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在小米YU7面前,人类的想象力还是太匮乏了。
唯有那些经验丰富的米粉,敢于采用“捧杀”策略,预测小米YU7上市首日的订单量有望突破30万大关。
然而,实际情况是小米YU7仅用3分钟便实现了20万台的大规模订单;若将时间延长至1小时,订单数量更是攀升至298000台,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众多车型一年的销量。
在我国汽车发展历程中,在世界汽车发展史册上,未曾有任何一款车型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尽管对于小米YU7的成就有所预判,然而其销量激增至如此地步,确实堪称罕见。
即便是在十点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朋友圈中充斥着众多用户分享的购买小米YU7的订单截图。而上一款能够使得周围的朋友们纷纷在朋友圈中展示订单的车型,则要追溯到去年三月推出的小米SU7。
若有人信了雷军在发布会上反复提及的“试驾后再购买”,那可真是吃了大亏,等到车辆交付恐怕得等到明年了。
不过,这里需要给米粉们提个醒,小米的所谓“大定”其实是在未锁定订单前一周可以取消的,因此实际上只是一种“小定”;然而,若能排除黄牛、跟风者和仅仅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而下单的用户,即便订单转化率仅有20%,这也意味着在短短3分钟内就能售出4万台,这个数字同样令人咋舌。
据其他媒体报道,在群访环节中,雷军透露小米YU7在开启订单购买的前三分钟内,就已经成功锁定12.2万台订单,这一数据或许更能凸显小米YU7的市场价值。
书写历史的销售业绩充分彰显了YU7的辉煌,然而,疑问依旧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小米YU7究竟凭借何等优势,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销量?身为首批购置小米SU7的车主,我内心不禁感慨万分:
雷军的刀法更精湛了。
SU7 车主破防了
尽管SU7属于轿跑车类别,而YU7则是SUV,但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出自同一血脉,外观设计流畅,运动风格鲜明,两款车型的对比自YU7首次亮相以来就未曾间断。
众人皆知,对比之下更显差距,对于小米而言,YU7能迅速走红的关键,在于其产品力远超SU7。因此,雷军的第一招,便是针对小米SU7的用户群体下手。
关于 YU7的整体配置,发布会传达了几个重点信息:
首先,小米YU7在此次升级中实现了全面标配,涵盖了800V架构、Thor智驾芯片以及激光雷达等关键配置。其次,即便是标准版的YU7,也能享受到这些先进技术的待遇。
再者,小米YU7的电池续航表现与SU7恰好相反,其标准版续航能力更为出色,达到了CLTC 835公里的距离,电池容量几乎达到了100%。
去年SU7标准版的配置若与今年对比,便能明显发现小米此次力图将YU7标准版打造为一款更为完美的产品。SU7标准版因缺少激光雷达、智驾等关键配置而备受诟病,而此次YU7标准版在产品力方面则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上述两大亮点之外,YU7在众多细节上的优化也让我羡慕得几乎要咬碎牙齿。
小米YU7在后排的舒适性方面进行了显著提升,其头枕部分已升级为带有侧翼支撑的新设计样式。
雷军应该乘坐过沃尔沃汽车,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配备有侧翼支撑的后排头枕,你为何直到现在才意识到在YU7上也能使用这一功能呢?
小米YU7已经实现了80W的前排双无线充电功能。难道说,YU7副驾驶座上的手机需要充电,而SU7的就不需要吗?
小米YU7具备BSD盲区监测提醒功能,车外后视镜上的黄色警示灯清晰可见。这项功能真是太实用了,连十几万元的油车都能享受到,难道20万级别的SU7就不应该拥有这样的配置吗?
至于智驾也是提升巨大,但我个人不关心这里就不说了。
总的来说,发布会播放至此,SU7车主群中的资深车主们情绪激动,纷纷热议,生态玩法如此丰富,升级途径也层出不穷。一对比之下,SU7在高手手中仿佛变成了红米汽车,雷军,你真是太坏了!
通过针对SU7车型配置的优化升级,小米YU7实际上对原有SU7车主的影响力已显著大于对普通行人的吸引力。
实际上,通过对其配置细节的优化,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小米对SU7车主在用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们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功能是大家普遍需要的。
或许是为了降低成本或是出于实验目的,SU7系列在诸多本应具备的配置上进行了削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智能驾驶芯片、激光雷达、电机功率以及400V电压平台。
幸好众人并未就此结束直播。雷军揭晓了三款车型的价格,分别是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并且详细介绍了每款车的配置,这使得群内的车主们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一个关键因素是,目前观察下来,唯有SU7 Pro的用户遭受了真正的背叛。
若当下选择订购SU7的标准版,想要升级至同样是标准版的YU7,却需额外支付四万元,如此一来,若我有如此预算增加,岂会仍选择购买标准版?
