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这一概念,意味着面对他人的任何举动,内心都能保持平静,对之不产生任何情绪波动或抵触,体现出一种顺从的态度。简言之,躺平即是无论外界如何变迁,“我”都能保持冷漠。
“躺平”现象的涌现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使得人们有条件选择放慢生活节奏。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速放缓导致个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个体陷入了所谓的“内卷”状态,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了“躺平”人群的增多。
二、躺平的含义是什么
躺平代表着一种漠不关心的、顺从的心态。这种心态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两种心理学的现象: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发现,当狗在笼子中多次遭受电击后,即便笼门被打开,它们也不会尝试逃离,而是默默忍受痛苦。这种现象,即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也同样存在。比如,一个人在经历连续的失败后,可能会选择放弃,采取“躺平”的态度。
心理补偿,这一概念涉及个体因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内心产生不适,随后他们采取不同手段以缓解这种不适,从而恢复心理的平衡。学生自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压力重重的学习氛围中,直至步入大学,他们终于获得了放松的机会。因此,大学阶段成为了他们心理上的补偿期,他们选择“躺平”以充分休息,进而实现心理的平衡。
以上内容是对“躺平究竟是什么?其含义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详细阐述,期待你能对躺平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