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夜晚,小米公司旗下的首款纯电动SUV车型小米YU7正式开始接受预订,短短3分钟内便成功达到了20万辆的预定订单量,而18小时后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24万辆,这一成绩刷新了全球汽车销售的新纪录。以25.35万元为起始售价,订单总额激增至6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特斯拉(TSLA)Model Y在中国市场去年全年销量的半数,亦或是理想汽车(02015)L6全年销量的总和。
这一现象级表现迅速引发了连锁效应,理想汽车在YU7发布后的第二天迅速调整了销售架构,特斯拉则依靠其成熟的产能体系保持观望态度,与此同时,小鹏汽车(09869/XPEV)、蔚来(09866/NIO)等新兴品牌股价应声下跌,跌幅在3%至7%之间。
小米YU7三重“魔法”
小米YU7的销量成功源于三重破局策略。
产品定位精准,采用“高性价比”策略——标配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及激光雷达,尽管如此,其起售价却比Model Y便宜一万元;雷军在发布会上并未过多强调技术参数,而是着重介绍了零重力座椅、宠物模式以及晕车舒缓等功能,以突出家庭场景的体验优势;此外,借助小米生态系统的流量优势,实现了用户的快速增长,门店内“拼车试驾”活动络绎不绝,甚至有“黄牛”在闲鱼平台上加价一万元转售“首提资格”。
与此同时,小米YU7的订单激增暴露了小米生产能力的紧张状况。据供应链内部人士估算,尽管小米二期工厂已于7月投入生产,但一期工厂仍需处理SU7的积压订单,YU7在首月的交付量仅能勉强达到3万辆。目前,小米的订单处理周期进一步延长,标准版用户需等待53至56周(将近14个月),而Max版用户则需等待33至36周(将近8个月)。小米汽车的销售代表确认,自6月29日客户下单以来,YU7标准版的提车时间表已经调整至2026年8月。
特斯拉的Model Y在上海工厂的支持下,交付时间仅需2至4周;然而,鉴于小米在产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其在短期内还无法对Model Y的交付量领先地位构成威胁。
国产25万-35万元纯电SUV洗牌
在价格领域,小米YU7的崭新亮相,促使25万至35万元的纯电动SUV市场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除了Model Y,这个价位区间之前并未出现月销量持续超过一万辆的国产车型。因此,小米YU7的出现,使得原本围绕Model Y展开竞争的国产六大品牌——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智界R7的反应速度之快,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在YU7发布的当天,智界R7迅速推出了2万元的限时补贴,整体优惠力度达到了5.4万元,这在业界被视为一种防御性的自救措施。与此同时,小鹏G7还未正式上市就遭遇了冲击,花旗银行预测其预售价可能会从23.58万元下降到21万元。(详情请见财中社《“三重门”焦虑:小鹏G7营销失据》)
小米YU7的崛起促使汽车制造商对高端化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据悉,一些传统汽车公司的管理层表示,他们正在对战略进行紧急评估,并认为小米的成功表明消费者愿意为“技术优势、情感共鸣以及生态系统”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反思直指行业中的痛处,一些在技术上领先的车企由于工程师思维与用户需求脱节,陷入了“参数上占据优势、销量却原地踏步”的困境。
更深层次来看,存在着对流量话语权的激烈争夺。小米YU7的发布会以“车库一键寻车”“天际屏观影模式”等具体场景为叙事手段,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营造出了一种“制造话题”式的传播效应。与此同时,对比之下,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数字营销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导致了他们在舆论声量上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李想一年多“一让四降”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理想汽车。
小米YU7问世仅24小时,理想公司迅速对内部结构作出调整,总裁马东辉自今日起将全面负责研发、供应链及销售事务,构建起“产供销”的完整闭环体系,并直接向董事长兼CEO李想进行工作汇报。
二月,马东辉接任智能汽车战略主管一职,全面负责智能汽车业务相关战略目标的制定。然而,这次人事变动仅限于管理层,并未触及公司实体架构。有行业专家分析,随着此次调整,马东辉将更深入地参与到智能汽车的“生产、销售、供应”全流程中。(详见财中社《“背刺”不断:理想汽车遭遇“红皇后效应”》)
此次调整旨在应对两大挑战。一方面,理想增程的L系列正面临来自问界、腾势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其第二季度的交付目标已从原先的12.3万至12.8万辆下调;另一方面,即将在7月下旬上市的i8(豪华车型)将直接与小米YU7展开正面竞争。为了集中力量,理想汽车此前已经将原先的26个销售区域整合为五个大型战区,并且加快了超充站的建设进度,目标是到年底建成4000座超充站点。
