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遭遇车祸,事故导致车辆起火爆炸,不幸造成三人遇难,此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视频和图片资料显示,在3月29日的深夜时分,安徽省发生了一起新能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与中央护栏发生碰撞的事故,车辆随后起火燃烧。事故现场还留下了一部分被烧毁的车架,从中可以判断出涉事车辆为小米SU7,其车头部分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事故发生后,令人痛惜的同时,还有诸多疑问待解。
网友发布的事故现场图片。
一问:悲剧何以发生?
网传信息显示,该起事故系汽车撞护栏后自燃。
4月1日下午,小米公司发布事故详情,其中提到:
初步调查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并以每小时116公里的速度稳定前进。由于事发路段正在进行施工维修,道路被路障所封闭,导致车辆不得不从原车道改道至对向车道。在车辆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系统及时发出了警报,并启动了减速程序。驾驶员随后接手了驾驶权,使车辆进入人工驾驶模式,在此过程中不断降低车速并调整车辆行进方向,紧接着,车辆不幸与隔离带上的水泥桩发生了碰撞,而在撞击发生之前,系统记录下的最终速度大约为97公里每小时。
小米将目前所知并提交给警方的信息,摘要公布如下:
3月29日,22点27分17秒,NOA系统启动,车辆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116公里。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22时36分48秒,NOA发布了一则脱手预警信息,内容为:“请务必握紧方向盘。”
3月29日,22点44分24秒,NOA发布了风险警告,提醒“前方存在障碍”,随后提出了减速的要求,并随即启动了减速程序。
3月29日,22点44分25秒,NOA系统被控制权移交,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此时,驾驶员将方向盘向左转动,角度达到22.0625度,同时,对制动踏板的踩踏力度设定为31%。
3月29日,22点44分26秒,车辆方向盘向右转动1.0625度,同时,制动踏板的开启程度达到了38%。
3月29日晚上10点44分26秒至28秒,发生了车辆与水泥隔离墩的碰撞事故。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晚上10点44分39秒,车端紧急呼叫系统成功连接,核实了事故已发生,随即启动了报警程序,并紧急联系了120急救中心。
3月29日,22时45分06秒,成功与车主取得联系,并核实了并非车主本人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据此推算,自NOA发布风险预警并发出减速指令起,直至车辆与水泥隔离栏发生碰撞,整个过程中大致经历了2至4秒钟的时间。
澎湃新闻报道,遇难者罗某的母亲透露,她的孩子当时驾驶的是智能驾驶模式。她感慨道,面对那样的紧急情况,又有谁能在一秒内迅速作出反应?又有谁能在短短两秒内迅速切换驾驶模式呢?
罗某的母亲指出,依据小米公司已发布的公开信息,她无法对车门为何无法被开启、车辆与水泥护栏相撞后为何会自燃、智能驾驶模式切换为何仅耗时2秒等一系列疑问给出合理解释。
网友发布的事故车辆。
二问:车门是否锁死?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涉事车辆被指责存在车门无法开启的状况,这起事件似乎与“车门锁定,当事人无法成功解锁车门以逃生”的情况有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新闻报道,在小米发表回应之前,一位自称车主的人士透露,该车系为其女友购置。当天,包括其女友在内的三位女大学生一同驾驶或乘坐了该车辆。事故发生时,有人尝试踩下刹车,但现场并未发现刹车印迹。交警部门初步分析,可能是车辆失控所致。撞击发生后,车辆发生了自燃。自燃之后,车锁并未被解锁,这导致遇难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与此同时,对侧司机试图砸碎车窗,但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其他媒体报道指出,有自称遇难者家属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称,3月29日晚上,一辆车发生了碰撞护栏的事故,导致车门无法打开,电池发生爆炸,车内的三人最终被活活烧死。
关于车辆发生爆炸以及车门无法解锁的情况,小米方面的回复中并未对此进行说明。
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回应了网友关于车门断电后无法开启的疑问,指出在每个车门内饰板的下方,都设有应急的拉手装置。这些应急拉手采用机械锁设计,即便电池出现故障,也能确保车门被顺利打开。在紧急状况下,乘客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应急拉手来解锁车门。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网站发布的SU7用户手册,在讲解“车内开启车门”的操作时,手册中指出:“若车辆整体处于上锁状态,而车门内解锁按键失灵或者面临紧急状况需要打开车门,此时您可以通过拉扯车门内的应急机械拉手来实现车门的紧急开启。”
三问:目前事故处理情况如何?
在小米4月1日的回应中提及:
立即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在警方授权和协助下,我们将尽快与遇难者亲人取得联络,全面参与处理后续事宜,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扶持与援助。
4月1日,罗某的母亲在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后透露,她至今仍未收到关于事故原因的明确答复。当天早晨,她再次从家中急匆匆赶往事故现场。此前,家中的长辈听闻消息后情绪激动,难以承受。在过去的两天里,她已多次往返于两地。然而,时至今日,包括小米在内的多方仍未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罗某的父亲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小米公司并未与家属取得联系,他们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客服表示信息已上报,且没有人与他们进行过沟通。
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四天,车主向媒体透露,小米方面并未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而且客服部门对家属和外界所提供的解释存在差异。
4月1日,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有关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该事件目前正处于调查和处理的阶段。
4月1日,据安徽铜陵市交通运输局消息,该局已组建专项调查小组展开深入调查。
四问:事故如何定责?
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并引发爆炸,导致三人不幸遇难。对于这起事故的责任判定,必须综合考虑技术鉴定结果、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车辆的设计缺陷以及道路环境等多种因素。最终,这一判定将由交警部门或司法机关负责作出。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的张烨阳律师指出,目前关于此事的新闻报道中,具体细节尚不明确,因此事故责任的准确界定尚存在困难。通常情况下,若事故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或意外情况引发的,那么责任并不在产品和制造商。然而,若事故是由于车辆硬件或车载系统设计上的缺陷所引起,进而导致驾乘人员受伤,那么将涉及到产品侵权责任问题。
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的郭永林律师指出,目前法律对L2至L3级别的自动驾驶责任尚未有明确条款,然而,我们可以根据过错责任原则以及产品责任规则来划分责任。具体责任归属则需要通过司法鉴定和深入的事故调查来明确。依照相关部门的规定,L2至L3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必须明确指出驾驶员是确保驾驶安全的首要责任人,驾驶员必须全程关注道路状况,并随时准备接管控制。在类似的案例中,通常情况下,法院会判定,一旦驾驶员启动了辅助驾驶功能,却未履行应有的注意义务,那么他们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郭永林律师提出,小米公司是否应对遇难者承担责任,需综合考虑驾驶员接管车辆后的操作是否合理、车辆系统是否存在故障以及道路施工方过失的程度。如果驾驶员的操作出现失误,他们可能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如果车辆系统存在缺陷并且与事故有直接关联,小米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产品责任;而如果道路施工方没有尽到应有的警示义务,他们或许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