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提及过一款社交应用,它既能揭示商业机会,又能将您的家族成员遍布全网,由中南大学校友打造,名为友星缘,效果究竟如何?近期我深入该公司考察,对其发展前景愈发充满信心。陪同创始人应约与某投资机构会面,过程中才体会到创办私营企业,特别是软件研发公司初期的艰辛,那种投入巨大甚至感觉在“烧钱”的滋味,只有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那位公司的始创人易中星校友面带微笑对我说,为了筹集资金已经拜访了好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其中一家机构以收取初始费用为由擅自解除了合作,公司不仅投资变成了海市蜃楼和镜花水月,还得为追索预付的款项而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校友的案例并非特例,某些投资公司借“风险投资”的名义行“无风险套利”之实,暴露出中国创投领域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本该敢于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资本,现实中却非常害怕承担风险。这种行为并非个别企业的偶然选择,而是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的做法——资金在创新领域犹豫不决,更愿意待在稳妥的领域里打转,而不敢涉足充满变数的广阔天地。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中国风险投资在制度环境、市场文化以及自身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制约,导致其呈现出一种变形的状态。中国风投的“规避风险”心态,最初是由制度环境的“隐性支持”不足和退出渠道的极大不明确所引发的。相较于美国完善的资本市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仿制”产品成本低廉而创新投入巨大,造成投资初期项目的风险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注册制改革实施之前的IPO审核过程耗时良久,且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资本普遍更愿意投资那些已经具备稳定资金流入和清晰盈利路径的“初步发展”公司,有时甚至迫使创业公司签署对赌条款,把投资可能遭遇的损失归咎于创业团队。这种将风险推给创业者的做法,而非与创业者共同承担风险,完全违背了风险投资的初衷。另外,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至今还没有形成具有长远眼光的“持久资本”。众多本土有限合伙人急于获得短期收益,导致投资公司倾向于迅速进入和退出市场,基金的平均生命周期在中国通常只有5到7年,这显著短于国际上的10至12年,过短的周期使得机构缺乏耐心去扶持初创企业,因此它们往往集中在Pre-IPO时期进行快速轮转的投资活动。该校友碰到的单位规定要“空出下一天用于最终选定”,这正好显露出这种求快、不认真做详尽调查的投资方式。一旦钱不再有耐心去培育新事物,风险投资就变成了晚期项目的比价。从更根本处讲,中国的风险投资界还没完全认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念。一些机构的掌舵者多出身于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他们惯于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品的思路来考量问题,面对新创公司“没什么实物资产却价值很高”的情况感到不适应。有些组织甚至像某个知名资本那样,从项目考察环节就想着怎么赚钱,把本该用于培育新企业的资金,转而变成短期营利的工具。这种“保守行事”的心态,导致这些组织更愿意追逐热门行业而不是开拓新领域,更倾向于给已有成功的企业锦上添花,而不是扶持那些急需帮助的成长型公司。
AI制作风投困境图
但是,不能把中国风险投资的难题全怪到资金头上,这样讲并不公平。因为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减慢了,市场变得让人捉摸不透,投资者本就会更加小心谨慎。关键不在于他们害怕出事,而是整个环境缺少办法来分散风险——无论是保险、担保还是政府的扶持资金,都没有建立起能够减轻各种潜在问题的完整网络。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进行整体性革新,借助税收减免等手段吸引长期资本流入创业投资行业,形成注重长远回报的资本格局;需要健全多层级市场体系,为投资提供更多变现途径;要组建国家层面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切实承担起初创企业的初期风险;同时促进投资机构提升专业水准,培养既掌握技术又熟悉行业的综合型专家。只有资本再次具备承担风险的胆识和实力,才能充当推动创新的媒介,而不是只求稳赚不赔的投机者。中国创新的前景辽阔深远,所期待的并非标榜安全的保守参与者,而是甘愿与新兴事物共渡难关的开拓者。资本若不再视“风险”为转嫁的包袱,而看作值得争取的机遇,中国创业环境才能迎来真正的鼎盛时期,那时风险与收益将达成新的平衡,开启一个相得益彰的未来。
致敬那些为了梦想甚至生存而不懈努力拼搏的中国青年创业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