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这款兼具荣耀与是非的新车,甫一问世便刷新了汽车行业首日预售记录,销售成绩斐然。不过作为小米汽车继首款车型后的第二款力作,YU7的综合竞争力尚需时间来验证。
我们一直关注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性能,注意到YU7没有继续使用SU7的工业级骁龙8295,而是改用了民用版的高通骁龙8 Gen3,虽然从处理能力上看,这可能意味着更强的性能,但在稳定性和持久性方面,这并非是长处,那么,这款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怎样呢?
鲁大师实验室挑选了YU7的顶级版本「2025款超长续航高性能四驱Max」来开展测试工作。
它拥有16.1英寸的3K中央显示屏、1.1米环绕式观景屏,还有6.68英寸的后排数字面板,视觉体验极佳;操作系统是小米自主研发的HyperOS,当前运行的软件版本为V1.9.5。
实际测试表明,YU7的驾驶舱运行速度为1562.4毫秒,在40辆车的排名中处于第九位,其表现优于SU7的1727.6毫秒。
01 测试表现
在涉及多屏互动、多指操作、第三方软件载入等频繁操作时,小米YU7的车载系统表现出色,运行流畅稳定。
操控多屏多指滑动仅需 131.67毫秒,在40辆车里排第二位;第三方应用播放音频和播放视频所需时间分别是 259.26毫秒和 561.26毫秒,也进入了前三行列。
这表示在转换显示界面或者使用消遣信息时,YU7均能提供快速且流畅的回应。
在车机设置和本地功能的调用上,YU7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准。
调整显示色调/切换日光夜间模式的耗时为 543.77毫秒(位列第四),设置空调分区同步反馈 120.82毫秒(同样排名第四),本地软件启动广播电台只需 308.75毫秒(排名第五)。
这些成果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基本操作,YU7的回应速度相当迅速,不会让使用者感到焦躁。
在解锁和设备连接等动作上,YU7 表现中规中矩。
解锁界面亮起需要488.33毫秒(位列第八),这个时间不算快,同顶尖水平相比仍有超过200毫秒的差距。蓝牙配对过程要花1973.32毫秒(排第九),将近两秒的延迟会让快速连接的体验显得不够流畅,这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
在部分车控界面调用和UI弹出速度上,YU7的成绩明显落后。
空调设置界面响应耗时为852.52毫秒,位列第36名,完成操作需要770.84毫秒,同样排在第33位,这两个数据都明显落后于最优表现;下拉或滑动快捷控制条的反应时间仅用458.77毫秒,排第29位,而本地应用输入框的弹出时间则达到871.66毫秒,位列第27。
此类在多个界面间进行交互操作以及执行动态影像生成的工作,显然是 YU7 当前必须着重改进的环节。
02 使用体验
在实际使用中,YU7 的车机交互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系统无论在运行中还是静止时,界面都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左右滑动来转换页面非常便捷,而且十分清晰易懂,用户可以随时改变其摆放位置和尺寸。
用力按住主屏幕键,可以打开专门用于修改的界面,在这个界面中,可以重新排列桌面的模块,也能够针对那个非常出名的全屏显示区域进行独特的设定。
该显示系统包含三个 Mini LED 单元,运用全景弧形投射方案,将数据投射至挡风玻璃下方黑色区域,确保观看时不影响视线,同时维持前方视野清晰。它的显示面板宽度为一米一,具备每英寸一千零八点的像素密度,以及一千二百尼特的最高发光强度,配合极深的黑色处理和图像变形修正功能,即便在强光直射或光线倒灌的情况下,车速、路线指引等核心数据依然能够看清楚。
关于要呈现的内容,可以随意搭配调整。表盘样式包含跳动搭配、速率搭配、亮度搭配等多样类型,定制化程度很强。
车辆设置界面使用频繁,设计风格追求简约明了,各类选项划分井然有序,多数常用操作只需简单两步即可完成调整。
应用商店支持直接下载安装,生态覆盖全面。
影音娱乐方面,爱奇艺、优酷、B站等主流平台齐全;
音乐类软件包括QQ音乐、网易云、酷狗这些常用平台,它们全部归入音频分区,这样用户就能轻松转换使用。
生活服务类有美团、潮汐,办公有WPS Office;
儿童教育、游戏娱乐也一应俱全,满足全家使用需求。
小米的移动终端对于苹果系统的使用者同样便利——兼容CarPlay功能,增设Apple Music服务,播放列表能够便捷访问。CarPlay的显示界面可以设置为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尺寸,操作期间不会干扰手机接收微信语音信息,整合感受十分顺畅。
03 结语
借助民用处理器打造汽车并非孤例。特斯拉曾采用英伟达 Tegra 3,比亚迪在宋 PLUS DM-i、汉 EV、腾势 D9 等多款车型上部署了高通骁龙 625、690 等平台。
然而,与车用芯片相比,民用芯片在严寒酷暑、潮湿多雨以及持续摇晃等恶劣条件下,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存在天然不足——这可能导致运行迟缓或系统崩溃,其使用寿命也逊于车用芯片。
YU7 的驾驶舱运行非常顺畅,测试期间完全没有遇到操作延迟或系统崩溃的问题。不过,需要关注的是,网络上有一些使用者已经报告过碰到相似状况。
换言之,它的运行表现十分出色,然而,持续应用中的可靠程度和持久性,必须依靠长时间以及广大使用者的实际反馈才能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