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晚上,小米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访问量激增,场面十分火爆,再一次成为焦点。
YU7产品推广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小米汽车官方软件准时开启预约通道,大量意向客户立刻提交申请:
仅十秒钟,一周到五周内可售的YU7“现货”库存就能售罄;三分钟内大定数量超过二十万台,一个小时后超过二十八万九千台,发售十八小时后预订量超过二十四万台。
雷军掩饰不住内心的澎湃,表示:“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非凡成就。”
图源:网络
微博中王腾发出感叹,称销量超越手机,王化则急忙否认,称所谓五分钟售出35万台的消息是假的。
小米这次行动,让业界对电动车预购时效有了全新认识,就在那个被称为“狂四”的夜晚,公司不仅推出了新座驾,更以此向特斯拉Model Y以及所有纯电SUV领域发起挑战。
YU7叫板Model Y的底气
不止是价格低
在公开活动中雷军反复提及了Model Y,共计达十次之多,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小米YU7的意图就是向Model Y这座高峰发起挑战。
YU7系列总共包含三款机型,其售价公布后,整个行业都感到十分震惊:基础款售价为25.35万元,专业版价格为27.99万元,顶级版则达到了32.99万元。
在价格对比上,小米YU7赢在了起跑线:
YU7标准版的市场价格比Model Y的后轮驱动版本低一万元,Pro版和Max版同Model Y的更长里程版本相比,价格差异更是超过三万元。
在比Model Y便宜的同时,配置方面更是直接拉满。
整个系列均配备800V碳化硅高压架构,搭载了激光探测设备,配备了V6s Plus高性能驱动装置,采用了英伟达Thor处理器,配备了小米天际显示屏,支持双80W无线充电功能,还拥有自动消除眩光的技术,等等。
图源:小米汽车
雷军反复强调的配置要求,就是YU7的规格,这已经实现了,跟其他品牌的顶级型号比,差距不大。
而性能参数方面,YU7也不落下风。
最高配百公里冲刺仅需3分23秒,峰值时速可达253公里每小时,性能已堪比顶级跑车。普通版本同样表现出色,百公里加速时间也只需5分88秒。
图源:小米汽车
在持续行驶能力上,依据CLTC标准测试,该车型能够达到835公里,这一续航表现几乎已是市场上同等价位纯电动SUV所能提供的最远距离。
与此同时,YU7不只是讲性能,它也开始讲生活了。
可调节悬挂系统、零重力体验座椅、儿童友好型内部装饰、1970升海量储物区域,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减少晕车”设计的智能操作系统,整个驾驶舱朝着家庭使用便利性快速前进。而且,车辆随附安全破窗工具,外部可加装便携式帐篷支架,诸多细节之中,充分展现品牌特色。
图源:微博@雷军
换言之,YU7不仅针对特斯拉Model Y发起竞争,同时也在向理想、小鹏、蔚来这些主打家庭市场的品牌发起挑战。
小米将“手机理念”深度融入汽车领域,HyperVision天际屏支持多屏协同工作,允许语音在不同屏幕间切换,还能展示增强现实内容,各种磁吸式扩展配件和车内可定制模块,增加了多样的个性化选择,搭载骁龙8 Gen3芯片后,实现了软硬件高度整合,并与整体生态系统紧密关联。
小米YU7让“人车家”的生态感受得以提前实现,对于智能驾驶领域的用户而言,这辆车或许是目前最为契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订单爆了,问题也来了
近二十九万张比亚迪汉,折合特斯拉Model Y二零二四年度在中国大陆的销量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比亚迪宋PLUS DM-i的迅速走红,还伴随着产能极度紧张的生产瓶颈。
回想SU7刚发售的时候,预购客户需要等上好几个月,最长的要等八个月。虽然现在等的时间减到了两个月,但还是有车辆供不应求的情况。
如今YU7的销量远超SU7刚开始时的水平,小米的生产能力困境或将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雷军在接受访问时态度十分坦率,明确表示将竭尽全力增加产量,不过当前状况并不乐观。
小米汽车的首个生产基地每年能生产大约十五万辆汽车,现在已经完全依靠两班倒来维持运转。
图源:微博@雷军
尽管第二期制造基地在六月二十五日正式开始运作,其全部年产量能够增长到三十万台,不过生产负荷的逐步提升仍需耗费不少时间。
要完成年交付三十五万辆的任务,很可能仍然存在交付不足的情况,要让YU7替代SU7,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
汽车制造商遭遇生产瓶颈的情况并非首例,特斯拉、理想、小鹏等公司都曾因此失去部分客户。雷军显然希望避免类似的困境再次发生。
接下来我们了解到小米设立了一种“过户安排”:若SU7尚未交付给客户,便有机会转为YU7,这实际上起到了“吸引顾客+释放产能”的作用。
图源:小米汽车
雷军也郑重承诺要尽快把产品交到大家手里,不辜负信任。
可这场产能压力战,小米注定不会太轻松。
