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Y问世以来,一直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包括早期的宝马iX3,以及后续加入的小鹏G6、G7,乐道L60,智己LS6和极氪7X等车型,现在又新增了小米YU7和小鹏G7,未来还可能迎来智界R7和理想i6、i8等新车,那么特斯拉Model Y在今年1月完成更新后,整体表现如何?与上述车型相比,它的长处和不足分别是什么?咱们今天对这个车做一个非常客观且真实的体验分享。
特斯拉的外观设计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也找不出明显缺点,新款车尾的尾灯采用漫射技术,效果挺不错,车身长度达到4.8米,轴距为2890毫米,这个尺寸我认为很适合家庭用车,在大城市驾驶不方便,而太小的话,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和后备箱储物空间就会受影响,所以我觉得中型SUV的尺寸最为实用,小鹏G6和G7的轴距与此完全相同,小米YU7的尺寸则稍大一些,关于所谓的“心有灵犀”设计理念,我个人还是觉得原创风格更吸引人,也更能得到认可,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车辆内部配置虽然较早期版本有所改进,变成了基础装修,但同对比众多国产新兴品牌,整体布置依然较为朴素,不过材料品质还算可以,郑州地区夏季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坐进车内也没有明显气味,座椅的舒适感也还可以,在此特别向一些盲目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提个意见,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积极进行革新的公司,方向盘仍然保持纯圆形,玻璃控制按键的设计也类似传统汽车制造商,而部分企业将方向盘做得过于花哨,已经对驾驶操作造成干扰,玻璃控制系统的设计也千奇百怪,有的向竖直前方推动以降下玻璃,有的向前推动以升起玻璃,这些设计方面不如保持一些稳重,与普通汽车制造商的设计保持一致,难道不好吗?
特斯拉曾将转向灯设置在方向盘上,不过现在又换回了传统的转向拨杆,这种设计值得称赞,我觉得更加实用,但转向拨杆的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比如缺乏轻拨和重拨的区分,无法实现一拨三闪或一拨五闪的功能,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变道时,需要手动将拨杆转回原位,另外,当拨下转向灯拨杆后,若再次同向拨动,转向灯会自动熄灭,这种操作可能存在不便,例如在转弯前提前拨动转向灯,有时在转弯过程中还会再次确认,若是这样,转向灯就被关闭了,可能会对后面的车辆造成困扰,大家觉得如何?对于这个换挡方式来说,怀挡确实更为便捷,不过一旦习惯了屏幕换挡,也就逐渐习惯了,这个问题还算可以接受。
特斯拉的车载系统我认为很多新能源车可能还比不上它的顺畅性,系统芯片采用的是AWD锐龙,系统运行起来非常顺畅,可以说体验类似苹果手机,里面大部分功能都能用,不过有些应用感觉还是不太给力
例如自带地图较先前有所改进,增添了信号灯计时功能,不过立体视图无法进行缩放操作,平面视图又不能精确定位车道线,面对不熟悉的路口必须持续留意地面状况,有时甚至无法判断是否处于高架或桥下,更令人困扰的是无法切换至高德地图,因此这个功能存在明显不足。
还有一点是当前Model Y去掉了超声波探测器和毫米波探测设备,仅配备了八个高清影像装置,因此倒车时获取的周边数据很不精确,有时明明距离尚远它却发出停止信号,这对驾驶经验不足者和老司机都造成不便,不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确实令人惊叹,仅靠八个镜头和一块AI 4的驾驶辅助处理器,就实现了众多汽车厂商难以企及的顺畅行驶,这着实让其他车企感到压力。
现在咱们来谈谈这辆车,在我看来,特斯拉Model Y行驶时颇具动感,很适合追求刺激的驾驶者,底盘表现确实令人满意,每次驾驶都感觉十分扎实,过弯时稳定性极佳,变道时车身反应灵敏,没有丝毫迟滞,然而对于注重家用或舒适性的用户而言,这台车的底盘调校略显生硬,行驶中路面微小颠簸依然清晰可感,制动系统在初始阶段感觉有些生涩,此外左侧的踏板位置设计稍显欠妥,因为驾驶时刹车与油门需要频繁切换,正常状态下双脚会自然外撇,但这个左侧踏板却容易导致脚部内扣,总体来说,这款车在驾驶体验上可以说超越了市面上大多数电动车。
特别在电量持久性上,62.5度电能够支持593公里的CLTC续航表现,78.4度电的长续航全轮驱动车型,仅需调整电池成分就能将续航里程从719公里提升至750公里,相比之下小米YU7 Pro的96.3度电仅能实现770公里的续航,可以对比一下同级别部分80度电池单电机车型,它们多数无法达到700公里以上的续航,这表明特斯拉的三电系统依然十分出色,LG的电池技术同样非常强大,在充电体验方面我多次前往V3超充站测试,前段充电速度很快,后段则明显放缓,从20%电量充至满电大约需要近一个小时,个人认为电动车在家中使用充电桩会更加便捷。
总结一下,我对中国新能源行业很有好感,并且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在支持国产品牌,不过对于20到30万元的电动车,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标或者个人偏好,可以安心挑选自己喜欢的车型,例如乐道L60,或者极氪7X,亦或是智己LS6,还有小米YU7,以及小鹏G6和小鹏G7,但假如你拿不定主意,特斯拉Model Y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所谓参照哪个品牌就购买哪个,这个原则依然适用,假设预算是20到30万元,你会选择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