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们而言,暑假不只是休息的时段,更应是成长的新起点。校园学习相对固化,与之不同,提供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场景是成长的前提,如此才可能与校园学习相互促进。比如去城市展馆参观,比如体验乡村生活,比如领略自然环境的美,比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暑假究竟该怎么度过呢?又该如何给青少年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记者们对一些博物馆、研学基地展开调研,采访了家长及青少年,想知道孩子们暑期去了哪里,试图从中找寻令人信服的答案。
——————————
昆虫博物馆里过暑假:自然与科学奇妙邂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八月北京暑气正盛,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门前热闹非凡。一面爬满“昆虫居民”的巨大展示墙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五年级的张家豪踮着脚尖,手指在墙上飞快滑动,向身边父母介绍每只昆虫的习性。这个暑假他专程从山东赶来北京,是个“昆虫迷”,终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昆虫博物馆。
今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首次采用暑期开放的方式,这使得此地成为孩子们在假期探索自然奥秘的“第二课堂”。
千里追“虫”: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然探秘
张家豪在博物馆标本墙前停留了很长时间,他反复观察着展柜里的昆虫标本。这个男孩来自山东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他是个非常热爱昆虫的人。
张家豪的妈妈笑着说,山东相关资源不多,只要听闻全国各地哪儿有昆虫活动,就会带他去了解学习。这个暑假专门带孩子来北京,是因为他一直向往中国农业大学的这所昆虫博物馆,孩子还说以后想报考这里昆虫相关专业 。
在博物馆的翻动展示栏前,张家豪认真查看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他还仔细查看各种昆虫的分布区域。整个上午,他的脚步几乎都没有停下 。
张家豪觉得,假期里,他会去各地的自然博物馆,还会报名参加自然科考的夏令营活动,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野外观察,都是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
小小讲解员:在分享中成长的科学之旅
暑假的时候,有一群“小孩哥”“小孩姐”,他们穿着绿色马甲,自信又大方,在博物馆里讲解各类昆虫知识,十分活跃 。
八月第一个周末,来自北京市实验二小广外分校的小小讲解员孙溥,带着一群游客在博物馆参观,他声音洪亮,讲解流畅,难以想象这个三年级小学生成为小小讲解员仅短短3个月。
孙溥说,大约一年前他就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了,上岗前还进行了系统培训。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有115名像孙溥这样的青少年讲解员,他们来自北京市100余所中小学。暑假期间,在每个场馆开放日,都会有4到5名小讲解员自主报名上岗,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助理、志愿服务团指导老师杨皓然介绍,青少年可报名志愿活动,对自己擅长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解,一年后,在大学生讲解员陪同下于馆内考核,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志愿者,进而进行全场讲解。
博物馆里的“第二课堂”:科普教育的新生态
暑假是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以及家庭出游的高峰期,我们首次在暑期开放昆虫博物馆,目的是满足青少年探索知识、开阔视野的需求,进而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 杨皓然介绍说,今年暑期博物馆在预约系统中每日设置1000个名额,从这几周的开放情况来看,每个开放日都是满额 。日均游客量约为2000人,这其中包括无需预约的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还包括无需预约的60周岁以上老人。”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使展览呈现出生动形象的效果,全息影像、可操作的感应屏幕等装置,帮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昆虫的日常行为,标本制作、虫珀类古物仿制等实践区域,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领会到科学的价值。
我们大量运用新技术,设计沉浸式场景,设置丰富的动手体验区,举办各类昆虫科普体验活动,努力增强展览的可参与性,吸引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前往博物馆参观 。杨皓然说
博物馆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展示着尖端科研成果和珍贵收藏,把实验室的最新发现转化为科普内容。杨皓然介绍,他们还会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在昆虫博物馆召开讲座,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交流。
从博物馆到校园:科普教育的延伸与未来
杨皓然介绍说,目前将青少年志愿者、自然美育讲堂、自然美育课堂当作重要抓手,校内校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科普教育形式,自然美育讲堂邀请自然科学领域学者到学院开展讲座,自然美育课堂是学院师生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把科普教育延伸到校园 。
杨皓然介绍,我们有一个计划,要吸纳更多青少年加入志愿科普队伍,未来还会推动“馆校合作”模式,与中小学共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设计系列课程,课程主题包括昆虫知识学习、标本制作、自然观察 。
