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在楚汉之争中堪称顶尖智囊。可以说,项梁和项羽叔侄的所有重大抉择里,都渗透着范增的谋略。西晋末年名士蒋济曾指出:"项羽倘若采纳范增的计策,就能毫不费力地统一天下。"正因范增有如此卓越的功绩,项羽给予他极高的尊崇,封为亚父。要知道,在此之前,只有齐桓公称呼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呼吕不韦为仲父。在楚汉冲突的晚期阶段,项羽遭遇了陈平的挑拨离间之策,因而与范增产生了嫌隙。由于失去了范增的协助,项羽很快就走向了衰败。刘邦深刻认识到范增的关键作用。他曾说过:“项羽即便拥有范增却不能善加利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缘由。”另有一些人指出,陈平带着四万两银子进入项羽的军营进行活动,这才导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嫌隙,最终使他们反目成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陈平没有从中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他们能否合力制定计划,成功击败刘邦并争夺天下呢?答案是肯定不能的。实际上,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完全不匹配,项羽的形象是“霸主”,而范增的形象是“权臣”,他们在根本层面上有着无法解决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项梁牺牲后就逐渐显现,并且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项羽能够击败刘邦,他们之间仍然会爆发激烈冲突,结果一定会让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范增是项梁麾下的重要谋士,这位七十岁的智者为何选择投奔项梁,至今仍是个谜团。不过从他的首次行动就能看出其魄力非同一般。彼时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已被秦军彻底镇压,战局急转直下。就连起义的领袖也相继败亡,其他各路反抗力量恐怕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覆灭。项梁意图接过反秦大旗,积极联络各方起义军,计划联合组建一个强大的统一战线。现在存在一个疑问,项梁作为楚军将领,其他各路反秦力量未必会认同他,毕竟楚王已经灭亡,他作为高级将领却过于活跃,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此外,项氏家族的实力也不够强大,等到项梁率军向咸阳进发时,麾下兵力仅有八千之众。简而言之,如果要组建联合军,项梁既没有足够的资源,声望也不够高。按照他目前的做法,这个计划很可能无法成功。危急关头,范增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立刻提出了应对之策。陈胜之所以遭遇败绩,症结在于没有拥立真正的楚王,反而高喊“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这显得如同无根之木,缺乏根基。此类虚假的宣告,注定会被世人识破。因此,项梁绝不能重蹈覆辙,继续使用这种虚假的伎俩。想要提升楚王的声誉,就必须请出真正的楚王,即便只是授予其象征性的头衔。项梁听完,觉得范增这位指导很有水平。他马上把变成牧童的熊心找来,扶他做成了楚怀王。范增的这种超凡见识和灵巧洞察力,在那个时代确实没人能比。接着,只要一提到楚怀王这块招牌,各路反抗军都来加入,项梁的势力很快变大了。项梁连战连捷,一直打到咸阳地界,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还斩杀了李斯的儿子、秦军将领李由。范增因此声望大振,一下子跻身顶尖智囊的行列。项梁对他敬重有加,把他当作导师。不过项梁有个致命弱点,就是过于自负。这导致他在随后的秦军决战里吃了大败,最终战死沙场。项梁牺牲的时候,项羽才二十四岁。这个年轻人,能否继承项梁的基业,众人心中都充满疑虑。因此,范增着手寻求新的依靠,转投其他势力。
