已有若干电动汽车在发生事故后,其车门遭到质疑,无法顺利开启的实例。
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在2022年2月23日的报道中提及,湖州一位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陈先生,在购得新车仅两天后,于104国道上行驶过程中不幸遭遇车辆熄火。车辆断电后,其特斯拉Model 3的车门却无法被开启。
2024年4月26日,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名为问界新M7 Plus的车辆在快车道内侧行驶时,不幸与正在作业的道路养护车发生了追尾碰撞。与此同时,还有网友对车辆车门未开启的情况提出了疑问。
针对此事,2024年5月6日,问界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AITO汽车”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问界新M7 Plus车型搭载了碰撞自动解锁的特性,并且配备了机械式的车门内部手柄。在遇到特殊紧急状况时,驾驶者可以通过拉动该机械车门内部手柄来实现解锁和开门。在此次事故中,当事故车辆以115公里的时速与前方进行道路养护作业的车辆发生追尾时,前方车辆尾部的坚固梁状结构瞬间严重地侵入了事故车辆的左侧前机舱和乘员舱,致使前机舱和乘员舱内的电源线和信号线被瞬间切断,门把手控制器因无法接收到弹出信号而失效,救援人员不得不破窗并拉动机械车门内的把手来打开车门,以便进行救援行动。
此前报道:
小米公布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详情
小米SU7被指“高速上碰撞爆燃致人伤亡”,多方回应
SU7高速发生事故,造成三人不幸身亡,车主悲痛地表示,他的女友也在此次事故中丧生,他和女友都是小米品牌的忠实拥趸。
本期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