对于来自京外的孩子比如张家豪,博物馆也在思索怎样去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范围。杨皓然讲,“我们打算借助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持续性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未来或许会开设更多科普课程,能让更多无法亲自到博物馆的孩子学习昆虫知识,参与进科普活动里。
——————————
乡村体验“野”之“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在浙江省安吉县龙王村 ,有一组孩子认真学习砍竹 ,接着学习锯筒 ,精心为制作竹筒饭准备容器 ;另一组孩子推着石磨 ,随着乳白色豆浆缓缓溢出 ,豆香味渐渐弥漫开来 ;还有些孩子挥舞着木槌打糍粑 ,“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接连不断响起 。这里是安吉夏令营中乡村生活体验环节的一处现场 。安吉夏令营的负责人透露,暑假期间,该夏令营成功接待了将近200名孩子,这些孩子参与了此类研学营。
假期里,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了新选择,他们会带着孩子走进乡村,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一种课堂,这种课堂与钢筋水泥城市完全不同,是“自然课堂”。
回归田园:乡村成为暑期新选择
这个暑假,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变成了全国中小学生都抢着去打卡的“农耕迪士尼”。走进村里的水稻博物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正通过沉浸式剧场的形式慢慢讲述。从河姆渡时期的碳化稻谷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农业的航天育种。7000年农耕文明的密码就藏在这小小的空间里。
每天清晨,总会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是“快乐农耕小达人”,走进稻田课堂 。
秧苗要横平竖直,就像写字一样 ,水层要保持在3至5厘米 ,在朝鲜族阿妈妮的示范下 ,来自上海的小学生李鸣一第一次理解了汗滴禾下土 ,他的研学手册上记着密密麻麻的观察笔记 ,其中有6:30露珠会挂在稻叶尖上 ,还有蜻蜓幼虫是水稻的好朋友 。
返乡创业者杨丽娜介绍,光东村是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由教育部颁发,光东村也是国家级农耕文化实践营地,还是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孩子们能收获成长,孩子们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与技能。
在江西安义的一片稻田旁,7岁的优优兴奋地喊道:“妈妈,稻子原来是长在水里的!”她的母亲罗女士表示,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连青菜是怎么长的都不知道,带她来乡村,就是想让她看看真实的大自然。
回归田园生活,亲近乡村自然已成为暑期的新潮流。多家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乡村民宿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亲子家庭的占比接近七成 。
各地乡村依托本地特色推出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以此迎合孩子们暑期新选择。江西婺源的“小小农夫”项目,能让孩子们插秧,能让孩子们捉鱼,能让孩子们晒秋,体验完整的农耕周期。云南普洱开展茶园研学,小朋友背上竹篓采茶,学习制茶工艺。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牧区夏令营,城市孩子住蒙古包,城市孩子挤牛奶,城市孩子骑马射箭,感受草原文化。
自然教育:不只是“玩”,更是“学”
暑假的时候,90 后父亲陈明望特地带着 5 岁的儿子返回老家,期望孩子能够领会他曾经熟知的乡村夏天。
陈明望觉得,农村那种原生态且接地气的生活,能让自己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学”,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也更有效。
在广东深圳,一位父亲看着儿子,儿子在田里满头大汗,脸上却笑容灿烂,这位父亲欣慰地说:“农村的劳动体验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价值,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自然教育不是单纯的游玩,而是把教育融入自然之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觉得,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过量的虚拟生活会对成长造成伤害,需要充足的自然教育来培育孩子们的真实体验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
记者采访了10位家长,大家一致认为农村提供了天然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孩子们能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习生物学、生态学等知识,这种教育意义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北京朝阳区有位李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10岁的儿子参加了贵州的农耕体验,之后不仅学会了种植蔬菜,还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杭州的王先生分享说,女儿现在会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还会给他们科普厨余堆肥的知识,而这些改变都源于她在乡村的亲身经历。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称,她更看重乡村自然体验的深度,而非其形式 ,她表示 ,与其安排满满的“打卡”活动 ,不如让孩子自由探索 ,比如观察一只蚂蚁 ,种下一棵菜 ,这样或许收获更大 。
在家长们眼中,乡村正以最质朴的形式,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
——————————
跟着课本去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在寒冷的秋天里独自站立,湘江水向北流淌,这里是橘子洲头。看众多山峰全都被染红,一层层树林像被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碧绿清澈,许多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地行驶着……