SU7用户群体里,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他们对于自己排队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可能会被YU7优先处理的情况感到担忧。
这对品牌信任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有消息称,小米公司出资6.35亿元购置了约5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外界推测这块地或许会用于将来三期工厂的建设,假如这个推测成立,那么从2026年起,其年产量或许能够超过60万辆。
这些暂且不论,眼下的难题在于,即便有订单,即便有生产能力,能否真的完成交货,这个疑问依然存在。
“晚下单一分钟,就要晚提车一个月。”这不是段子,而是现实。
YU7除了两款热销机型“双重抽水”外,还要应对同期众多新车型,包括小鹏G7、乐道L60等同类产品,它的“早期领先”地位,可能因为交付进度滞后而进一步减弱。
新能源行业里,从火爆到销售,最关键的阻碍始终是生产能力,YU7未来的出货状况,需要密切注视。
超越Model Y
得先守住安全这道坎
智能电动车,不仅是性能之争,更是安全之战。
今年小米汽车经历了多重风波,负面舆论几乎将其拖入信任塌方。
雷军已经意识到,在“出奇”之前,必须先“守正”。
友商说安全是豪华,小米则认为安全是前提。
此次发布活动特别强调保障功能,YU7的防护措施极为周全。
小米YU7在被动安全方面,车身完全使用2200MPa级别的高强度钢材打造,这一指标明显高于特斯拉马氏体钢的1700MPa,也远高于沃尔沃硼钢的1600MPa水平。其车身构造融合了多种技术,形成了坚固的防护体系,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这种设计显著增强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图源:小米汽车
另外还专门为女性乘客实施了全部座位安全检测,完全实现了全方位状态下的安全防护。
小米HAD智驾系统在主动安全方面实现了整体更新,其训练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000万条记录。这个数据量达到了马斯克所提出的“自动驾驶智能出现飞跃的标志”的那个数值。
YU7配备了激光探测设备、四维毫米波探测设备以及Thor处理器,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驾驶辅助功能,力求在复杂环境中迅速理解驾驶者的操作意图,同时保证后续可以通过远程升级不断优化性能。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正式推出之前,YU7承受了严苛的24小时持久性检验,以21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不停行驶,完成了30次充电,累计行驶了3944公里,它的功能展现十分出色。
对于使用者来说,这并非花招,而是确实的诚意体现。SU7的实践让YU7获得了启示,随后将其变为了商品的改进措施。
雷军着重指出,必须积极响应倡导,抵制恶性竞争,要追求技术革新,注重产品安全,提升质量水平,增强持久性能。
这并非空洞的口号,当车辆价格超过二十五万元大关,人们对安全的容忍度几乎降至最低点,消费者购买的不单是数值化的设备,更是一份值得托付的旅程保障。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现阶段小米在自动驾驶功能的应用上,明显滞后于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和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虽然数据规模已经跨过了初始阶段的标准,但在具体应用部署、技术迭代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这也意味着,小米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雷军向媒体表达观点时,提及一句话,引人深思,内容是:我们不能再自诩为初出茅庐者,市场已经视我们为关键汽车制造商。
这一表述之下,实质上是心理层面的更迭:从SU7初步涉足到YU7正面交锋,小米汽车已经正式进入关键领域。
战争才刚刚开始
小米YU7的热销,毫无疑问堪称商业领域的非凡成就,但与其说它精准契合了消费者的实际考量,不如说它点燃了大众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潜能的憧憬。
这28.9万的订单中,虽然存在SU7未交付产品的调整配置,但并未降低市场的期待值,小米美股ADR在订单公布后大幅上涨了10%,这表明资本市场用实际资金表达了认可。
但是,雷军比谁都清楚这份热情有多脆弱。
当流量褪去,市场最终会逼问两个问题——
你靠的真的是产品力吗?
你有没有做好一个车企真正的基本功?
SU7凭借热销机型崭露头角,YU7则寄望于优质产品力扎根市场,小米因此将迎来严峻挑战,包括长期品牌建设、持续产品品质维护,还要正面应对特斯拉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