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过年时间过得非常迅速,上班族已经返岗一周,学生们的假期也所剩无几,很快就要进入开学阶段,许多商家会趁机推出优惠活动,不少朋友打算借此机会购入新电脑,今天我就来谈谈挑选笔记本时屏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希望能为各位的购买提供一些参考。
色域覆盖
色彩范围亦称“色彩空间”,是业内普遍关注的关键指标,它界定着色彩涵盖的区域,用以评估设备可呈现的色彩范围,色彩范围越宽广,意味着可展现的色彩种类越丰富,色彩范围更宽广也表明呈现的色彩更加鲜明。自然界中实际可观测的光谱色彩构成了最宽广的色彩范围,这个色彩范围囊括了人类视觉所能感知的全部色调。为了让色域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CIE国际照明协会制定了一种描述色域的技术,即我们普遍熟知的CIE1931色度图,它将人眼所能看到的所有色彩描绘在一个坐标体系中,从而构建出如图所示的色彩区域。
常见的色彩范围规范包括sRGB,这是Windows系统及许多原生应用程序预设的色彩体系,还有NTSC,属于电视行业的色彩规范,另外有Adobe RGB,由Adobe公司于1998年发布,具备宽广的色彩范围和出色的色彩层次,同时还有DCI-P3,这种规范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准,力求与电影画面中可呈现的所有色彩相吻合,这些规范都属于一个更大的色彩范围之内,是其中特定的色彩子集。
在具体商品上,我们通常能遇到两种色域说明,分别是100%sRGB和72%NTSC。直接给出判断,100%sRGB对大部分一般用户完全满足需求,日常使用电脑处理文件,偶尔编辑图片都适用。市面上存在一个说法,称100%sRGB相当于72%NTSC,但色域之间并不能直接换算,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因为100%sRGB的色域范围大约是NTSC色域的百分之七十二,这种表述方式大致可以接受。
需要留意的是,72%NTSC和100%sRGB并非等同,NTSC的色域非常宽广,其72%的表现并不必然包含sRGB的全部范围,实际覆盖程度或高或低,或可达到接近100%,或仅能达到80%至90%。先前我也说过sRGB是Windows系统以及很多原生软件预设的色彩空间,因此72%NTSC屏幕未必能提供理想的色彩表现。因此,假如某个商品仅仅标明了支持72%NTSC色域,建议用户去寻找该商品的详细测评,以了解它实际能够覆盖多少sRGB色域,100%的sRGB屏幕能够比较理想地满足Windows系统下的日常应用需求。
高端游戏本、轻薄本及设计本,除sRGB和NTSC外,部分采用DCI-P3或Adobe RGB色域,如图所示,其色彩表现更宽广。作为专业人士,或者正在钻研摄影、影视剪辑、平面设计等领域,可以斟酌选择这两种色域范围的设备,当前市场上拥有100%DCI-P3或100%Adobe RGB色域显示器的产品数量有限,并且售价通常较为昂贵这里要额外说明一下,苹果公司近些年生产的Macbook都采用了P3色域标准,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苹果笔记本色彩表现优秀的原因。
大多数普通人,挑选100%全彩显示范围就足够了,至于72%广色域,如果它的全彩显示范围表现能够达到100%,也是可以接受的。专业工作者,可以考虑寻找DCI-P3或者Adobe RGB显示范围的产品,不过价格会高一些,我个人推荐先购入普通笔记本电脑,再另外添置一个高色域显示器。倘若生产者没有提及显示屏色域参数,务必引起重视,这通常意味着可能是65百分比的sRGB或者仅45百分比的NTSC,色彩表现会相当糟糕,因此并不推荐购买。
色准
先前提及的色彩范围,说明的是显示器能够展现的色彩广度,而色彩标准则衡量这种广度下色彩还原的精确度,表示屏幕显示的颜色与“规范”的、“恰当”的颜色之间的偏差,以色差E值作为衡量标准,E值越小意味着色彩还原越精准,通常只在少数专业设备上会对此进行详尽说明。
我们一般看平均E,就目前来说,平均E
面向专业领域的商品通常会强调高级色彩调整功能及官方认可资质,这类商品在色彩准确度上通常表现更优,若有相关需求不妨加以考虑。当然,只要屏幕的色彩偏差不是极端严重,可以通过使用红蜘蛛等专业校色工具进行校正,校正成效相当理想,我之前使用的显示器校正前平均E值为1.5,校正后平均E值降至0.72,许多色彩偏差都显著减小。
色深
色彩层次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色彩的丰富程度,以二进制位数计量数字图像中色彩的数量,位是计算机进行二进制运算的基本单位,色彩层次通常用2的次方数来体现,位数越多,色彩层次就越丰富,能呈现的色彩数值就越大,色彩衔接就越柔和顺滑,在相同的色彩表现区域内,层次越高,视觉呈现就越精细。
我们日常所见屏幕1670万色实际上源于8位色深,其计算方式十分便捷,二乘以八等于二百五十六,由于颜色由RGB三基色构成,各基色通道均为八位,故二百五十六乘以二百五十六再乘以二百五十六,结果便是1670万,而若为十位色深,则能呈现十亿七千万色。
