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里,一场关于“宠物奢侈化”的争辩日渐升温。有人展示每月高达三万的宠物花费清单:购买外国品牌的狗粮、配备高档的项圈、参加价值万元的驯服训练,甚至为狗狗设立信托基金……这些年轻人表示:“收入‘哗哗’流入宠物身上,但每一笔开销都物有所值。”这到底是“爱却常感匮乏”的真情流露,还是受商业影响制造的“虚荣行为”?
显而易见,如今年轻群体对宠物的情感投入,已非单纯将其当作看家护院的工具。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生育率下降以及老年人口增多,宠物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许多人精神上的依靠和情感上的寄托。《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表明,80后和90后是养宠的主力人群,宠物主人愿意为科学喂养方案、健康监测服务、专业美容护理等高水准服务支付费用。从用生鲜食材饲养到采用自动化喂食装置,从拍摄宠物肖像到设立宠物产后照护机构,动物的生活被彻底赋予人类化色彩。这种以养育子女方式对待宠物的现象,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因孤独而产生的情感寄托需求。
但是,这个阶段的所有开销都合理吗?当“关爱”变成金钱数字,当“照料”变成昂贵物品的堆放,我们必须要小心可能出现的扭曲现象。某些销售商专门利用养宠者的自责情绪和交往压力,不停创造虚假的需求,把情感束缚变成购买欲望。宠物拍照费用通常高达数千元,宠物产后照护中心每日开销超过一千元,虽然这些服务具备一定合理性,但它们的经济效益确实值得探讨。
更值得注意的是,“富养”正在演变成一种特殊的社交工具。在“宠物聚会”“通过宠物交友”的群体里,宠物的用品、伙食、照料水平,都暗暗代表主人的地位与格调。担心没有头衔会受歧视,害怕无法共鸣而被排斥。
养宠物讲究科学喂养,注重及时治疗,营造安全空间,还是只注重外在排场,把它当作炫耀的物件?这种以虚荣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早已背离了养宠物的初衷。一旦宠物变成比拼的筹码,其中蕴含的爱意就会被曲解。
巨大的宠物产业背后,体现了情感需求的增长,也反映了情绪寄托的热潮。我们提倡尊重生命,关爱动物,但抵制资本驱动的非理性购买。宠物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情感关系的构建。建议大家明智选择,不要浪费资源。也许,宠物真正需要的并非高档物品,而是渴望成为能够与你建立情感联系的家人。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谢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