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面世之际,黑马对它那令人咋舌的预订数字和锁定订单量感到震惊,此前的确对小米汽车的产量产生过些许疑虑。
以小米SU7与YU7当前累积的订单量来看,我原本料想阿米即便再怎么努力,也需先花费一段时间来逐步处理。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万能的网友们纷纷爆料,已经相继揭示了小米品牌的两款新车型。
一台是6座SUV,另一台则是两厢/溜背SUV。
黑马:你能不能放慢些脚步,一次呼吸分成两次,这样的速度对我来说太迅猛了,我有些承受不住……
谍照中展示的两款车型,其中一辆极有可能成为小米品牌的首发增程式车型,而另一辆则极有可能是面向入门市场的紧凑型SUV,价格预计在十五万元上下,承担着打造“年轻人首选小米汽车”的使命。
不如我们就叫它“红米汽车”吧。(bushi)
尽管这两款新车预计要等到明年才能问世,小米凭借SU7和YU7的接连走红已经稳固了市场地位,然而,保守估计下,产能难题很可能还是会给雷厂长带来一段时间的困扰。
无论如何,既然小米的新车已经问世,我们当然得好好探究一番,看看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首先来看目前消息最多的6座增程SUV。
最近,某博主曝光了角度调整后的谍照,据此推测,该车的长度很可能超过五米,比问界M8稍长一些;此外,车身的高度也有所降低,依旧保持着小米汽车家族的运动设计风格。
根据之前泄露的谍照信息,这款具备增程功能的SUV在内部被称作“昆仑”,并且存在被命名为YU9的可能性。其采用三排六座的布局设计,针对的是大型增程SUV市场,主要面向家庭用户群体。
车顶部分显著隆起,这很可能是因为搭载了激光雷达等高级辅助驾驶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水平的智能驾驶功能自然不会缺席。
提及智能驾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于监管政策加强,汽车制造商在宣传时不得使用“智能驾驶”等词汇,然而,这对行业领军企业来说,实则加强了它们的技术壁垒。
因为真有技术的,是真的敢拿出来宣传。
比亚迪昨日直接对外公布,其天神之眼系统已达到与L4级智能泊车相媲美的水平,并且还提供了详尽的AQ回复资料。总之,我浏览完这些内容后,感觉非常厉害。
话归正题,增程式混动按小米的调性,续航里程应该还有突破。
据悉,该车型将配备小米自主研发的1.5T增程式发动机以及双电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纯电动模式下的续航里程预计可达300公里(按照CLTC测试标准),而整体的综合续航能力则设定为1500公里。
也就是说超过了理想L9、问界M9等同级车型。
至于车载系统以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显然也不会被忽视,然而,具体的发展走向或许还需关注小米在构建人车家居生态战略方面的进展情况。
在SU7发布前夕,有人询问小米何时会推出增程式车型,当时王化态度严肃地回应道:“在未来数年内,我们不会推出增程车型。”
图源:小米汽车
结果没想到这个数年的“数”,原来就是了“2”啊。
对于小米来说,在汽车制造领域冲刺至最后阶段时才正式加入竞争,他们决定先以SU7、YU7两款车型切入相对较小的纯电动车市场,之后再转向更大规模的增程式或混合动力车市场,这无疑是一着精明的棋局。
小米或许未曾料及,其投身汽车行业的步伐竟如此顺畅,而增程式电动车的研发计划也因此提前了不止一步。
关于价格,网友们普遍推测其起始价格大约介于29.99万元至39.99万元之间,预计将低于问界M9的46.98万元起售价格,品牌将继续秉持高性价比的策略。
大家觉得这车咋样?
36:果然小米也救不了SUV的颜值。
至于另一辆更小的两厢SUV,爆出的信息就相对较少了。
因为纯靠网友肉眼盯帧。
车衣的皱褶被车灯拉得整齐划一,然而这与YU7车型的车灯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并不相符,同时,轮毂尺寸与轴距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推断这很可能是一辆两厢车型,亦或是带有溜背设计的SUV。
关于价格方面,它很可能降至以1为开头的数字,至于这将是10万元左右的水平还是15万元左右的水平,其价格水平大概率不会太低。
不过啊,鉴于目前掌握的信息量不足,我们无法确保这辆运动型小车是否出现了追踪帧的误差。
黑马认为,小米先前宣称不会推出过于低廉的车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品牌建设的考虑;性价比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新品牌的崛起,并且这样的策略也难以带来丰厚的利润。
小米汽车在市场逐步稳固之后,依照常规逻辑,很可能会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拓展,无论是增程式车型还是入门级小型车,这一趋势都显而易见。
即便这次的小车项目可能只是一个误会,但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小米依旧会为我们带来这款产品。
说起来,大家是更期待大型增程SUV还是更便宜的入门级小车?
反正不论你选哪个,排队可能都不会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