如今高端手机大多已采用十位色深技术,而笔记本电脑方面,多数仍停留在八位色深水平,除非产品具备十位色深功能,否则生产商会忽略这一指标,用户只需知晓即可。此外需要留意,部分产品的10位色深系借助8位抖动实现的,关于抖动原理在此不作详述,若对色深有较高要求,应选择具备原生10位色深的型号,通过抖动模拟出的10位色深虽优于8位色深,但终究无法媲美原生10位色深,若产品说明书未明确标注色深规格,建议向销售代表咨询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清晰度是衡量显示效果的关键指标,它表示整个屏幕能够呈现的横向与纵向像素点数,像素数量越大,屏幕所能展示的细节就越丰富,画面也就越细腻。现在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分辨率还是1920×1080,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080P标准,考虑到笔记本屏幕尺寸通常在13到17英寸,这个分辨率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使用,分辨率更低的话视觉体验会大打折扣,因此1080P在目前是个最低限度要求,分辨率再低的就不太值得选择了。
当然你若有更高期望,市面上已有2K、2.2K、2.5K、2.8K、3K乃至4K分辨率的产品,高清晰度能提升单位面积的信息承载量,图像显示更为精细,专业人群或许会青睐,不过图标与文字的体量会变得极小,在笔记本的狭小空间中观看会稍显吃力,同时高像素密度对图形处理单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强的硬件配合,加之高分辨率面板本就成本高昂,因此整体售价会相应增加,预算充足且对功能有明确需求的消费者可以斟酌。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顶级的便携式游戏电脑,除了具备高刷新率的功能外,也普遍向高清晰度发展,它们都拥有强大的图形处理器作为基础,提升的像素密度能够提供更优的视觉感受。
刷新率
屏幕的刷新指标用赫兹来计量,代表每秒钟可更新的图像帧数,例如60赫兹的设备每秒更新60帧,144赫兹的设备则能达到144帧,刷新数值越大,视觉感受越平稳,所见影像越顺滑。刷新速率和帧速率需要分开理解,帧速率指的是每秒钟电脑可以生成的图像帧数,它受到机器硬件性能的影响,假如游戏运行时的帧速率达到144每秒,但显示器的刷新能力仅限于60赫兹,那么实际观察到的画面帧数就会被限制在60帧。
对于游戏参与者而言,高刷新率能够使每单位时间内的画面帧数增加,在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中,有助于更清晰地掌握对手的移动路径,这对职业玩家及竞赛选手而言较为关键,当然对于普通用户和其它种类的游戏,高刷新率同样能带来改善,只是效果相对有限。当前高端移动工作站,高刷新率几乎已成标配配置,刷新频率涵盖120赫兹、144赫兹、165赫兹,甚至出现240赫兹和360赫兹的,若需进行射击类游戏,那么高刷新率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显著改善游戏感受,当然,这需要硬件性能足够强大,能够输出足够高的帧率,否则效果不佳,而主要进行其它类型游戏,那么高刷新率可以暂时不考虑,优先提升其它性能指标。
现在,除了游戏专用电脑,一些其他种类的笔记本电脑也配备了高刷新率屏幕,如果你打算用它来玩射击类游戏,那么可以考虑,毕竟目前市场上轻薄型、综合型、设计型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足以流畅运行许多主流射击游戏,帧数能够达到百以上,经济条件宽裕的话,选择高刷新率屏幕会更好。
亮度
发光强度也是制造商常提及的一个指标,计量单位为尼特,通常指的是峰值发光强度,理论上数值越大越优。现阶段多数常见设备都能实现300尼特,在室内环境下完全满足需求。现在也存在部分机型,其发光强度能达到400尼特,或者600尼特,个人认为这种程度并非必需。
防蓝光和调光
现在人们对于眼部健康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是蓝光,这种光线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干扰正常睡眠,长期暴露还可能损害视力,因此预防蓝光危害已经成为许多设备制造商宣传的重点,其技术原理主要分为软件过滤和硬件阻隔两种方式。
软件防蓝光运用专门方法,对RGB三色通道中的蓝色部分进行减量处理,同时降低显示器的明暗程度,以此对亮度过高、差异过大以及色彩饱和度超常的图像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减少蓝光的目的,确实能够使蓝光含量下降,不过由于蓝光被削减,屏幕的色彩表现难免会向黄色调转变。硬件防蓝光是通过改进LED背光的技术,在物理层面过滤掉有害的蓝光,而且这样做不会导致屏幕颜色失真变黄。