那些购买了SU7 Max的消费者发现,他们的车辆加速性能更佳、驾驶体验更出色,而且核心装备与YU7 Max相比差距不大,即便如此,他们还可以以“我更偏爱轿车”的观点来安慰自己。
因此,反复观察下来,唯一受损的似乎只有SU7 Pro的用户。原本就是为了其续航能力而选择购买SU7 Pro,然而现在其续航能力几乎被YU7标准版追平;而且,YU7标准版在舒适性方面明显优于SU7 Pro,并且采用了800V的架构,充电速度更是比SU7 Pro快上不少。
小米 SU7 Pro:坏了,我真变红米汽车了。
然而,YU7的潜在车主们切勿过于乐观,你们同样无法逃脱被割的命运。
YU7等级森严
对于YU7标准版的定价,我的第一直观感受是:“这个价格超出了我的预期。”
若仅从配置角度考量,YU7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其市场竞争力实则有限。忽视外观和情感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其配置水平并不足以支撑其价格定位。
它的配置实在是不够完善。例如,具备防炫目功能的远后视镜可以有效地阻挡远光灯的直射,然而这项功能仅限于Max版本独有;此外,广受女性消费者好评的具备防晒隔热功能的智能调光天幕、能够提升车内噪音水平的超静谧座舱,以及已经普及到二十万级车款的电动调节方向盘,这些高级配置也都是Max版本所独享的。
这刀法,实在太狠了。
此外,YU7标准型采用的是单电机后轮驱动设计,尽管V6s Plus的电机在性能上相较于SU7上的V6有所增强,但它的最大功率也仅仅达到了320马力。
最直接的数据表明,YU7标准版的百公里加速仅需短短5.88秒,相比之下,同价位的大多数电动车已提供四驱选择,且动力输出直指400马力。
因此,先前所述的YU7标准版具备最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采用800V架构并配备了完整的智能驾驶系统,所谓的“全面标配”实则更像是为了吸引大家对YU7的注意力,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突出Pro版的高性价比,并引导人们关注Pro版可能存在的风险。
YU7 Pro的价格仅比标准版高出两万元,却配备了双腔空悬、双电机和四驱系统,与Max版相比,性能虽有少许损失,但几乎所有功能都已具备。在车友群里,许多原本打算购买SU7的消费者,在仔细比较后,最终还是选择额外支付费用,选择了YU7 Pro版本。
选择了Pro型号之后,若再进行一番热情的选配,车子的最终价格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攀升至接近二十九万元。
在小米SU7的销量构成中,21万元的标准版车型占据了半壁江山。短短一年间,小米悄然将车辆的售价提升至接近30万元的高档水平。
令人惊讶的是,小米手机尽管多年来一直高喊“冲击高端”的口号,却屡遭挫折,而小米汽车却在短短两年内成功在25至3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YU7 Pro的性价比虽然不错,但这是在YU7系列中相对而言的。它相较于Max缺少了一些细节功能,而且目前还不能调节安全带的高度,标配轮胎也从米其林换成了韩泰品牌;SU7 Pro的首销时附赠了20英寸轮毂,而YU7则需要消费者自行支付额外费用才能购买。
重新审视市场时,你会发现,尽管在发布会上屡遭打压,焕新版的Model Y实际上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从三维数据的视角来看,YU7与焕新后的Model Y尺寸相差无几,但其重量却增加了500公斤;即便如此,YU7全系列车型所配备的前后245毫米轮胎,宽度却比特斯拉的255毫米轮胎略窄;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具备五年免息优惠、快速交车服务以及一贯的良好品质等众多优势。
为了补偿,亦或是掩饰YU7在细节处理上的不足,这款新车的权益与政策便成为了小米YU7的杀手锏。
精明的雷军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那些目光锐利的首批SU7车主迅速察觉到,YU7的新车优惠政策相较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现在选购YU7 Pro及以上版本车型,需要额外支付轮圈费用,而且整个系列不再赠送冰箱,也不再提供25个扬声器的配置;相较之下,前排的零重力座椅还算有些实际作用,而电动前机盖等功能对日常驾驶体验的提升微乎其微。
不过,首销权益的退坡说不准也是在雷军的计算之中。
观察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车型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惜提供数万元的权益奖励,甚至还有数万元的置换补贴。然而,这些车型普遍销量不佳。其主要目的在于借助首销权益来提升销量,但一旦首销期结束,销量便会显著下降。
若不逐步降低优惠幅度,则难以维持,否则原本首销的特权所具有的促销效果将不复存在;小米SU7 Ultra因连续数月不降低首销优惠,导致其二手市场价格混乱,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负面案例。
小米YU7这类车型即便没有首销优惠也能轻松售出,对于这样的产品,一份不太突出的首销权益或许更为适宜。确实,从首销当天1小时30万订单的火爆情况来看,那些急于购买的消费者显然并不介意是否赠送冰箱或是25扬声器。
而且,从更广阔的销售周期视角来看,首销阶段结束之后,那些随后下单的车辆与首销期间的车辆在品质上相差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用户持续进行订购。
小米在策略上的转变,充分展现了其从对首款车型SU7的信心不足,到SU7取得巨大成功后,对后续车型YU7充满信心的实际写照。
再说,性价比不够显著吗?赠送的礼品不够丰富吗?在发布会尾声,雷军从容地推出了「限时升级」的套餐策略,所有尚未交付的小米SU7订单(包括Ultra系列)均可升级至YU7,此举彻底让消费者心悦诚服。
小米此举在转单和改配方面确实高明。从情感角度出发,它有效安抚了那些尚未提车的SU7车主,并将他们的不满情绪巧妙地引导至价格更高的YU7车型上,可谓是“将利益留在了自家门前”。
尤其是现在SU7 Ultra遭遇着交车时间过长以及二手车价格急剧下降的双重困境。那些等待提车的车主们发现,市场上的二手车辆价格已经跌至不足46万元,这样一来,一旦提车,就会直接亏损高达10万元,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转单机会的推出,不仅能够将对SU7 Ultra车型感到不满意的消费者吸引至YU7,同时还能有效降低SU7 Ultra的存量,从而稳定其二手市场的价格,实乃一石二鸟的高明公关策略。
若我此刻手中尚存SU7的候车凭证,想必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额外支付费用去乘坐YU7。
紧密相连,步步为营,在雷军精湛的刀法施展之下,YU7的爆款属性几乎无需预判即可预见。雷军将YU7视为“小米造车的重要考验”并非无的放矢,事实上,小米公司也确实以力争满分120分的决心投入了这场考试。
面对小米YU7的强势挑战,特斯拉Model Y是否还能保持其无可争议的销量冠军地位?鸿蒙智选、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兴品牌又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汽车行业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