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的技术不代表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回顾电视显示器的演变历程,屏幕尺寸持续增大,清晰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画面品质和关键显示技术的渴望从未停止。液晶目前仍是电视领域的领导者,同时量子点、OLED和micr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也正逐步受到关注,似乎一场新的显示技术较量已经展开。然而,这些情况并未令我产生多少喜悦,反而增添了诸多忧虑和不安。
有人或许会疑惑,这种观点源自何处?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已阐述,那些被普遍认为更优越的技术,未必就能占据主导地位。电视行业同样适用这个道理。电视显示技术演进过程中,以液晶电视为例,其根本性缺陷不容忽视,例如反应迟缓,以及背光源对图像质量的负面影响。液晶并非电视显示领域的理想方案,却曾长期主导市场格局,并且目前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部分显示技术尽管取得了更佳的成效,不过因为各种缘由,最终没能继续得到市场的认可
电视行业以成本为核心,很多技术转化成实物时,会受限于技术条件和经济因素,即便制成产品,也可能存在诸多缺陷,或者因定价过高而被市场淘汰,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其实现在看来极具潜力的技术,本能让画面品质实现重大突破,却因种种阻碍,如今陷入困境,甚至部分技术已经彻底消失。
类似“以次充好现象”的道理,某些技术从备受关注到慢慢被新科技替代,最终退出市场,例如已经停产的等离子,发展滞后的蓝光,以及发展前景不明的裸眼3D,这些都是显示技术快速发展的见证,值得我们反思,它们为何在技术领先时却未能留住市场,未来是否还有机会重新获得认可?
1、等离子
现在商场里几乎看不到等离子电视了,新入电视市场的人甚至没意识到它,毕竟液晶电视已经彻底压过了它。不过十几年前,它可是很多人争相想要的显示设备。那个年代,等离子电视堪称远超所有同类显示设备,它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备受业内专家和普通用户青睐,尤其在色彩还原和画面转换方面表现突出,完全领先于其他产品。时至今日,依然有部分人坚持等离子理念,坚信“等离子显示屏比液晶屏更明亮,观看体验更佳”。
观看液晶电视时,多数人无法领会其精妙,而真正懂行的人则能欣赏等离子电视的独特之处,这个说法曾深入行业内人心,当时的等离子电视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等离子技术与如今的OLED类似,均采用自发光技术,正因具备这一特点,等离子电视才得以展现出色彩表现力强、画面运动流畅(反应时间短)、观看视角宽、视觉感受佳以及明暗对比鲜明等多项优势。依靠这些长处,以松下为领导的等离子阵营非常确信,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液晶技术,但他们没料到,正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等离子技术的衰落。
当时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阵营实行技术垄断策略
那个时期的松下、日立、先锋,实际上控制着等离子电视的关键技术,不过他们在策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他们死死把持着等离子技术以及上游面板的供应,就连索尼这些同属日系的企业也没能得到更优的面板资源,更不用提韩系、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公司了。企图垄断技术领域,导致策略上的偏差,使得众多企业选择转向液晶技术,以便与等离子技术展开竞争。
等离子技术具备诸多长处,不过它在那段时期面临高能耗、图像残留等难题。松下等企业依然没有察觉,独自封闭进行研发,没有意识到三星、夏普、索尼等液晶公司正积极推动技术共享,不断加快行业进步,使得液晶技术在显示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巨大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产量增长,液晶电视价格变得更加普及,最终导致等离子技术彻底瓦解,被液晶技术完全取代。
2、裸眼3D
裸眼3D技术令人们对未来显示产品抱有期待,让大家向往拥有极致沉浸的视觉感受。在色彩表现方面,人们或许更看重显示产品的真实感和沉浸程度,尽管曲面电视能提供些许真实感,但与裸眼3D相比微不足道。裸眼3D技术无需借助任何辅助设备,仅通过屏幕即可直接观看3D立体画面。
早些时候,3D电视在市场上非常火爆,是众多品牌电视的主要推广亮点,诸如不闪式3D、主动快门式3D这类专业名词也频繁出现在宣传材料上。可是,或许是过分宣传的缘故,当人们实际使用这些设备时,体验远不如预期,感到的失望远远大于当初的期待。
制作三维影像节目开销巨大,与常规电视节目相比,三维电视节目必须实施大量后期加工,整体投入较普通节目高出数倍之多。采用三维方式录制节目,与拍摄传统二维节目截然不同,必须借助专业级别的三维摄像机。录制结束后,仍需经过繁复的后期制作环节。这些环节涵盖素材搜集、三维剪辑、视觉特效加工,以及声音与字幕合成等诸多工序。因此,制作3D视频需要投入许多时间,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同时也要消耗众多物资,这些因素都使得3D视频的造价变得非常昂贵。
任何视角/距离的变动可能都会导致画面的模糊不清晰
裸眼3D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是费用高昂,其次是因为技术瓶颈,其视觉呈现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使用裸眼3D设备时,由于聚焦角度的差异,呈现出的画面会有所不同。这就迫使观看者必须停留在固定位置,一旦改变角度或移动距离,画面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此外,长时间注视还会引发头晕眼花的不适感。
3D电视始终未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2016年,三星表示旗下新推出的电视将不再配备3D功能,紧接着,LG和索尼也宣布将在未来的电视产品中取消3D技术的应用,或许3D电视已经步入衰落的阶段,与此同时,VR和AR技术持续进步并逐渐普及,裸眼3D技术因此被遗忘。
3、蓝光DVD
二零零八年二月十九日,东芝公布终止对HD DVD标准的维护,同时叫停制造采用该格式的播放产品,让索尼的蓝光DVD确立了在DVD播放领域的独占地位。紧接着众多蓝光支持者纷纷表示蓝光时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不过现实并非如此,现阶段在销售渠道中,蓝光播放器和蓝光碟片都十分少见。而其高昂的价格也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蓝光播放器的进步速度远远落后于显示设备像素数的提升节奏,当蓝光刚刚击败HD DVD标准后,4K超高清电视便开始进入市场,如今大尺寸4K电视几乎已经完全覆盖市场,但蓝光清晰度仍维持在1080P水准,尽管2015年底4K蓝光规范的推出带来了一丝曙光,该新标准支持3840×2160像素,增加了色彩范围、高动态差别(HDR)及高帧频内容(60fps),然而这个时间点实在非常不利稍加提一下,YouTube早在2010年便公布过将兼容4K视频的播放功能。
蓝光在画面质量,声音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一般视频材料,然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花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钱去买它呢?我们知道一张蓝光光盘价格昂贵,蓝光播放设备更是让普通消费者难以负担。数字时代到来后,视频网站迅猛扩张,多数人借助网络能够观赏到心仪的影视内容,众多无偿资源泛滥网络,致使高清片源陷入困境。可以说该类产品固步自封,未顾及大众支付水平,因而深陷窘境。
写在最后:
许多技术或许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失败结局。回顾那些新兴技术的起伏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最终的陨落并非源于技术本身的不足。任何领先的技术,若不能持续更新迭代,就很难赢得用户的青睐,倘若固执己见,无法认清时势,也终将被世人遗忘,成为后人评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