8月4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的毛泽东雕像前,河北省乐亭县第五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许曼迪,和妈妈张雪一起朗诵了这首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 。
张雪特意为许曼迪安排了长沙橘子洲之行,8月2日,许曼迪一家从乐亭出发,一路向南行进,途经长沙时停留了一天,许曼迪的父母专门带着她前往橘子洲,去拜谒毛泽东雕像,感受青年毛泽东心忧天下、怀抱救国理想的伟人风采 。
张雪希望通过这次行程,让孩子接受一次令人难忘的红色教育,在孩子内心刻下橘子洲的样子,等有一天孩子在课堂上学到这首诗词时,能理解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自升入小学起,每年暑假,张雪都会专门设计一条出游路线,她希望女儿能“跟着课本去旅行”,让女儿在路上感受祖国各地多样的风土人情,领略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
这个暑假,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魏淼没有外出游玩,自7月初放假后,每周周五、周六、周日这3天,她都会准时到达李大钊纪念馆,作为“红领巾志愿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李大钊先生的革命人生。
小学二年级时,魏淼报名参加“红领巾志愿讲解员”,从选拔到培训,只用了一个星期,魏淼就背熟了李大钊纪念馆3个展厅、9个专题通篇万余字的讲解稿,然后实地上岗,每次讲解,魏淼都声情并茂、娴熟自然,有时参观者会提出问题,魏淼都会进行介绍和说明。
在李大钊纪念馆第八专题“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地方,有一个绞刑架的仿制品被展示着,此处主要介绍李大钊先生为革命理想英勇献身的事迹 。
面对李大钊顽强不屈的精神,敌人没有办法,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对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秘密执行绞刑,在刑场上,李大钊第一个从容地走向绞刑台……每每讲到这里,魏淼心中都会自然而然地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她说,自己是李大钊爷爷家乡的孩子,会在讲解员岗位上为参观者做好志愿服务,会传承好大钊精神,会宣扬好大钊精神,这是大钊故乡人的使命和责任。
7月11日至21日期间,李明远从上海出发,前往江苏南京、苏州,接着又去到浙江杭州,最后抵达内蒙古包头,在这10天时间里,乐亭县新戴河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李明远开启了一场“特种兵式”旅行。
这是李明远首次前往南方,他对每一站都做了精心安排。第一站选在了上海,目的是参观一场书法展。李明远自8岁起便开始学习书法。上海这场书法展的书法作品创作者是一位年轻书法家刘唐敏,他出生于1999年,是李明远关注且喜欢的书法家之一 。
第二站是南京。在南京市博物馆,李明远看到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日军在南京陷落后所实施的血腥暴行。李明远表示,他之前学过一篇名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课文。课文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至今仍历历在目。在看到照片的那一刻,他对那段伤痛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他深知国耻家恨不能忘 。
他在杭州,专门怀着仰慕之情去了一趟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李明远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围棋,如今已达到业余五段的水平。
最后一站李明远选择了包头,他提前作了特别计划,目的是参观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回顾展。李明远连着两个下午都泡在包头美术馆,他坦言“圆了梦”,因为有些书法作品以前只是在网络上看到过,如今看到了真迹,看不够 。
这次旅行让李明远收获满满,他目睹了各地的风情,还增长了许多见识 ,他说:“这样的假期很充实。”
——————————
在校万卷书 假期万里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暑假期间,北京市八一学校二年级(4)班的饶梓晴和家人一起去新疆旅行,新疆景色壮美,她还想再去,这次旅行让她见识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深入感受了当地的多元文化。
饶梓晴在伊犁州伊宁市喀赞其文化旅游区的石榴花展览馆收获很多,这座场馆将文化展示与文旅融合在一起,借助图文、实物以及数字化手段,把伊犁多民族共居共荣的历史生动展现出来,馆内陈列的各民族服饰和仿真美食让她眼界大开,特别是回族宴席菜“九碗三行子”引发了她的好奇。当晚,全家就去了回族餐厅,去品尝那道特色菜,进而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
此行让饶梓晴重新温习了课本知识,二年级语文课文《葡萄沟》中所描述的葡萄品种、颜色以及葡萄干制作过程,在现实当中生动地展现出来,饶梓晴亲眼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葡萄,品尝了美味的葡萄干后,她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了。
饶梓晴和从事出版工作的母亲都是作家李娟《羊道》系列散文的忠实读者,书中描绘了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令她们向往,原来世界上存在这么多样的生活方式,她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习俗,为此,饶梓晴的父亲安排全家在哈萨克族的毡房住宿一晚,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饶梓晴的妈妈对记者说,在旅行安排方面,她着重于借助细节培育孩子的能力,她还提到“跟老师们读万卷书,随家人们行万里路。”在确定旅游目的地之前先去询问孩子们的想法,这是对他们自主权利的一种认可,带着孩子们一同查看新疆地图,并且制定旅游路线,以此来培养项目管理能力,由于天气方面的原因取消了独库公路的行程,进而引导孩子们学会直面现实、灵活应对,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年级的武文泽在浙江嘉兴的旅程同样充实。
