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赓
经过两个多月的公众舆论争议,雷军在5月22日的夜晚,带着小米以全新的面貌重返了公众视野的中心。
在“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这一盛会上,小米展示了众多创新产品:包括投入135亿元自主研发的3nm高端芯片玄戒O1,以及基于该芯片打造的旗舰手机小米15S Pro、平板电脑小米平板7 Ultra,还有搭载eSIM功能的小米Watch4。
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首次官方揭晓的YU7。在整场发布会的最后阶段,YU7的亮相占据了整整一小时,雷军详细介绍了YU7的各项产品特性,除了价格之外,无所不谈。
尽管小米YU7的正式发售可能还需等待数月,然而在虎嗅汽车的分析中,我们已可预判:小米YU7很可能将重现SU7上市初期所引发的轰动效应。
YU7,一款“换汤不换药”的新产品
小米自己对于YU7的定义是“豪华高性能SUV”
昨晚的发布会全程观察下来,可能是因为煽情的环节大幅减少,YU7这款重量级新品在价格之外,几乎在短短一个小时内便获得了详尽的展示。
YU7的配方与SU7相较,在各个细节的设计与功能上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依旧保留了“汽车行业中的经典外观设计、卓越的新能源车辆性能以及部分技术和功能的显著创新”。
在小米新品发布会前夕,法拉利中国的官方公众号上展示了一款Verde Dora(多拉河绿)色的Purosangue。
首先从外观来看,正如SU7在发布之初便因涉嫌抄袭Taycan而引发争议,YU7昨日也迅速陷入了模仿法拉利Purosangue的疑云之中(特别是法拉利中国方面,在小米发布会之前,不慎发布了一张Verde Dora,即多拉河绿色配色的Purosangue)。
然而,与SU7相似,YU7以及Purosangue之间并非像素级别的模仿,它们更多的是在车身尺寸比例上有所借鉴。正如雷军亲自阐述的那样,这代表着“百年汽车工业积累的豪华设计精髓”,涵盖了3倍的轮轴比例、2.1倍的轮高比例,以及1.25倍的宽高比例。
小米在保持这一比例大框架的同时,充分考虑了降低风阻的要求——整车风阻系数仅为0.245Cd——进行了众多细致的设计考量,同时保留了家族化的设计风格,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值得挑剔的地方(抛开抄袭的嫌疑)。
在性能方面,事情相当直观,因为即便是YU7的Max版本,也仅仅采用了小米的V6s引擎(Max版本还配备了一颗前置电机,而SU7 Ultra所搭载的电V8s电机则是目前小米旗下最为强劲的电机),却依然能够轻松展现出与传统燃油车型相媲美的加速性能。
在提升动力性能的同时,小米对旗下所有车型投入了大量成本,为其配备了高容量电池:初阶车型便配备了96.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其标准版的CLTC续航里程高达836公里;搭载双电机的Pro版本采用了与初阶车型相同的电池,CLTC续航略有减少,降至770公里;而顶级的Max版本在电机性能上更进一步,其CLTC续航里程同样保持在760公里。
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和卓越的车辆性能作为支撑,YU7在本次更新中特别注重内饰的创新,小米公司为其取名为“天际屏”,寓意着超凡的视觉体验。
该条“屏”全长达1.1米,安置在仪表盘的最外侧边缘。尽管称作“屏”,其工作原理却与“HUD”相似。投射的平面实际上是前风挡玻璃的延伸部分。与常见的半透明玻璃不同,其投射区域涂覆了一层超黑胶质的显示图层。
实际的显示画面是由位于玻璃底部的三个Mini LED灯珠产生的,这些光线穿过玻璃后,经过折射和反射最终进入人眼,因而呈现出比传统HUD系统更为清晰的视觉效果;同时,这种显示方式相较于液晶屏,具有更低的反光和眩光,并且能够有效延长显示内容的焦距(从而减少用户在视线切换过程中感受到的额外疲劳)。
基于全新的硬件显示性能,小米为其配备了多功能的显示组件。这些组件包括各式各样的仪表盘、多角度的车辆数据(如能耗和加速度)展示,以及多样化的导航信息。甚至,音乐播放器中的歌词也能在同一屏幕上呈现,极大地提升了这一新功能的实用性。
从实际效果分析,汽车行业中的经典外观设计、卓越的新能源车辆性能以及部分技术和功能的显著创新,这一组合确实在整体产品层面实现了既遵循传统又独树一帜的成就。产品力全面,几乎没有明显不足,加之小米一贯敢于设定低价的策略(据虎嗅汽车预测,YU7的价格区间预计将在30万元左右,入门级配置甚至有望达到25至26万元),这预示着YU7在正式上市之初的销量定会相当可观。
继续追求确定性的小米汽车
作为汽车领域的全新参与者,尽管小米推出的首款车型SU7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对小米来说,面前的挑战依然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其当前所面临的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依据小米公司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该季度汽车销售量达到了6.9万辆(而2025年第一季度增至7.5万辆),尽管如此,小米的汽车业务在当季度仍出现了7亿元的亏损。若将亏损额平均分摊至每辆车上,亏损额约为1万元。为了填补这一差额,小米必须继续提升销量,并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每辆车的制造成本。
近期,有媒体对小米正在建设中的第二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工,预计6月底将启动YU7的生产。”据此推算,正好可以在7月份YU7正式上市前储备一批现车。
鉴于持续提升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需求,小米实际上实施了一套相当谨慎的策略,该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确保成功——即以SU7的目标用户群体为基础,来规划YU7的硬件配置和功能特性。
雷军将他们描述为“无法忍受平庸”的一群人,实际上他们的特质颇为特别。小米对他们有着深入的了解。以车内空间为例,即便YU7是一款“五座车”,官方展示的二三四人乘坐场景却选择了户外、滑雪和自驾游等多种场景。与此同时,当其他品牌还在用银发老人和婴儿车来填充宣传画面时,小米的镜头语言已经悄然地划定了用户群体的界限。
去年,服务平台增长黑盒针对小米SU7的用户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中包含了一个关于购车目的的问题。在众多选项中,原本预期最为普遍的“接送家人孩子”这一选项,却仅位列第四。这种情况并非市场一时的波动,而是由产品定位和品牌形象共同塑造的精确筛选机制所导致:就好比运动相机不会强调其拍摄全家福的功能,高端游戏本也不会着重宣传其在办公会议场景中的应用。
这种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精简策略,不仅将深化小米在基础硬件设计、新能源核心性能、创新技术和功能方面的布局,还将助力公司锁定具有稳定性的销售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