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与摆烂,这两个广为流传的词汇,似乎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用以形容自身的标签。然而,若我们深入思考这两个词语,便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趣味盎然且微妙的差异。
这究竟有何等差异,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若你也对此充满好奇,不妨与我携手,共同开启这场探寻之旅。
01 照着你:语境和心境
首先,我希望你能回想起,在你或你周围的人使用“躺平”与“摆烂”这两个词汇时,具体是处于何种境遇,又怀揣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在此,我愿与你交流我的观察心得,或许你能从中发现与你的观点不谋而合之处。
1.主被动性
躺平体现为一种行为模式,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自觉做出的决定,表现为一种顺应自然的不积极作为。在这种情境下,通常是这样的:起初,我们主动采纳了“躺平”这一策略。
摆烂体现了一种心理状态,仿佛更倾向于采取被动的生存方式和内心态度。往往是在目睹了部分成果之后,我们才会作出“摆烂”的决定。
2.感情基调
我认为这两个词汇并不绝对地代表赞扬或贬低,然而,我认为我们仍有必要去深入挖掘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和内涵。
提及“躺平”二字,心中所生之感或许多样。或许最先浮现的是一张柔软舒适的床铺,身躯平躺其中,四肢得以舒展,呼吸变得悠然——仿佛置身于一种宁静的怀抱,享受着那份放松与惬意……
除了那份让人心情舒畅的愉悦感,是否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消极的情绪?或许会有不甘的情绪,因为“平”字似乎也暗示着平凡和普通,缺少了些起伏跌宕,同时也缺少了些绚烂多彩——“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并非每个人都会渴望过一种平凡无奇的生活、一种平淡无奇的幸福。这种不甘心之下,或许还隐藏着些许孤独、几分寂寞,以及一份迷茫和空虚的感觉。
若要论及哪个词汇所蕴含的消极意味更为突出,或许“摆烂”一词更能直观地体现——它不仅含有“开摆”时的戏谑与豁达,还略带“破罐子破摔”的意味。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了某种挫败,才选择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暂时停下脚步,对那些曾经视为重要的东西不再那么执着。
然而,当我们不自觉地用“糟糕”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状况,似乎也在不经意间为自己贴上了某种标签、某种评价。那些时刻,你是否曾试图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那时的我,内心是否真正和谐,还是在某种难以言表的矛盾与挣扎中徘徊呢?
现在,让我们尝试在当下这一刻,描绘出那样的场景,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当你感到内心的纠结,并因此感到迷茫时,这或许是因为对“摆烂”的负面评价中,实际上蕴含着两种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关系。
① 此刻的我不被认可
这或许是我们经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过去经验的总结后所获得的真知灼见,然而,我们还需深入思考:所谓的“烂”究竟是对谁而言的呢?这样的评价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抑或,这种“摆烂”的行为对我是否造成了伤害?原因又是什么呢?再者,生活的容忍度是否真的很低,这其中是否也掺杂了我过度夸大的想象呢?
——枷锁可能是别人给的,却是由我们自己戴在身上的。
② 此刻的我没有价值
这情绪听起来更为压抑。若我们深入探究那一刹那的感受,或许能发现隐藏在表面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这些情绪可能带有消极色彩,我们并不总是愿意正视和接受,例如,对自己某种期望的落空,以及“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
我们必须对这种观念保持警觉,因为显然它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许可以推测,当造物主将绚丽的色彩赐予每个人时,并未料到人类社会会将这些色彩斑斓的差异划分成等级。
——你有价值,如你所是。
02 罩着你:从话语照见内心
当然,对于这些分析,你无需全盘接受,我更希望你能将其视为思考的起点。毕竟,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都有其独特性,而这些词语对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则需要你亲自去深入挖掘和探索。
事实上,我更愿意与你深入交流,关于在词汇的细微差异中,我们能否察觉到某种警示。
李松蔚老师:“语言致病,语言治病。”
或许你可能会辩解:“我仅仅是参与了一场流行用语的盛宴,这些词汇与我内心的想法并无直接关联。”确实,我们在挑选词汇的瞬间,常常显得不加思考。然而,正如李松蔚老师所言:“语言具有致病性。”语言的暗示力极为强大——我们或许在玩笑中浑然不觉,但它却可能在不经意间,逐步将某些评价标准深深植入人心。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某些所谓的“疾病”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语言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某些行为可能并非真正有害,然而,一旦我们对其赋予消极的评价,我们的思维便会逐渐变得狭隘,进而忽视其潜在的正向价值。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拖延症”——这并非医学领域内的专业病理诊断。那么,它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源自于语言,源自于社交媒体上愈演愈烈的污名化现象。在“症”这类负面词汇的笼罩下,我们逐渐淡忘了“拖延的实质只是时间管理上的不同方式”,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积极影响。在不知不觉间,拖延者们对困难的恐惧感逐渐增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陷入了自我谴责和焦虑的漩涡,却依然在拖延中徘徊——然而,他们原本完全有可能与拖延和谐共处。
