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奖送车的公正性如何保证?
专家解析抽奖送车套圈套豪车活动背后法律问题
近些日子,由名人或企业主举办的赠车抽奖、圈中赢得玛莎拉蒂等游戏屡次成为网络热点。
某名人借助网络视频活动,向支持者提供二十部机动车的五年使用许可;某商界人士宣告,达成指定成就后可参与活动赢得小鹏MONA M03载具四十三个月的支配权;为庆贺伙伴《哪吒2》影片营收达百亿,长城汽车品牌下的装甲车辆开展活动,赠送二十部坦克类汽油及柴油车的三年使用许可,并且车牌号码都规定为鄂A……
一位受访的权威人士在接受《法治日报》相关采访时谈到,这类奖励性质的活动被归类为有奖销售中的抽奖形式,其行为需遵循反不正当竞争法及配套法规,其中最高奖励金的上限设定为五万元人民币,然而汽车价值的评估问题却十分突出;一些组织者在推广环节中,对于奖品的归属权或是使用权的说明不够清晰,存在不正当竞争、不实宣传以及欺骗购买者的嫌疑,因此应当在活动规则的制定、奖项的抽取过程、引入第三方实施监督、奖品兑现与使用等多个方面同时加强管理,以此建立起更为严格的规范体系,保障此类抽奖活动的公平性与合法性。
使用权估值难界定
最近,河南商丘柘城县有个套圈摊位,把豪车玛莎拉蒂当作了奖励,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摊主葛先生在采访中说,这辆玛莎拉蒂是特意为套圈活动买的二手车,如果套中了,就能得到车子一年的使用权。山东滨州的王先生开车跑了600公里,花了2000块钱,用了将近3个小时,最后成功套中了这辆车。
该地点物业管理方说明,此区域套圈摊位数量庞大,以汽车作为奖励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他摊位也存在类似现象,只是他(葛先生)展示的车辆更为引人注目。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几场涉及巨额奖励的抽奖活动,最终发放的都是车辆的使用权。许多网民因此表示强烈不满,有人称自己被愚弄,有人觉得被欺骗,还有人抱怨本以为获得赠车,实际使用一年后还需归还,过程十分繁琐。
专家表示,这一情况源于国家相关法规对以抽奖形式进行的赠奖活动中的奖品设定了约束条款。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饶伟表示,当前网络直播中的赠车活动,主要是活动主办方为了吸引关注度,把车辆或车辆的使用权当作直播互动的奖励物品,观众们通过关注、点赞等行为参与直播,从而争取到抽奖资格。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类活动应该被界定为带有奖励的销售方式。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的要求,采用抽奖方式进行的奖励销售活动,其中头等奖品的价值不应超过五万元。一旦奖品的价值超过了这个最高额度,就有可能触犯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条文,相关的监管部门有权勒令其立即终止此类活动,并且会处以五万到五十万之间的经济处罚。
根据饶伟的观点,若活动主办方提前声称赠送车辆,却在公布获奖者名单时才说明实际上是赠送车辆的使用权,这种行为可能触犯法规。主办方在举办有奖促销活动时,所设置的奖项类型、领奖要求、奖金数额或奖品等促销信息,都必须清晰透明。活动发起者宣传时未清楚说明奖品归属,致使参与者不清楚奖品具体内容,此行为有违公平竞争原则,并可能涉及欺诈宣传和误导顾客,或同时触犯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广告管理法规。
实践中,还存在汽车使用权估值难界定的情况。
汽车领域有从业者表示,以刚才提到的玛莎拉蒂套圈活动为参照,相关车辆的具体型号是玛莎拉蒂总裁,其购置后的实际花费大约为170万元,而参与套圈游戏的经营者买的是二手车型,这类车的价格起伏很显著,依据车况的差异,其价值范围通常介于20万元到140万元之间。
根据视频显示,这辆车的外表相当干净,应该能够符合正常的二手玛莎拉蒂总裁租赁价位,也就是每天至少要1000元。如果用户选择租赁这辆车,一年下来,所得的收益会远远超过所谓的5万元抽奖奖励。但是,豪华车每年需要花费不少钱进行保养,加油费用也相当高,因此,具体的收入和支出很难准确计算清楚。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瀛和(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照表示,以使用权作为奖励物品时,其价值需要参照市场上同类物品或服务的租赁费用来评估使用权的价值。如果抽奖的奖品是汽车的使用权,可以查询同品牌、同型号、同配置的汽车在当地租赁市场的日租费用、月租费用或年租费用,然后根据设定的使用权期限来计算其价值。