小米YU7虽然看似专注于纯电市场,实则对两大势力产生了跨界的挑战。理想汽车的纯电发展策略首当其冲——2024年MEGA项目失败后,理想i8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新希望,然而小米YU7凭借其家庭场景的巧妙设计(例如后排的收纳抽屉、宠物模式等)直接瞄准了理想汽车的弱点。供应链专家认为,小米面临的产能难题或许能为理想带来机遇:如果i8能够在7月份按时推出,那么它有可能接手YU7的溢出订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何小鹏董事长将之形容为“血海”的激烈汽车销售竞争中,理想汽车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经历了四次降价,并且主动让利。
所谓“一让”,即指的是在2月25日,李想在微博上宣布i8将提前展出,并明确指出此举是为了给小米的“双Ultra发布会”——包括小米SU7 Ultra轿车和小米15Ultra手机——腾出空间。原本,理想汽车计划在两天后的2月27日公布纯电SUV i8的亮相,但由于小米在同一天举行“双Ultra发布会”,因此不得不调整了发布时间。财中社报道,《理想i8》在某种程度上对小米汽车做出了妥协。CEO李想表示,此举是为了对雷军过去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
这背后反映出小米发布会观看人数平均超过八百万,而理想则仅有大约两百万左右的观看量,形成了一种令人遗憾的对比。
而所谓“四降”,则是理想汽车已四次调降销量目标。
2024年伊始,正当MEGA即将面市之际,李想满怀信心地制定了全年销售目标,即80万辆,这一目标涵盖了增程式L系列和全新的纯电动车型。然而,到了2024年3月底,由于MEGA的市场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理想汽车不得不同步实施降价措施,并调整了产能计划。随后,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也随之调整,下调至56万至64万辆的区间。随着增程式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理想汽车旗下的L8/L9高端车型面临销售压力不断,到了2024年6月,理想汽车将2024年度的销售目标再次进行了下调,降至大约48万辆。
经过不懈奋斗,理想汽车在2024年全年成功交付了五十万辆汽车,李想终于实现了获得数亿元股权激励的心愿。然而,紧接着在2025年2月,他宣布将把重心转向人工智能领域,并将理想汽车的产销工作交由总裁马东辉亲自掌管。
但历史再次重演。
2025年第一季度末,理想汽车的销量接连被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超越。随后,在5月22日,多家媒体如21汽车等报道指出,理想汽车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从原先的70万辆调整至64万辆。具体来看,增程式L系列的目标调整为52万辆,而包括MEGA在内的纯电动车型目标则设定为12万辆。(详情可参考财中社的报道《“背刺”不断:理想汽车遭遇“红皇后效应”》)
不仅如此,在6月27日的下午,理想汽车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公司目前预计在2025年的第二季度能够交付大约10.8万辆汽车。与此同时,他们之前公布的交付量预期是在12.3万至12.8万辆之间。
从“围剿”特斯拉到“防御”小米
赛力斯旗下的问界与理想汽车的战略不同,它并非直接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一种绕道防守的策略。尽管问界的主力车型M8和M9(售价超过40万元)避开了小米YU7的市场竞争,但问界M5这款中型增程SUV(起售价22.98万元)由于价格区间与小米YU7有重叠,因此存在潜在的分流风险。问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华为的智驾技术和鸿蒙座舱生态,而小米的车机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小米早已布局了更为深远的战略——计划于2026年推出一款搭载增程和纯电双动力系统的大型SUV,型号为YU9。届时,这款车型或许将对问界和理想品牌构成双管齐下的竞争态势。
行业分析表明,在2025年下半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将由三个核心因素决定。首先,小米的产能提升速度至关重要:一旦其月产量超过三万辆,将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造成直接冲击;相反,如果小米的生产进度不断推迟,其订单流失的比率可能会每周以5%的速度增长。
特斯拉的应对手段集中在握有的杀手锏——若FSD系统在中国市场开放试用,或是推出配置稍低的“青春版Model Y”以降低售价;理想i8的上市时间点成为关键因素,7月份上市后的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吸引YU7的溢出订单;至于问界,则需通过M5的改款来提升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性价比,从而巩固20万元以上市场的基础地位。
小米YU7的600亿订单不仅象征着产品上的胜利,更是对汽车行业固有思维方式的重大挑战。这一事件揭示了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产能的应变能力不足、情感价值的缺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滞后。面对这一挑战,理想汽车迅速调整,夜以继日地重构了产供销体系;特斯拉则依靠其高效的交付能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问界则通过构建技术生态系统来构筑防御。这场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比拼,升级为对组织效率、用户运营和供应链韧性的全方位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