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 | 步鸟
1小时,28.9万台大定
SU7事件过后,6月26日举行的小米YU7新品发布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期待,雷军(小米科技的创始人)在面临质疑的情况下,如何成功推销YU7,同时YU7的销量是否能够重现SU7的热销景象。
3分钟内销量突破20万台,这是小米在YU7上市之夜公布的业绩。仅仅一小时后,这一数字便被刷新至28.9万台。面对这一数字,众人无不感到震惊,它几乎等同于目前新势力榜单中排名靠前的选手全年的销量。而小米YU7仅用了一个小时便实现了这一壮举。
小米YU7的预售活动一经启动,短短一小时内预定量便突破了289000台。图示来源于小米汽车官方渠道。
本次活动主要推广的是小米人车家生态链上的各类产品,然而观众们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了YU7上。在活动上半场,公司高管们展示了小米手机、家用电器以及智能手表等配件,屏幕上弹幕频出,纷纷催促着“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了”,还不断呼吁“请加快速度,赶紧展示汽车吧”。
小米YU7分为三个型号,分别是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价格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在了解了雷军和小米的定价策略之后,面对这些价格,潜在买家们的态度显得相对淡定。“YU7的目标是吸引更多消费者,它的价格比Model Y便宜一万元,比轿车SU7高出三万元左右,这个价位相当合适”,对此,准车主韩宁并不感到惊讶。
价格并未超出预期,然而大定数量却大大超过了市场预估,YU7的销量甚至超过了SU7。在发布会结束后的集体采访中,雷军透露,YU7开始接受预订后,短短3分钟内大定订单量便突破了20万台(7天内可申请退款),其中12万台为锁定订单的用户。
网友们感到疑惑,“为何99元的Labubu产品备受抢购,而25万的YU7同样抢手?”“这究竟是消费水平的降低还是提升?”
以对比为例,去年小米SU7正式推出时,有汽车领域的博主爆料称,其72小时内的订单量已突破五万台。然而,令人震惊的是,YU7在上市仅一小时内便打破了这一记录,预定量高达二十八万九千台。
小米YU7同样发布了新的汽车销售策略,对于未能按计划生产提车的SU7车主,现在有机会选择转购YU7。然而,消费者对此显得相当犹豫,纷纷表示:“这样的形势,恐怕明年都未必能顺利提车。”
小米YU7如同其他热门商品,遭遇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便催生了众多黄牛、代购以及租赁业务的兴起。
在闲鱼平台上,大量宣传仅需支付五千至两万元即可优先购车的广告充斥其间。首批YU7车主们,即将开启他们的盈利之旅,其中一位在闲鱼上宣称“7月初即可提车,日租金高达3000元”的卖家,已经吸引了超过200位用户的咨询和预订意愿。
多数在Auto平台咨询的潜在买家,在价格公布后纷纷迅速下单,因为他们明白若选择试驾后再购买,可能需额外等待三到四个月。据一位潜在买家透露,在短短一分钟内通过(小米汽车官方小程序)点击进入,还有机会抢购到现货车辆,“只需1至5周即可提车”,然而,可供抢购的现车数量仅有不到一万辆,而非现货车辆则需等到八月才能完成交付。
小米的销售团队在预售阶段便预见到YU7将带来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们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发布会当天,各地区的小米直播间中,主播们并未竭尽全力推销产品,而是指导观众如何更迅速地抢购商品,“手部动作切勿颤抖”。即便是雷军本人,也在微博上亲自演示,提醒大家需做好充分准备,提前下载小米汽车APP,填写购车资料,同时预选车辆配置并保存心仪的清单。尤为关键的是,确保账户内有充足的资金余额。
一位小米销售人员透露,自6月26日试驾预约活动启动以来,电话铃声不断,几乎处于满员状态,而他所在的店面,本周末的试驾名额已经告罄,“需等到下周才能预约”。凌晨时分,北京的一家小米门店仍在进行产品直播,为了冲刺业绩指标,主播表示现在“都不愿意下班了”。
有博主透露,小米的销售团队也设定了相当艰巨的“任务书”。在YU7的首批销售期间,72小时内需锁定40台订单。据此估算,小米的汽车销售店大约有300家,每家店平均配备10名销售人员,因此前72小时的目标是120000台。然而,回望这个目标,它现在看来似乎过于保守,因为YU7仅用了3分钟便实现了这一目标。
用户公开的对话记录表明,小米销售人员透露,由于试驾参与者众多,不得不实行拼车安排,同时建议那些不参与驾驶的同伴仅作乘客体验。
YU7迅速走红,再度创作了一部充满激情的精彩作品,助力小米在困境中成功逆袭。
然而,诸多迹象反映出小米在发布会前夕的焦虑情绪;自3月SU7事件发生以来,公司对YU7的推广步伐和策略进行了显著的调整。
一个多月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未曾提及YU7,原本计划在上海车展上露面的这款车型亦宣告取消,它如同蓄势待发的潜水艇般潜伏水下。直至5月19日,小米终于发布了一系列图片,展示了宝石绿色的YU7静静停驻在翠绿的竹林之中,尽管外观与法拉利Purosangue颇为相似,但网友们纷纷以“谁会介意自己的另一半长得像明星呢?”这样的类比表达了对YU7大卖的乐观预期。
宣传口径上变化显著,雷军的言辞变得更加慎重,他不再过多提及外观、性能和配置,而是开始着重强调产品的安全性。
雷军致力于展示小米YU7的强大实力。他强调YU7的车身采用了坚固的铠甲笼式设计,选用了2200Mpa的高强度钢材,四门均配备了防撞梁,还搭载了“内嵌式防滚架”系统,电池部分也实现了多层次的防护措施。
在发布会举行的那一天,雷军发布了三条关于汽车的微博,其中两条着重提到了安全性能。他表示,YU7车型在路测方面的强度远超同行业水平,测试时间长达539天,不仅夏季前往了吐鲁番,冬季也踏足黑河,甚至攀登至海拔最高的西藏地区,累计完成了649万公里的测试里程,这一距离足以环绕地球162周。
前一天,小米YU7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直播挑战,活动持续了整整24小时不间断。雷军对此进行了阐述,称此举是对车辆动力性能、充电效率、耐久性以及可靠性等全方位的严苛考验,其难度堪比“以短跑的速度完成马拉松”。
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我们付出了诸多努力,因为YU7对小米而言意义重大。
在中国这片市场,针对家庭用户,拥有更大空间的SUV相较于轿车,其潜在客户群体更为广泛,同时在价格提升方面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小米的第二款车型,YU7正努力证明,小米打造爆款车型的成功并非仅凭运气。小米已设定明确目标,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实现汽车业务的盈利。
资本市场目睹了前一晚的购物盛宴。在6月27日,小米的港股一开盘便迎来显著上涨,涨幅高达8%,其市值迅速攀升至1.59万亿港元。
Model Y第一个真正的对手?