语言的潜藏影响力显著。究其原因,我们个体皆具备一特性,即倾向于主动搜寻我们期望发现的事物。一旦形成某种认知,我们将对与之相符的信息产生极高的敏感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对某些行为赋予“正面”或“负面”的标签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与之相吻合的证据。然而,这实则是一个认识论上的误区。
即便我们的言辞并未直接触及内心深处,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我们也能在未来回望时获得更清晰的认知,增添几分辩证的智慧,以及更多的自我察觉。
弗洛伊德曾比喻,人格就像一座巨型的冰山,它的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这部分便是无意识;而显露在外的仅是冰山的一角,即我们的意识。尽管无意识难以被我们察觉,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语言,它是内心深处声音的传达者,向我们揭示了潜意识中的种种。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词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实际上是对内心状态的反映。李松蔚老师曾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语言具有治愈的力量。”每一个词语,都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内心世界的起点,引领我们踏上心灵之旅。
至于如何启程,在这里分享一些探索的思路,你可以参考。
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说出来的话,并问问自己:
① 我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表达呢?
② 除我之外,有谁用类似的词语评价过我吗?
这究竟是他们持有的观点还是我个人的见解?实际上,我对此类价值评估并不认同。
这个词在我心中激起了何种情感?是积极还是消极?它似乎在向我传递着某种信息?
我想邀请你把这些问答记录下来。
随着我们开始提出疑问、进行思考,对错误进行更正、对结构进行重建,以及进行变革,这些改变便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你将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将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内心。
终究,相较于研究词语的内在含义,更为关键和深远的是,我们透过这些词语,窥见了自身的影子。
对于”躺得平、摆得烂”的人,我其实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我深感敬佩他们的自我接纳能力。他们似乎在表达,他们更渴望“成为更真实的自我”,而非仅仅“变得更为出色”。
生活的压力之下,功利主义的熏陶之中——“无论是努力拼搏还是选择安逸,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断强调社会普遍价值观的约束和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实则是在无形中赋予了这种力量以权力。归根结底,我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本质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内心和谐。
其次,我对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股反叛精神深感赞赏。他们似乎在表达,个人的“我想”比遵循的“我应该”更具价值。
这种无声的反抗是有力量的,带着反思性和独立感。
选择躺平抑或放弃努力,未必意味着屈服或选择次优方案,它们可能只是对自我意志的坚定坚持——在某种层面上,这甚至是一种更勇敢的决定。毕竟,随波逐流似乎更简单、更稳妥,若未能达到理想境地,总有理由将责任推给他人。
逃离既定的价值观念,并不代表胆怯,它可能是追求自由的灵魂,是独立思考的体现;在洞察生活的本质之后,以独特的方式勇敢地展现自我。
最终,我深感羡慕他们对生活的坚定信念。他们似乎在倾诉:“当我安卧于床,生活将温柔地托住我。”
这让我联想到游泳时的感受,有的人似乎能在水面上自如地漂泊,若询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回答:“这很简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若我们坚信水体能够承接我们的身躯,安然地躺卧其中,那么水体确实能够支撑起我们的体重。通常情况下,水是温和的,由此推想,生活或许亦然——只要我们彼此信赖,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03 尾声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迷茫与挣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理想生活的统一画卷,仿佛也在向我们许诺,只要遵循某种模式,就能通往幸福——然而,它并非总是信守诺言,同时也没有向我们说明,那些生活在蓝图之外的人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自己的处境。
每个人理应享有自主决定人生轨迹的权利,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不论选择“躺平”、“摆烂”或是其他生活方式,我们都应当享有选择自己生活状态的权利。纵使这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某些世俗的认可,甚至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在蓝图所及之处,无论平躺还是卷曲,我们依旧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平凡,与选择卓越一样,都是一种正当且值得自豪的选择——尽管你周围的声音可能时常让你忽视这一点,我想在此提醒你,并愿你始终铭记于心。
你拥有决定的权利,这既是对当前自我的深入探寻,亦是对未来自我的珍贵馈赠。
04 参考书籍
《5%的改变》| 李松蔚
【安慰记心理,这家汇聚了众多实用技巧与工具的心理咨询店,诚挚邀请您前来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