项梁对范增和项羽的信任程度很高,但两人之间表面和谐内心并不一致。范增归附的新领导者是楚怀王。事实上,最初就是范增提议拥立楚怀王。这位楚怀王颇具政治手腕。他刚上任,就着手将项梁的军队收编过来,并任命与项梁存在矛盾的宋义担任主帅,同时顾及项家声望,让项羽担任副将。他暗中操纵,迅速掌握了军权。可以推测,范增当时对楚怀王寄予厚望。楚怀王同样以礼相待,把范增放在宋义和项羽之下,让他担任最低职位。很明显,项梁去世后,项羽还没有权力任命将领:这个末位,是由楚怀王直接指定的。那么从项羽刺杀宋义,到参与巨鹿之战,范增为何保持沉默,仿佛毫不起眼?也许,范增只是在旁观。最初,大家都不看重项羽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楚怀王在项梁离世后,趁机让宋义夺取项羽的军队指挥权,当时项羽就在场。范增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没有给项羽出谋划策,任凭他自行发展。后来,项羽杀掉了宋义,自己掌握了兵权。范增却只把他看作一个鲁莽之人。巨鹿之战,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更像是一次不顾后果的冒险行动。必须承认,秦军在那时候消灭了项梁,紧接着又势如破竹地合围了赵国的统治阶层于巨鹿。数十万前来支援赵国的各路诸侯军队,却远远地扎下营盘,不敢前进。是什么原因呢?秦军正锐不可当,谁有勇气正面交锋呢?宋义带领的楚军同样停留在巨鹿战场的边缘地带。他和其余诸侯的想法如出一辙:等待秦军和赵军打得两败俱伤、精疲力竭之时,再出手干预,或许这样才有可能击败秦军。项羽这个莽夫,带领五万楚军,就直奔四十万秦军阵地去了!——在指挥、兵力、士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项羽此举难以用常理解释。与其说是天才的抉择,不如说是鲁莽的冒险。这种绝境,估计范增也没心情规劝。他继续假装没听见,一言不发。各路诸侯们正为那五万楚军感到十分痛心,突然有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项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不仅击溃了章邯的军队,还成功俘获了王离,并且消灭了秦将苏角……这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投资总是碰壁,上个月经营状况跌到了历史最差,眼看就要倒闭清算,却突然,公司老板人品急转直上,尽管资金短缺、员工流失、市场前景黯淡,却猛地一搏,搞出了当月本地的销售奇迹。再往后,各路豪杰都是屈尊来拜见那人的。这年轻人实在太厉害了,不靠外力就让人佩服。从那时起,范增大概才真正把项羽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个有潜力的年轻人。接着,范增应该给项羽提了很多建议。比如用武力攻破函谷关,然后逼近咸阳,这很可能就是范增出的主意。不过项羽通过观察范增过去的行为,发现这个人不够坚定,只是看重个人的名誉和利益,并不是真心效忠于项家。尽管如此,项羽还是为了拉拢范增,尊称他为“亚父”。口惠而实不至,这不是项羽的一贯作风嘛。
巨鹿一役,项羽令范增对鸿门宴另有考量,项羽宗室与范增彼此倾轧,鸿门宴上,范增力主项羽除掉刘邦,然其言辞未获采纳,沛公昔日居齐地,贪图钱财,贪恋美色,如今入关之中,不取财物,不近女色,可见其志向远大,范增派人观测沛公上空的云彩,皆见龙虎之状,色彩斑斓,实乃天子气象立刻行动,切莫错失良机。刘邦不贪图钱财,不沉溺美色,这些仅是个人习惯。此人心思极为复杂,实在难以揣度,如何能断定他真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再说观测天象,这终究是些玄虚之谈。既然如此精通,为何不替项羽算命看相提供建议呢?因此那些劝说之言,不过是主观猜测,缺乏确凿依据。感觉仿佛在戏弄稚童:那个家伙十分骇人,样貌犹如怪物,若不提防,恐怕会被他抓住呢。面对影响命运的抉择,范增竟给出如此轻率的意见。