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随着物业管理领域从快速扩张转向注重品质提升,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关公司拓展市场的任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中海物业、宝石花物业等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选择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为行业的企业业务开拓开辟了新的途径。
物业机构为何要迈向海外市场,又该选择何种途径进行拓展,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怎样,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更丰富的物业管理信息与相关分析文档,请前往中指研究院官方网站的“中指云”平台进行浏览,相关网址为「链接」
过往案例总结:从直接并购到跟随策略
现阶段,物业管理行业的海外拓展尚在尝试阶段,业内多数企业仅作为个别现象参与其中,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分析企业往外发展的动机可以发现,尽管国内物业市场目前存在增长放缓、价格管控等挑战,但由于成本投入、业务储备以及风险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这类发展策略并不适合规模较小的物业公司。目前能够考虑拓展海外业务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多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这些公司的海外拓展计划并非在本土与海外市场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对自身业务的延伸,旨在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整体而言,“走出去”策略仍然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主动实施的选择,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更多只是参考因素,并非推动企业走向国际的决定性力量。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分析,物业管理公司在初期向海外发展时,主要采取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扩张:2014年,彩生活公司购入新加坡的Steadlink企业,以此启动海外市场活动;2019年,绿城服务公司买入澳洲早教MAG公司百分之五十六的权益,开始涉足澳大利亚早教服务领域。这类借助收购直接向海外拓展业务的初始实践,常常遭遇文化背景与市场环境不一致造成的困境,致使经营难以维持,例如绿城服务买入MAG56%的股份之后,由于经营状况未达目标,于2024年以3120万澳元脱手部分MAG权益,显现出初次国际化的“适应难题”。海外市场跟国内对照,政策条件、购买意向、角逐情形、生活习惯等环节或许不尽相同,直接去海外拓展业务,物业机构或许要面对风险。
当前情形下,自2022年起,物业管理行业不再主动寻求海外资本的直接投资并购活动,而是选择以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提供全方位服务等方式,借助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公司实现海外市场的扩张。现阶段,国内物业管理公司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是“跟随”模式,根据跟随的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为承担基建等工作的关联单位提供支持,例如中海物业管理中建集团在埃及的中央商务区项目;第二种,作为跨国公司的优选合作商,跟随大客户的全球化部署,负责处理客户非核心环节的业务外包,比如特发服务为华为在全球的自行建设基地提供全面的设施维护(IFM)服务。由于身在国外的中国公司,更倾向于与国内物业管理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为这种合作模式更加可靠,所以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际上是其他中国公司海外拓展计划的一部分。
表:部分物业企业海外业务拓展案例汇总
未来前景展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拓展全新市场
未来,不少物业管理公司开始重视并实施走向海外的计划,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值得留意的是,2025年以来的《促进消费发展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到要“把物业管理等相关服务项目列入吸引外资的产业清单”,这意味着像“五大行”这样的外资机构未来可能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革新,不过这也将引发服务领域的竞争白热化,形成“鲶鱼效应”,进而重塑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格局。所以,伴随外资公司进入国内,国内公司也能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国外市场,寻找国外市场的相关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到海外发展有助于物业管理公司开拓新领域,增加业务范围,发掘新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能推动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品牌知名度。国内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促使相关公司寻求新的发展领域和业务增长点,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化倾向;同时,这些企业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也让他们具备了参与海外高标准项目投标的资格。由此看来,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公司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