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能否成为“汽车界的苹果”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雷军将个人声誉全部押注于造车事业,这一举措的确颇具风险。然而,其生态协同效应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苹果公司当年的策略有着相似之处。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和米粉群体的支持,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苹果之所以被奉为神级品牌,并非单一技术的功劳。它构建的闭环生态系统,将用户牢牢绑定在iPhone、iPad和Mac的生态圈中,而小米在这方面模仿得最为到位。澎湃OS甚至能操控智能家居,这一点连华为问界都略显不足。毕竟,小米在生态链布局上已经努力了快十年,别人仓促组建的团队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谈论小米SU7的体验超越同级别产品或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在把握用户心理方面,他们确实做得相当精准。当其他人都在夸耀百公里加速和激光雷达的数量时,雷军在发布会上却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手机来控制温度和雨刮器。甚至连防晒储物格这样的小细节也被他们打造成卖点,这在新兴势力中可谓是独一无二。
米粉们的热情超越了对苹果的追捧。尽管28万的盲订订单数量令人咋舌,但实际转化率仅有7%。然而,庞大的用户基数——全球5.2亿的月活跃用户——足以支撑其长期发展。尽管如此,汽车产品的复购率远低于手机,单纯依靠情怀难以长久维持。
供应链中蕴藏着核心竞争力。宁德时代拥有自家电池,还自建了电机工厂,比亚迪则提供了车架,关键部件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18%的毛利率甚至比特斯拉高出5个百分点,价格战随时可以发起。而蔚小理现在虽然亏损,但看着他们卖车,心里也跟着难受。
生态防护机制才是最关键的防御手段。若苹果用户转投安卓阵营,他们必须重新购买应用程序;而小米用户若更换车辆,甚至连智能门锁都需要重新进行兼容适配。这种已经投入的成本,其恐怖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然而,当前汽车生态系统仍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还需观察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这些联动功能支付费用。
小米的胆识在于敢于削减额外费用。SU7标准版去掉了抬头显示和冰箱配置,售价直接降至21万元。这种策略与红米当年逆袭山寨机时的手段如出一辙。然而,汽车的安全性能不容削减,切勿让车辆变成“年轻人的首辆事故车”。
那些看衰的,目光紧盯着产能的困境。四月仅交付了7000台,大量订单被取消,退单率高达40%,消息传得非常广泛。然而,苹果第一代iPhone在发售前也曾被指责为电子垃圾。关键在于年底能否突破10万辆的销量,供应链的老手们最擅长的就是攀登产能高峰。
生态转化的关键在于生死存亡。家中使用五款小米产品的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汽车支付费用?手机领域的“小米冲击”尚未完全实现突破,而汽车行业的容错空间相对较小。目前谈论汽车行业的“苹果”还为时尚早,但无疑已经成为唯一的潜在竞争者。
有用户对小米的步伐感到担忧。从1999元的手机直接跨越到30万元的轿车,这样的价格跳跃确实令人咋舌。然而,蔚来汽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关键在于,能否将“性价比信仰”这一理念延续到汽车领域,这比单纯堆砌参数要复杂得多。
最终还需浇一瓢冷水。苹果的恐怖之处在于其占据了80%的行业利润份额,而汽车市场却不存在这样的垄断环境。丰田、大众等老牌汽车制造商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方面,小米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望其项背。若能成为“中国版特斯拉”,那就算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