若需既防蓝光又避免屏幕泛黄,挑选笔记本时需关注说明,确认是硬件防蓝光,若产品仅提及防蓝光,通常为软件实现。当前许多屏幕会标示TüV莱茵低蓝光认证,获得此认证的产品会相对更优。
再有就是调光方式,核心涉及两种,一种是脉冲宽度调制调光,另一种是直流调光,前者利用屏幕明暗快速切换实现亮度控制,只要切换频率足够高,人眼会感知为持续发光,关闭时长越长,发光时长越短,显示亮度越弱,反之亮度越强,这种明灭切换会引发频闪现象;后者通过增减电路功率来调整屏幕明暗程度,因此不会产生频闪现象。
最终决定要优先考虑直流调光,若产品具备此特性,厂商通常会着重说明,若未提及,则大概率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调光,而脉冲宽度调制调光又可细分为高频与低频两种方式,低频对视觉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为明显,因此选购产品时需留意相关指标,若规格中未标注,可向服务人员询问,或自行通过网络搜集信息。
屏幕材质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采用IPS面板,这种属于LCD屏幕,需要配备背光板,并且具备良好的可视角度、色彩表现和对比度。还有一些采用OLED屏幕的笔记本电脑,这种屏幕依靠自身发光,不需要额外背光,因此显示区域可以做得更薄,进而使整个机身更轻薄,并且观看角度更宽广,明暗对比更强烈,色彩还原度也更高,但由于造价昂贵,应用并不普遍,相关产品的售价通常较高,配置相同时价格往往高出千元以上,究竟该选择哪一款,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经济能力。
关于镜面屏和雾面屏的差异,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前者在B面覆盖整块玻璃,表面极其平滑,像镜子一样,透光性和亮度都很好,显示效果更清晰,看起来也更显档次,不过容易产生眩光,也特别容易留下指纹,其表面硬度较高,支持触控操作;后者则是屏幕被边框包围,表面触感相对不那么细腻,有防眩光处理,反光现象不明显,对指纹的抵抗能力更强,但透光率和亮度会相对弱一些,屏幕材质偏软,用力按压时会有凹陷。这两种屏幕各有利弊,当前市场上雾面屏更为普遍,镜面屏相对少见,能够挑选的配备镜面屏的设备不多,究竟选择哪一种,需要各自仔细权衡。
尺寸及比例
屏幕的尺寸指的是显示区域的大小,目前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和商务用电脑大多采用十三或十四英寸的规格,少数会使用十五英寸或者更小的尺寸,而游戏专用电脑以及高性能电脑和用于设计的电脑则普遍选择十五或十六英寸的规格,偶尔也会见到十三或十四英寸以及十七英寸的型号。通常情况下,显示器的面积影响着设备的体积和分量,涵盖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方面,显示器的面积越少,设备的体积和分量就会越小,也更容易做到纤薄,在挑选显示器的面积时,还是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希望设备便于携带,还是追求强大的运行能力,抑或是两者都希望获得。这个大小和重量是相对而言的,不能跨类别进行比较,即便是14英寸的设备,轻薄本侧重于轻巧和纤薄,而商用本更强调安全性和持久度,因此它的体积和厚度可能会更大,同样,也不能期待一款15英寸的游戏本比同尺寸的轻薄本更轻更薄。尺寸大有其优势,视觉上更震撼更清晰,尺寸小也有其长处,可以做得更轻更薄,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
屏幕的宽高比就是指其比例,现阶段大多数还是采用十六比九的格式,少数会使用十六比十的规格,这种比例看起来更接近方形,相同尺寸下能提供稍大的可视区域,对于同样的文档或网页,在相同比例条件下,十六比十的屏幕能展示更多细节,此外还有三比二的格式,这种比例的画面更方正,相同尺寸时也能呈现更多信息。就工作用途而言,采用16比10或3比2长宽比的屏幕要比16比9的更有利,而在观看影片和进行游戏时,16比9的显示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目前市场上16比10和3比2的屏幕仍然属于小众产品,俗话说稀少的东西更值钱,这些产品的售价也会相对较高,毕竟它们的屏幕制造成本会更高一些。
写在最后
选购时,务必关注这些参数或功能,毕竟笔记本的使用离不开屏幕,其优劣需自行判断,且会长期使用,因此值得仔细考量。此外,并非所有选项都必须追求极致,各项参数的建议已提供,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可,最后还整理了一个参考表格。挑选笔记本电脑时,不能只关注显示器,还要考虑内部构造、外形构造、端口设置等等,必须全面衡量,同时也要明确主要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