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U7新车发布之前,一些原本驾驶小米SU7 Ultra的消费者认为该新车未能达到宣传中的标准,遂提出退车诉求。
5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名为杨雷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化名)。杨雷透露,在购车时,他额外支付了4.2万元用于选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此之前,小米在宣传中曾提到,这款舱盖“新增两个空气动力学风道,能够高效引导前部空气流动”,并且还指出“内部结构有所调整,风道设计有助于轮毂散热”。
小米对SU7 Ultra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官方介绍
当时选择订购该车,主要缘于对双风道挖孔设计的青睐,这一设计正是该车型独具魅力的核心所在。杨雷向记者透露。
然而,众多汽车领域的博主在亲自测试实车后指出,所谓的挖孔部分实际上仅存在微小的通风通道,而拆解过程也表明这些通风通道并未与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相连接。
这也预示着,所谓的双风道前舱盖可能与宣传内容有所出入,对于众多车主而言,其装饰效果似乎超越了其实际效用,在杨雷参与的车主维权群里,已有将近400位车主共同发起退车诉求。
杨雷指出,粗略计算得出,小米SU7 Ultra的前舱盖成本大约在1万元左右,而其售价却高达4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额。
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声明中提到,关于挖孔设计引发的争议,公司承认之前的信息表述不够明确。具体来说,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是为了满足复刻外观的需求,还具备一定的气流导出以及辅助前舱散热的功效。
小米针对购车车主制定了补偿方案:针对尚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一段时间的更换服务,允许客户将前舱盖更换为铝制款;对于已经提车或在本次限时更换活动截止前已做出选择的客户,小米将赠送两万积分,这相当于人民币两千元,以此表达诚意;然而,关于是否允许退车的问题,并未作出具体说明。
众多车主对此补偿计划表示不满:相较于4.2万元的选装费用,2万积分的补偿显得过少;而且,若要更换铝制机盖,还需重新排队等候,这一等待时间竟然长达30至40周。
我起初因喜爱挖孔设计而决定购车,然而小米提供的改装服务却让我对购车的初衷产生了质疑,这种服务让我感到购车初衷不再,即便小米提供的2000元补偿也显得不够诚意。杨雷直言不讳,“对于高端车主来说,他们更看重驾驶带来的身份象征和情感价值,而目前车辆的挖孔设计并未达到预期,这无疑会影响到驾驶的体验,因此我们迫切希望能够直接退车。”
这位车主向雷军喊话,表达了他的期望:“雷军,请您保持您的真诚;只有勇敢面对质疑,才能修复受损的声誉;若是选择持续回避,恐将波及SU7系列乃至未来高端车型的销售业绩。”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翟巍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通过分析现有的公开资料,可以发现小米汽车在推广“挖孔机盖”时,其宣传内容存在对产品介绍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且使用了具有歧义性和模糊性的语言进行表述。
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不当宣传;同时,也可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若情节被判定为严重,此举甚至可能升级为虚假宣传。
翟巍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主有权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小米公司提出的赔偿计划。按照侵权损失填补的原则,若小米公司因不当宣传导致车主的财产权益遭受损害,那么小米公司理应承担起对车主损失的全部赔偿责任。
若小米的赔偿计划未能完全弥补车主所受损害,车主有权向小米公司提出调整赔偿方案,要求提升赔偿金额。此外,车主还可寻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解服务,或采取法律途径,即司法诉讼,迫使小米公司承担全部损失赔偿。
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SU7系列中的旗舰车型,于2月27日正式揭开面纱,起售价定为52.99万元。紧接着,次日便迎来了15000台的大定订单热潮。然而,遗憾的是,小米官方并未对外公布SU7 Ultra的最新订单信息。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透露,其首款SUV车型YU7预计将在今年六七月间正式与消费者见面。在此之前,小米方面已多次对外公布,新车上市时间将保持不变。
和雷军IP绑定是“双刃剑”
在此之前,小米的汽车产品曾一度在汽车界备受瞩目,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坚定支持,然而,近期却频繁出现各种争议,这是为何呢?
盘和林,作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汽车制造商必须打造出独特的“特色”和“风格”,而实现这一特色与风格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技术底蕴。小米在进军汽车领域时,必须持续保持研发的毅力,汽车制造的核心在于保障安全,不能仅仅依赖花哨的“卖点”,而应注重实际与稳健。
丁道师,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陷入激烈的竞争,近期小米遭遇的负面新闻,或许会对其销量造成影响。特别是即将推出的SUV车型YU7,由于所在赛道竞争尤为激烈,它将直接与特斯拉Model Y、智界R7、问界M5/M7、蔚来ES6等众多热门车型正面交锋,这无疑将使它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
除此之外,小米SU7之前发生的快速行驶中的交通事故,对于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领域宣传策略上敲响了警钟。自此,众多车企在宣传时,将“自动驾驶”和“高阶智能驾驶”等术语替换成了“辅助驾驶”,小米公司也不例外,将“智驾”一词改为了“辅助驾驶”。
小米在粉丝管理方面展现出社群化的特征,众多米粉因热爱而自发创作,这一现象已融入小米的产品文化之中。一位资深的互联网观察者向记者透露,“然而,一旦遭遇负面新闻,品牌的光环便会逐渐褪去,粉丝亦会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热情投入。这一阶段,正是品牌真正接受考验的关键时刻。”
小米的营销策略与雷军个人品牌紧密相连,这既是一把双刃剑。他表示,这样的做法能借助网红企业家身份提高产品知名度,但弊端在于一旦出现负面事件,雷军将首当其冲,成为首要追责对象。目前小米面临不少负面舆论,很大程度上都指向了雷军本人。小米与雷军本人都应深思,如何在企业品牌与企业家个人品牌之间取得平衡。
小米汽车之前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在4月份,其销量略有下降,交付量超过了2.8万辆。截至目前,今年1月至4月,小米汽车的累计销量已成功突破10万辆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