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长跑”,“躺平”只是暂时的休息。
当下,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交流中频繁使用“躺平”一词。这种说法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状态,即无论他人如何行为,个人内心都保持平静,不会产生任何情绪波动或对抗行为。由于“躺平”这一网络用语逐渐普及,很多人将它与过去盛行的“低欲望”思潮相提并论。这种现象促使少数人将“躺平”当作自己的生存方式,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一种人生信条。
年轻人坦言承受现实重压已选择“躺平”,甚至自喻为“咸鱼”,令人忧虑:这是否代表他们丧失了拼搏意志?若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躺平”,社会进步必将受阻,且与倡导奋斗的普遍认知相悖。
这种顾虑确实有一定根据,不过大家不必因此对“躺平梗”过于敏感。需要了解,部分年轻人所说的“躺平”,其实仅是一种自我调侃。生活负担沉重,很多90后、00后确实更愿意拿自己开涮。接受现实的困境,正视生活的重压,再通过自嘲发出笑声,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应对生活、从容面对困境的心态。所以,对于那些借助“躺平”说法进行自我调侃的年轻人,社会舆论方面应该采用同样的表达方式进行互动,体察他们的实际想法,支持他们更加努力,没有必要一上来就用指责的态度。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确实存在一些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躺平”,这反映了他们面对现实时的无力感。那些在外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承受购房、求职等多重现实压力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理想的社会氛围,应该对努力奋斗的人给予足够的支持,不能让年轻人付出一番努力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仿佛原地打转。
对于这种状况,单纯批评年轻群体选择消极避世,坦白说显得不够体谅。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面临的实际困境,外界才能更透彻地明白这种现象中蕴含的年轻人想法,进而找到解决之道。
实际上,“躺平”并非等同于停止努力,或许只是暂时调整状态。人生如同持久竞赛,短期内若难以突破困境,为何不暂时停歇呢?从这个角度出发,“躺平”并非年轻人缺乏进取心,更不是消极颓废,而是一种暂时的调整方式,在特定阶段,适度放松也是合理的。
当前,我们绝不能因为选择安逸的人不断增多,就丧失对拼搏者的敬重和扶持。每个时期的青年,依靠自身努力扭转处境,既是艰巨的,又极富价值,不同时期的人遭遇的困境各异,当代年轻人完全无需过分担忧。
采取安于现状的态度,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缓冲作用,然而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向前行就会向后退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不付出努力就能取得成就,即便自己拼搏一番之后依然没能得到理想中的收获,只要曾经尽力过,也就不会感到后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倘若总是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之中,成功绝对不会主动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