依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若把物品的使用权、服务当作奖励,当这些物品的使用权或服务的市场价值超出五万元时,就属于最高奖金额超出五万元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监管机构通常以奖品本身的市场价值来判断使用权价值是否合法,如果奖品的市场价值超过五万元,就会判定为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这是刘国照的观点。
活动规则需要明确
调查得知,公众对于那种设置巨额奖励、游戏配置高额奖金的举措,除了关心奖励的丰厚程度外,还引发了许多讨论,例如“抽奖活动的参与资格反复更改”“没有对参与者的年龄进行约束,十岁儿童中得也送汽车”“提供使用权,试用期间出现刮擦,责任归属问题”等。
受访专家认为,这些争议都涉及抽奖条件和领奖条件的设置问题。
依照《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商家在举办有奖活动时,必须事先清楚告知活动详情,包括各类奖项、参与资格、参与方法、开奖时刻、开奖流程、奖金数额或奖品价值、奖品名称、奖品类型、奖品数量或中奖几率、领奖时刻、领奖资格、领奖流程、奖品发放途径、放弃奖项的条件、活动组织方及其联络途径等,不得随意更改,不得设置额外要求,不得妨碍领奖,除非对参与者更有利。
要是活动主办方在抽选奖金之前没有公布具体的领奖时限和场所等要求,等抽选奖金之后才临时增加,这就属于私自更改规则、增设条款,损害了获奖者的领奖权利,违背了相关条款,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其作出惩处。刘国照这样讲。
根据饶伟的分析,高额奖励的抽奖活动通常与较大的消费或经营性支出相关联。针对这类大额的消费或经营性支出,必须获得法定代理人的许可或确认才具有法律效力;然而,由这些支出引发的高额奖励抽奖,由于仅涉及受益,即便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未予许可或确认,其法律效力也不应被否定。但是年轻人由于心智、思考方法、人生观念等方面尚不完善,商家不可以供给容易让人沉迷的商品或业务。
因此,单次抽取巨额奖金时,参与者年龄等条件无需设定门槛。但若获取抽奖资格需满足大额消费或经营性支出要求,就必须对这类消费或经营行为中的参与者身份,尤其是年龄加以规范。此外,针对高频消费匹配高频抽奖的情况,应当设置约束,防止未成年群体过度沉迷。这是饶伟的观点。
关于奖品在应用期间发生损坏的情况,饶伟提出,假如活动主办方与获奖者就奖品应用方面的具体权利与责任签订了正式文件,并且清晰说明了奖品应用期间的义务分担,那么就应该按照文件规定来处理;如果文件对双方责任分配没有明确说明或者没有进行规定,那么奖品在使用时因为正常应用(比如车辆正常行驶造成的磨损)导致的价值降低,算是正常消耗,一般应由活动主办方负责。倘若获奖者因故意或重大疏忽造成奖品损坏的(例如驾驶汽车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损毁),那么获奖者需要承担必要的补偿责任。同时,在奖品使用过程中,若获奖者因交通违法行为被处以罚款或扣分,这些责任应由获奖者独立承担,与活动主办方没有关联。
引入监督确保公正
重奖肯定会吸引社会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
刘国照提出,应该首先清晰界定规范与步骤,活动开展前需借助多样途径,例如活动界面、官方通告等,将抽奖的规范、参与资格、开奖办法、时限等所有要素详尽公布,务必使规范公平、妥当且不含糊。其次要运用牢靠的技术措施,抽奖过程可选用专业认证的抽奖软件或系统,确保随机产生,不允许人为干预。对活动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和存储,确保数据不被恶意修改。接下来,借助外部力量进行监管,聘请公证单位、法律人士或相关行业团体等中立方介入,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其遵守法律法规和既定章程。此外,需要对活动相关人员实施严格的背景核查,确保他们与参与者没有利益牵连。同时,建立内部操作准则和纪律要求,以防止出现作弊行为。
他还提到,可以采取如下方式保障兑奖和使用:
确立一套完整的领奖步骤,其中涵盖确认身份、递交相关凭证等环节,待获奖者名单公布且无人提出异议时,迅速告知获奖人员,并开放多种方便快捷的领奖途径。
若奖品设有使用期限或使用范畴等约束,需提前向获奖者说明,并附上详尽的使用指南和操作手册。
开辟特定途径,迅速应对获奖者的咨询与申述,对于领奖和运用环节的难题即刻处置,登记并持续追踪办理状况。
联系获奖者进行沟通,询问礼品领取情形和感受,遇到难题立刻处理,对活动成效进行检验并提升。(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记者 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