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词儿自从出现,很快就在年轻人当中传开了。手机上经常能发现各种关于它的说法、搞笑图片和表情,也有人借着这个机会,推出了像“放松”咖啡、“悠闲”软件之类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受一部分年轻人欢迎。
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躺平”现象的探讨持续不断,部分人认为当今的年轻人就是“躺平”的群体,似乎已经不再追求进步了。那么,那些口头宣称要“躺平”的人,是否真的选择了安于现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年轻人所提及的“躺平”?
图源:视觉中国
《咬文嚼字》里,“躺平”一词最初表示身体平躺,就是“躺下身子靠在床面或地面”,后来扩展为休息的意思。在网络环境中,“躺平”又能够表示“不论对方怎样回应,内心都毫无波动,既不会有任何回应也不会反抗”。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日本的“蛰居族”、韩国的“N抛族”、英国的“尼特族”等,都与此类似,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网络中还存在一种名为“躺平学”的说法。这种说法源自数年前开始流行的消沉文化和淡然态度,后来又出现了“无能为力者”“随波逐流者”等类似说法。随着这种“躺平”态度的传播,人们消费行为变得保守,社交活动也减少了。还有人专门为“躺平”的第一条原则设计了一个计算方法:人生成就指数等于个人付出减去体制内竞争激烈程度乘以消极情绪。
依据部分网络资料,笔者归纳了“躺平”的两种主要表现。
缺乏驱动力。没有明确的前进指引,也缺少值得倾注心血的事业。“得过且过”,只沉浸于眼前,不去展望明天,未曾想过自我增值和前途规划,欠缺周全的蓝图;在职业上,不再视其为实现自我意义的过程,上班拖到最后一刻,每日例行公事般签到,完成分内之事即可,“负担轻、事务少、能维持生计”的职位是最理想的。
追求不多。首先,对物质没有强烈需求,对钱财没有贪念,对购物没有热情,只求维持最低生活水准。不渴望恋爱和婚姻,也无需承担车贷或房贷,收入多少就消费多少。其次,与人交往的意愿也在减弱,常待在家中,不结交新朋友,尽量减少对外界的参与,在熟悉的环境里也能感到满足。
图源:视觉中国
二零二三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导的《中国青年发展调查》表明,青年群体里甘于现状或渴望这样生活的比例仅达百分之十二点八,五十八点七的人却正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拼搏。这种现象,似乎同当下热议的“躺平”思潮存在出入。这就让人思索,这种出入的缘由究竟是什么?事实上,部分年轻人提及的“躺平”,并非指真正的放弃。
表面上,一些网络用户表现得相当消沉,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努力。由于新式媒体为许多普通人提供了更多在网络空间展现自我的途径,年轻网民借助风趣调侃的言辞,达成了亚文化风潮的狂热庆祝和群体间的自我解嘲。然而,与虚拟空间里的“安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年轻人在现实层面往往展现出“拼搏为先”的姿态,他们或参与解题竞赛,或投身公职考试与学业深造,抑或同时兼顾在线课程与夜间学习,孜孜不倦始终是这一代人的鲜明特质。许多人不仅在跑步机前挥洒汗水,也在书斋之中潜心钻研,让身心始终处于前进的状态。
表面上看似是放弃自我的“躺平”,实际上有很多是为了更佳地重新开始。一些年轻人在人生某些时期,会减缓原本紧凑的生活步调,暂时放下工作、学习或其他责任,以便得到休息、放松和调整。他们利用这段空闲,或者调整身心状态,或者享受生活乐趣,或者进行自我完善,在“每个时期都有相应任务”的常规中,主动掌控自己的“生命节拍”。例如现在越来越多人会考虑“间隔年”,不少年轻人在完成学业或者离开校园、找到工作之前,会决定暂时停下脚步,去尝试不同的人生经历,以此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新身份。
这些人表面上像是守旧观念里的“另类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被规矩限制。某些年轻人决定不再为世俗标准的成功和身份地位而忙碌,不乐意整天应付社交场合,不热衷于跟风追求奢侈生活,在别人设定的竞争路上甘愿“佛系”,但在自己认定的另类价值标准里却非常投入。这不是认输放弃,只是去用另一种体系来评估生活、接纳自己。
所以,有时候,年轻人标榜的“躺平”并非就是“摆烂”,更不代表他们放弃努力、不顾后果。“口头上喊‘躺平’,行为却很认真”。他们常常宣扬“躺平”理念,其实只是用来自我安慰和调整心态,是一种缓解生活重压的方法。
浙江省立图书馆之中,众多青年学子正专注地利用空间学习,相关照片出自“浙江图书馆”官方信息平台发布的内容
某些人声称,“躺平”是懦夫的消极反应,是窘迫境况下的被动决定;另一些人指出,“躺平”思想恰恰是在物质丰裕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在优渥闲适的条件下蔓延。在我看来,任何轻易的定性做法都欠妥当,这种做法既不能解开青年人的精神迷茫,也无法促进社会整体的向前发展。
传授具体做法不如探究根本动机。年轻人选择安于现状有其现实背景。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住房、生活成本等多重负担,让许多年轻人被单一化的成功模式所束缚。多思考几个缘由,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才能明白年轻人声称“躺平”时,他们内心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这种做法比单纯命令他们该做什么,更能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赞赏。
年轻人需要被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以及因此产生的困惑感受都是自然现象。面对他们的难题与迷茫,应当给予更多体谅和支持,减少指责和抱怨。近些年,国家推行多项涉及学习、居住、健康等领域的调整,都是察觉到年轻人承受的压力与不安,并且正从基础层面着手处理这些挑战。
人生并非仅有放任自流或奋力拼搏这两种路径,在这两种走向极端、被简单化归纳的生存方式之外,存在着诸多值得发掘的多元路径。尤其是当前社会暴露出职场精神控制、超长工时等不公现象时,年轻人所说的放任自流,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消解压力与不满的途径,甚至仅仅是一种排解内心情绪的出口。当今社会,其形态已远比往昔更为丰富多样,能够容纳形形色色的生存模式,亦具备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用以矫正那些妨碍发展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各界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理想不尽相同,更应珍视个体间的不同以及寻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并支持人们探索更多样化的生存途径。
身为青年群体的一份子,我也有许多心里话愿意和同龄人交流、互相鼓励。选择是舒展身心还是保持沉寂,终究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意愿。然而,也许那种彻底放松的生活方式能带来短暂的欢愉,却极有可能造成日后的悔恨。
我国不存在所谓的“躺平”传统观念。无论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程,还是改革初期创业者们白手起家的艰辛,抑或是新时代致力于消除贫困的伟大行动、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所有成就都源于不懈的拼搏。“躺平”无法通往安逸的生活,它既不是省力的方法,也不是通往成功的平坦道路,更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已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前还有很多挑战有待克服。宏伟的发展规划得以实现,需要依靠所有社会成员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人生并非坦途,更像无垠的原野。我们鼓励丰富多元的人生路径,只要勇于实践,就算竞争失利,依然能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致,把握广阔无边的机遇。
编辑 | 朱 文
校对 | 朱 文 校审 | 殷秋艳 终审 | 高 洁 来源 | 浙江宣传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