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早已预料到小米汽车会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当它正式发布时,其热度竟超出了我的预期,短短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热门话题都围绕着小米SU7,以及对其配置和定价的诸多讨论。
热衷于汽车的朋友们现在普遍有着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手段与数码产品营销愈发相似。以小米汽车为例,其发布会受到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数码爱好者群体,仿佛讨论手机的话题如今也延伸到了汽车领域,于是借此良机,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汽车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SU7的基本信息。根据其纸面数据,它是一款长度接近5米、宽度接近2米的C级轿车。如果进行类比,其尺寸与奥迪A6相当。
然而,实际上这款车采用了更为运动化的造型设计,这一点从照片中也能明显看出,其尺寸并不显得特别庞大。因此,从直观感受和乘坐空间来看,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豪华轿车有所不同,反而更像是拉长版的轿跑车。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保时捷帕拉梅拉和Taycan便是此类车型。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该车型并不属于典型的家用车范畴,其后排乘坐舒适度和底盘的越野性能相对较弱。因此,它更适宜那些追求驾驶乐趣的年轻消费者,而科技智能化和卓越的驾驶感受则是SU7此次推出的主要亮点。
在掌握了SU7的大致定位之后,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三款型号在配置上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价格变动情况。
总结而言,Pro版在续航和智能驾驶方面有所增强,较之标准版高出三万元;而Max版则将所有可能的功能都纳入其中,但其售价却比Pro版高出五万元以上。
此外,尽管Pro版在续航方面表现最为出色,它却属于400V平台。当遇到快充设施时,其快速充电的速度并不及800V平台。再者,由于电池容量增加,车辆重量有所上升,这导致其零到百公里加速性能相较于标准版略逊一筹。
Max在动力和电池方面进行了显著提升。采用的三元锂电池价格虽高,但在低温环境中的放电效果更佳,因此电机也升级为更高功率的型号。由双电机构成的四驱系统马力实现了超过一倍的增长。此外,悬挂系统还配备了可调节车身高度的空气悬挂,而且额外赠送了20寸的大轮毂和性能更优的刹车卡钳。除了对动力和电池性能的增强之外,还引入了电吸式车门、抬头数字显示等众多新功能配置,因此其价格区间也相当宽泛。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从新能源汽车的普遍配置来看,小米SU7所提供的可选配置相对较少;除了车身和内饰的颜色,以及那些易于更换的轮毂等配件之外,大部分配置都是预先设定的;所谓的“赠送”实际上是指这些预设的配置,用户无法进行增减。
低配版本无法添加高配版所具备的功能,例如,若选择Pro型号,想要加装抬头显示或电动吸合车门等配置,则是不允许的。
那么,来到这里,大家对于小米SU7的性价比有何看法?是否产生了购买的冲动呢?
不提那些宣传用语,单就目前新能源车市场来看,SU7的入门级车型,尽管被称作“长续航智驾版”,但这样的命名似乎带有一定的巧妙心思,因为Pro版本则是“超长续航高阶智驾”,给人一种故意将命名提升一个级别的感觉。
在配置方面,SU7属于400V电压等级,搭载73.6度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采用单电机驱动,不配备激光雷达。实际上,它的配置与目前20万元级别的电动汽车市场主流车型相差无几,性价比并未明显突出。当然,与特斯拉相比,SU7的价格显然要低廉得多,可以将特斯拉视为苹果,其品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增值效应。
SU7 Pro在电池容量和激光雷达方面进行了升级,这不仅提升了续航能力,还增强了智能驾驶的全面性。根据小米的介绍,配备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系统有望在今年实现城市内的自动驾驶功能,而未配备激光雷达的版本则仅能在高架或高速路段上实现自动驾驶。此外,该车型还附赠了电动尾翼,尽管价格上比未升级版本高出三万元,但这样的价格差异在市场上算是合理。
Max成功达到了电车顶级水平,集成了市场上领先的技术与功能,包括800V平台、全轮驱动、智能驾驶等。尽管29.9万元的售价在三个系列中最高,但从产品竞争力角度来看,与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相比,或许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若需在三者之间作出抉择,Pro型号无疑是一个更为实际的选择;其价格较Max型号低出五万元,续航能力出色,驾驶起来更为省心。而Max型号则完美契合SU7的运动特性,百公里加速仅需不到三秒,驾驶体验堪比乘坐火箭……至于入门级低配车型,尽管价格较为亲民,但整体性能确实略显平庸。
当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SU7的定位是否与您的用车需求相契合,这与选购一部普通手机截然不同。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二三十万元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因此务必深思熟虑。不妨亲自体验一番,亲身感受其空间大小、外观设计等方面,而且目前首批的评测都是基于最高配置的Max版本,至于其他两个版本的单电机搭配机械悬挂的实际体验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而Pro版本则要到两个月之后才开始交付,投入如此巨资,还是先多观察一段时间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