他瞻仰了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了解了革命先驱们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他表示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先队员要认真学习“红船精神”,克服困难,坚定理想 。
西塘古镇有着江南水乡风情,这给武文泽留下了深刻印象,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景致,使得课本中的诗句仿佛跃然眼前,武文泽用相机定格了这些瞬间,他还幻想自己化身国风少年,与伙伴们在河边嬉戏捕鱼。
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避免过度开发,这样地球才能长久为我们提供栖息之所 此行让他再次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AI设计师 开发能修复生态的产品 开发能减少环境破坏的产品 开发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
自然风光能够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审美,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安全便捷的环境,让孩子专注感受自然之美 武文泽的父亲坦言 在挑选暑期目的地时 他尤其注重这两点
——————————
小课堂追到菜场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7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悦邻广场一楼入口处,周子涵和小伙伴们模仿菜场里爸爸妈妈的模样,吆喝着售卖菜品,喊着“卖菜啦,新鲜的蔬菜,上海青只要一块八一斤,不要错过,快来看看咯。”
这个摊位是黄桥悦邻广场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专为青少年开设的“平价摊位”,孩子们能在这里体验“一日小摊主”的岗位实践活动,还能体验“小小当家人”的岗位实践活动。
黄桥菜市场,是相城区黄桥街道老百姓日常采买的重要场所。2024年年初,经多部门共同努力,改造后的黄桥菜市场焕然一新并开始营业,商位数量增加到128个,经营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所以这里吸引了不少外地摊主和商户。每到寒暑假,无人照料的青少年,或是从老家赶来探望父母的“小候鸟”,常常会跟随父母来到市场度过假期。
为解决市场内摊主及商户子女的照看需求,自2024年起,我们于黄桥悦邻广场设立了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为当地孩子们提供暑期好去处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尤洁说道 今年7月7日起 该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如期启动 多名商户子女聚集于此度过一个特殊的暑假
赵奕帆今年11岁,是个在暑期跟着父母“混市场”的孩子,其父母在悦邻广场经营着一家美发店,夫妻俩因生意繁忙,常常无暇照看孩子,暑期开始后,他们就给赵奕帆报名了暑托服务。
为突出黄桥菜市场特色,该点位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把农贸市场里寻常的蔬菜转化为独特的教育元素,设计了新颖的励志标语,这些标语童趣盎然且暗含深意,还能让小朋友们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关心关爱。
黄桥悦邻广场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的暑托班时长总共是20个工作日,在此期间,黄桥街道团工委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教学资源,形成了以“心理教育、社会实践”作为主要核心内容的暑托服务课程。
暑托服务点位开设期间,黄桥街道团工委与中央美术学院(苏州)青少年艺术交流中心合作,设计了“菜场美学”特色课程。专业老师带领孩子们深入摊位,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蔬菜瓜果的纹理,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蔬菜瓜果的结构,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蔬菜瓜果的色彩之美,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审美灵感,实现从“菜篮子”到“画板子”的美学跃迁。
卜凡清居住在黄桥菜市场附近,他最喜欢暑托服务点的植物角。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他学会辨别植物,观察植物长势,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科学课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与辖区内爱心企业飞凡低空公司紧密对接,无人机科普课程“飞入”暑托课堂,孩子们能就近就地学习无人机知识,还能亲手操作体验,在熟悉的市井环境中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与力量。
黄桥菜市场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召集了一群热心的摊主与商户,切实把课堂搬到了最具活力的“烟火一线”。举例来说,市场管理人员提着菜篮子步入课堂,为青少年开设“蔬菜认知小课堂”;糕团店师傅利用闲暇时光,凭借传统糕团制作手艺,给孩子们讲授了一堂“糯叽叽”的苏式美食课。
此外,暑托服务点开展了“公平秤”体验活动,这依托热心人士的加入,活动中孩子们担任小小监督员,他们通过复称交易商品、记录数据,在砝码起落间读懂诚信的分量。
郑亦辰是市场商户子女,他说以前暑假跟爸爸妈妈到市场里,爸爸妈妈忙着照料生意,他自己在一旁写作业,当时人来人往十分喧闹,有时也没法静下心来,今年有了暑托服务,不但有安静惬意的学习环境,老师还会热忱地解答疑惑,并且能学习种菜、做手工,他觉得特别高兴 。
万家邻里黄桥菜市场项目负责人翁健看着热闹非凡的市场说道,之前这里只有问价的声音,现在有“请扫码支付”的童音,还有现场学称重、背算数口诀的声音,孩子们实践的身影,让最具民生温度的力量有了活力。
团相城区委书记黄映霞说,有一个暑托服务点位扎根在农贸市场,它用小小的几平方米摊位,革新了孩子们的生活理念,还缓解了家长暑期看护难的现实痛点,让孩子们能够在有趣的地方学习,快乐地度过一个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