YU7的表现注定又让友商睡不着觉了。
深夜时分,网友们涌至特斯拉评论区催促道:“别沉睡,赶紧想个对策,我在这里期待7月份的优惠政策。”特斯拉Model Y无疑成为了YU7的强劲竞争对手,不仅在发布会上一一被列举出各项参数进行对比,雷军更是多次强调小米YU7相较于Model Y“具有显著优势”。
诸多配置上,YU7有意比Model Y高出一截。
小米YU7的尺寸为4999毫米长、1996毫米宽、1608毫米高,轴距达到3000毫米;与之相比,特斯拉Model Y的尺寸为4797毫米长、1920毫米宽、1624毫米高,轴距为2890毫米;在续航能力上,YU7在CLTC测试循环下的续航里程介于760公里至835公里之间,而Model Y的续航里程则在593公里至719公里之间。
小米YU7。图 / 小米汽车官方
在智能化方面,小米YU7系列全面搭载700TOPS算力的Thor芯片、一颗激光雷达、一颗4D毫米波雷达,配备11个高清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三个版本都能实现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而特斯拉则采用了纯视觉的解决方案。
该策略即“配置更优、价格更亲民”,先前已有至少六款车型采纳,其中包括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等,它们曾对Model Y进行密集攻势,被蔚来创始人李斌比喻为“六大派系联手对抗特斯拉”。然而时至今日,半年有余,回顾过往,那些参与围剿的车型在销量上依旧与Model Y有着显著的差距。
根据中汽数研的数据统计,在今年的前五个月里,特斯拉的Model Y销量达到了12.66万台。与此同时,以Model Y为超越目标的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阿维塔07、智界R7、岚图知音这六款车型,它们的总销量也恰好与Model Y持平,共计12.75万台。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增加配置是无法有效侵蚀Model Y的市场份额的。
行业专家指出,提及电动汽车,大众首先联想到的是特斯拉品牌,尤其是那些持谨慎态度、较为保守的消费者,他们普遍认为特斯拉是一个不出错的选项。与其他汽车品牌相较,特斯拉在消费者心中拥有更强的品牌信任度。
YU7堪称Model Y的强劲对手,小米与特斯拉均具备紧跟时代潮流的基因。特斯拉紧握科技发展的脉搏,而小米则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目前,许多人愿意为情感所驱使的消费行为买单,正如有人所言,“许多人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低谷、陷入困境,但金钱至少能让你感到些许慰藉”,这正是情感消费所体现的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尚未完全发挥其潜力,其盈利能力依然存在,并且还有降价、五年免息等促销手段可供选择。相较之下,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年轻且尚未建立起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尽管雷军多次重申“国产品牌并非竞争对手”,但在市场上,消费者在相同的价格范围内,无疑会进行谨慎的比较。
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图 / 特斯拉官方
YU7上市首日,鸿蒙智行宣布对智界系列所有车型实施降价,消费者购车可享受2万元的现金优惠。然而,就在当天下午,这一官方信息已被撤回。从手机领域拓展至汽车市场,目前小米展现出的强劲势头似乎并非单纯的降价所能遏制,华为亟需采取更为强劲的反击策略。
在困境之中,往往潜藏着转机。去年,小米SU7一经上市,便因其热销程度极高,订单量激增,导致提车时间过长。面对这一情况,极氪、蔚来等竞争对手纷纷采取了降价、产品升级等策略,有效吸收了部分小米SU7的溢出订单。更有甚者,一些品牌主动承担了因转单而损失定金的车主责任,承诺对小米SU7未退还的定金进行全额补偿,以此吸引消费者。
眼下,唯一能制约小米汽车的问题就是产能了。
依照既定计划,小米计划在北京经开区的不同阶段分阶段建设其整车制造基地,每期工厂的年产量均为15万辆,其中第二期工程是专为小米YU7车型所设计。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公告,小米的智能制造基地第二期工程已于今年4月22日顺利通过了验收。然而,该工厂的具体投产时间尚未公布。即便项目立即开始生产,小米面临的两期工程总产能达到三十万,但对于其迅猛增长的订单需求而言,这仍显不足。
小米还在准备第三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