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范增的背景和崛起
范增是前277年出生于居鄛的人物,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巢湖市东北一带,他在秦朝末年逐渐受到关注,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还是西楚霸王项羽幕僚团队中的关键人物,被大家尊称为“亚父”。
范增凭借其出人意料的谋略获得了项梁的赏识。他向项梁进言,主张拥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以此迎合民众的心意,吸引更多支持者。项梁接受了这个提议,从此对范增另眼相看。
项梁最终遭章邯杀害,范增却决定继续为项羽效力。当时,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地区,向当地百姓承诺实行三项法令:凡行凶杀者一律处决,造成伤害者依律惩办,实施盗窃者给予审判。他还废止了秦朝制定的残酷律条。这一系列政策获得了关中民众的衷心支持,刘邦因此广受爱戴。
022. 鸿门宴事件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章邯,接着就向关中地区进发。但是,等他到达那里,发现刘邦已经抢先一步占据了那里,这让项羽非常生气。他立刻派英布带兵去攻破函谷关,想要把关中地区夺回来。就在这个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发,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当宰相,还想要把那里的财物都占为己有。
范增向项羽剖析刘邦的为人,说他早年居山东时贪恋钱财美色,但进入关中地区后却分文不取,这体现了他胸怀大志。范增还发现刘邦身上有龙腾虎跃的迹象,带有帝王般的气度,建议项羽抓住时机攻打刘邦,以免错失难得的战机。
项伯获知这则信息,立刻将内情告知张良,因为张良曾是项伯的救命恩人,项伯为报答这份恩情,希望提醒张良尽早远离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乱。
接到消息的刘邦立刻找来项伯,双方随即建立姻亲关系,以此显示诚意。交谈时,刘邦透露出不少失落和委屈,他说明:“我刘邦进入关中后,始终恪守规矩,一点小错都没犯,只是盼着项将军能早点过来。”项伯弄清刘邦的处境后,就劝他:“你明天最好早点去向项将军赔罪。”
次日清晨,刘邦率领百余名部下,前往鸿门拜见项羽,表达歉意。他甫一见面便致歉,说明是奸细从中离间,自己一直等候项将军前来。
然后,大家继续饮酒。
宴席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抓住机会除掉刘邦,可项羽置若罔闻,范增只得离席让项庄表演剑舞,企图在暗中结果刘邦性命,不过项伯却阻拦了项庄的攻击。
形势紧张,张良让樊哙上前缓和气氛。
樊哙显露了非凡的胆识,告诫项羽倘若肆意屠戮平民,便等同于秦朝,乃是“帮凶作恶”!
项羽听了樊哙的劝告,停顿了一下,然后请樊哙坐下,接着过不了多久,刘邦就找个理由从鸿门宴上走了,把樊哙叫了出来,樊哙叹了口气说:“现在我们就像砧板上的鱼和肉,完全由别人摆布,还能说什么呢!”刘邦听了他的话,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逃跑,让张良留下来收拾残局。
033. 范增与项羽的最后决策
张良迅速呈上玉璧给项羽,随后又送上玉斗给范增。范增接过玉斗,随即暴怒,拔剑将其击得粉碎,厉声斥责项羽道:你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材料!将来能统一天下的,必定是刘邦!
接着,项羽将十八个王位授予了各路诸侯,为了遏制刘邦的成长,他特意把刘邦安置在遥远的巴蜀地带,任命为汉王。但是,楚汉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因为这个安排而停止,双方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激烈对抗。
公元前204年,刘邦同陈平交谈时,抒发感慨说:这般战事要持续到何时,国家才能恢复太平呢?陈平随即提出策略:项羽阵营里,能征善战的将领总共只有四人,如果您能拨给我一万辆钱,我就能施展离间计策,让您毫不费力地取得胜利。
荥阳一战期间,刘邦曾向项羽请求停战,项羽为摸清汉军底细,派遣使者前往汉营打探。陈平察觉此事后,特意备下丰盛酒席,当着使者面显出十分意外,声称原以为对方是范增老先生,随即命令撤去佳肴,改上粗茶淡饭。使者回去后将所见情形转述给项羽,项羽由此对范增渐生疑虑。范增恳切地劝说项羽把握时机夺取荥阳,可项羽并未听从,他明白项羽心存猜忌,为此勃然大怒,激烈指出天下形势已经明确,敦促项羽谋求自身利益,随即决定回到家乡,但在前往彭城的路上,他因为背部的毒疮突然恶化而去世。
阅读范增的记载,是否令人深感可惜?他精通众多克敌制胜的方法,却总被项羽弃之不用。究其原因,在于项羽心胸狭窄且常有戒备,即便对亚父这般亲近的人也难以完全信任。相比之下,刘邦对待有缺点的陈平却十分大方,极好地表现了他的信任态度。这些细微之处,早已预示了最终的局面,诚如俗话所说性格左右命运。范增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智者,即便到了这个年纪,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锐气,他一生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榜样,他的事迹令人敬佩。刘邦曾感叹道:项羽虽然拥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却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这正是项羽最终败在我的手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