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WeFind: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我们为您带来富有内涵、切实有用的理财信息。不追求数量,只注重品质。
本轮行情创造的资产增值现象相当显著,不论场内投资还是场外融资。
资本在初级市场表现得极为亢奋,众多投资机构频繁获利离场,其中不乏有在半年内实现十几倍回报的实例,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展现出极大的急切。
二级市场是高手、普通玩家以及所谓新秀这些初学者一齐较量的场所,所有交易信息都公开可见,因此显得相当无情,新秀们展现出的惊人表现,瞬间就将老手们远远甩在后面,这种情况好比让经验丰富者和年轻人一起玩网络游戏,后浪推前浪是必然的,那种锐气怎能相比。
近期,一些基金产品的盈利记录屡次成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引发广泛关注。举例来说,日前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的一篇文章声称,某知名民间投资机构(为避免宣传嫌疑,故隐去其具体名称)在当年实现了超过300%的惊人回报,并且运用了金融杠杆工具。(其实,若查看个人参与融资融券的投资组合,所获得的成效与此相差无几)坦白而言,无论是100%还是300%的收益水平,真正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是,该基金的实际资金管理规模究竟有多大?要是拥有100亿,30亿或50亿的资金,那确实令人瞩目,但若资本规模有限,这样的成就未必能够长久保持,不过是碰巧罢了。
随后马上有位朋友过来闲谈,提到上海某基金公司(具体名称不便透露以免产生无谓纷争)的专户产品,运用了三倍杠杆,今年已经实现了400%的回报率。经过本人简单核实,情况确实如此。这类借助配资的杠杆产品,在资金实力雄厚但并非顶级富豪的客户群体(他们介于普通投资人和真正的大富豪之间)中非常受欢迎,而且产品规模不大,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
后来也有同伙表示,此类事情并不怎么罕见,有位激进分子,去年底开始,运用了三倍的杠杆,从三百万资金增长到了一个亿,这样的经历在当前的牛市中并非首次出现,高手不断涌现,部分新进者确实表现出色,关键在于魄力足够强。
这就是老枪们比不上的地方。
老枪们这一轮的业绩相当不理想,哦,不只是不理想,而是非常糟糕。比如上海某家资金规模达百亿的知名私募(简称CY你们都清楚是谁),就是那位掌舵人行事风格极其气派的机构,今年据说在衍生品领域搞反了(传闻不合时机地押空),几乎没能给出资人带来多少回报。代销相关产品的银行也因此感到非常生气。
记得从前在CY公司休息室和伙伴闲谈时,时常看见酒架上有许多上等佳酿,诸如冷门的红波尔多列级名庄Calon Segur就陈列了不少,由此感觉裘老板的鉴赏力相当不错,显然是懂得品味美酒之人。
针对个人财富较高的客户群体,私募机构的推广是有特定方法的。比如,他们会把办公场所布置得非常奢华,负责人会偶尔参与艺术品竞标活动,在高端社交场合露面,以此让大客户觉得“你非常富有且有品味,把钱托付给你很稳妥”。这种做法是典型的美国式大资本运作模式。目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私募公司,似乎还不是很普遍。相比之下,CY的逼格还是挺高的。
赵丹阳的情况无需多言,前些日子那个令人沮丧的比率已经传遍了,今年他的盈利只有3%,连我都觉得脸上过不去,尽管我个人承认他在上一次牛市中的操作相当出色。
不过重新审视,我要指出,老将们其实相当精明。位置决定看法,他们财力雄厚,掌管的资金体量又极为可观,绝不会像新锐们孤注一掷那样在互联网板块里搏杀——多数A股的互联网企业业内人士都清楚,除了少数整体上相当马虎。有人认为,互联网的价值评估原本就含糊不清,毕竟它属于虚拟产业,无法与实体产业采用相同的衡量标准,这种看法我随着对互联网企业的深入了解越发认同,老将和新秀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基础实力的积累,更体现在认知模式的不同
回想过去,阿里巴巴早期核心团队成员中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宴席上不经意表示,每年4%的回报率就令人满意了。这话让我们这些普通员工感到无比震惊。因此,当资本积累达到某个阶段,思考模式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总之到了5000点这个位置,资深投资者们如今确实显得相当失意。仿佛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每次集体见面时,总有人慢悠悠地提及某某今年的表现糟糕透顶,错过了市场机遇。然而又有谁能预料到最终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会是谁呢。历史表明,那些新兴的交易者中绝大多数,最终也会遭遇惨痛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