项羽只好加以提防。他同族人于鸿门宴上屡次与范增为难。主要存在两个顾虑,其一,项羽揣摩范增或许仍心怀楚怀王,意图挑起他与刘邦的争斗,等待双方两败俱伤之际,楚怀王便可坐收渔利,其二,范增逐渐显露专权迹象,对项羽的教诲如同训斥孩童般直接,已严重损害项羽的威信,项羽及其族人无法忍受这种不明不白的操控,开始正面抵制范增的谋划,项伯随即寻访张良。他的借口十分堂皇,声称张良不愿随刘邦一同赴死,这种做法令人费解,两军马上就要交战,你项伯却去见朋友,把核心情报泄露了出去,这显然是通敌的表现,更令人惊讶的是,项伯回到楚军后,把与刘邦会面时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项羽,项羽不但没有责罚他泄露机密的行为,反而同意与刘邦和好如初这表明项羽完全不接受范增的建议。他们彼此之间已经积累了不少猜忌。所以出现了彼此为难的情况:鸿门宴期间,范增多次向项羽暗示,反复举起玉玦来提醒他。但项羽毫无反应。随后,范增利用自己的资历,让项羽的堂弟项庄去表演剑舞,意图趁机除掉刘邦。这时,项伯立刻介入,与项庄一同舞剑,用身体保护住了刘邦。刘邦寻机脱身于项军营寨之中,范增厉声斥责项羽:唉!此子不堪共图宏业。将夺项王帝业者,必是沛公,我等终将被其擒获。——项羽默然不语,全然置若罔闻。项羽的立场颇为耐人寻味。他仍倚重范增的智谋,不愿与其决裂。然而却对其冷遇有加:你心中所想,我已洞悉七八,只需一个眼神,你便了然于心。鸿门宴期间,项羽的宗亲们偷偷破坏了范增的计策,楚汉两军各自让步,没有爆发激战,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鸿门宴上,权臣之梦难以实现,陈平的反间计虽不精妙,却精准拿捏了项羽与范增间的根本分歧。范增究竟想扮演何种角色?他渴望成为手握重权的权臣。项羽称他为亚父,这便是他的尊号。范增对自己的期许极高,立志要成为管仲、吕不韦那样的人物。他希望项羽能像齐桓公、少年嬴政那样,对他范增的所有提议都全盘采纳、绝对信任。因此,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依照他的建议除掉刘邦后,他斥责项羽是“竖子”。这小子啊,怎么这么不领情,我真是恨铁不成钢。然而项羽显然不是个温顺的学生。他生来就是个傲慢的“霸王”,怎会任人摆布?这就是他们两人形象上的差异。而且范增过去还与楚怀王私下勾结,带着许多个人目的。项羽对他难以完全放心,伴随项羽势力的增长,双方间的分歧会持续扩大,终将发展成无法解决的局面,嬴政执掌政权后,迅速排挤了吕不韦,并且“赏赐”他一杯毒酒,范增的权力心太重,又缺乏自知之明,最后的下场肯定不会太理想,公元前204年春天,楚军多次切断汉军的补给线,刘邦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陷入困境,于是向项羽请求停战项羽正考虑答应休战,范增又出面阻拦,他强调现在轻易能打败汉军,要是放他们走再去攻打,将来必定会懊悔不已过去,刘强东兴致勃勃表示京东将大额资金用于构建物流配送系统,一位高管立刻起身,逐条阐述诸多有力论据,反对这一计划,他的看法赢得了众多高层赞同,部分人甚至认为刘强东此举是冒险,行为愚蠢。会场气氛因此变得紧张,刘强东却沉稳回应,京东自行建立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他个人的选择。我今日告知各位,并非征询意见,只需遵照执行即可。接着,刘强东望向那位高管说道:邀请您到场,并非意在论证我的决定有误;邀请您,旨在确保我的决定能够圆满实施、彻底完成!倘若遇到阻碍,您必须设法克服。上级所看重的,是下属的贯彻能力,而非处处与他意见相左。每项决策都遭遇质疑,是更换掌舵人还是调整质疑者?项羽派使者到汉军大本营,刘邦让人备好酒菜,捧着即将呈上,仔细观察来人,假装十分意外地表示:“原以为派来的是亚父的随从,不曾想竟是项王派来的。”随即撤下精致菜肴,换上简单食物招待项羽的使者。使者返程后告知项羽,项羽便开始怀疑范增和汉军存在勾结,逐步削弱他的权力。项羽对范增早已心怀不满,一直想寻机除掉他。如今猜疑产生,陈平的离间计正好给了他一个借口。范增自知难以为继,最终选择自行引退,这或许是当前最恰当的处置方式。
范增最终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