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的销售数据令人瞩目,刷新了行业内的普遍看法,6月26日晚上十点正式发售,仅仅三分钟便售出超过二十万台,一个小时后销量攀升至二十八万九千台,十八个小时内最终锁定销售数量为二十四万台,这一速度打破了全球汽车制造商销售记录。
不过当人们进入小米汽车应用里的预定系统时,立刻感到非常失望:基础款车型的制造周期最短要花53到56个星期,折合大约14个月的时间,专业版车型的生产时间则介于48到51周之间,即便是最高配置的Max版车型,也需要等待33到36周。
北京一位车主十分焦虑,不断用脚跺地,因为他的汽油车指标即将在年底失效,如果购车超时,车牌会被取消,而且来年还需要额外支付将近一万元的购车附加费!
小米YU7的强劲表现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SU7建立的良好声誉持续助力,冬季测试显示其续航能力可达1310公里;配备四驱系统的版本占据了65%的订单,凸显了其出色的性能表现;同时,小米手机用户中有超过40%转化为了该品牌的生态用户。
但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生产极限:北京厂区第一阶段每天两班制每月产量仅可达两万五千至三万辆,但YU7首日接受定单将近三十万台,是当前生产能力的十倍之多。
叠加SU7积压的15万未交付订单,总待产车辆超45万台。
供应链存在瓶颈: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每月仅能提供一万五千组电池单元,若需超额购买,必须额外支付费用。
销售团队已经筋疲力尽。广州一家门店的员工凌晨四点还在处理订单确认事宜:顾客试驾时排队两个小时,一得知提车日期就情绪失控破口大骂,他们只能赠送价值199元的汽车模型来缓和气氛。
漫长的等待促成了灰色产业的产生。二手市场充斥着许多“过户”的帖子:Max款“即卖车”的订单价格高出两万,黄贩以四千从个人手中购置订单,再以一万七转卖出去。
华北地区一家车商的负责人表示,以往购买10辆汽车需要垫付200万元资金,如今只需支付5万元定金,即可确保100台小米车型的供应量。
业内分析认为黄牛和渠道商的订单比例很高,但是确切的数字目前没有官方数据支撑。小米公司迅速发表声明,表示不赞成更改购车者的资料,不过这依然无法阻挡市场的炒作行为。
面对用户退订焦虑,竞争对手火速出招:
极氪方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通知,如果有人想退掉小米的产品,他们承诺会全额退还五千元的定金,并且会详细指导如何完成退单手续。
蔚来做法更为直接,定金可以直接抵扣购车款,销售人员甚至守候在小米车辆交付场所招募员工。
智己LS6同步跟进,销售在评论区刷屏“转单抵扣”。
这种策略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今年四月SU7面市之际,阿维塔的宣传材料中便已显露端倪,明确提及“终止服务的‘米’,有‘TA’作为后备选择”。
特斯拉虽然不花钱做促销,却通过一个无人驾驶Model Y自动运送的视频火遍全网,那种未来感深深吸引了意向消费者。
小米正全力疏通产能瓶颈:
生产加速:北京首期制造基地的装配周期缩短为每辆车76秒,第二期制造基地计划七月动工,整体年产量预计能达到三十万辆。
用户转换:促使尚未购买SU7的客户改购YU7,同时发售SU7顶级版本组合(附加费用达十万元)及纽北特别版(售价八万一千四百九十万),七月开始交货以缓解供应紧张。
但是远方的援助难以解决眼前的困难。武汉的制造基地还没完工,而客户的等待期限还在不断增加——Max型号的出货时间已经从最初的28个星期延长到了36个星期。
小米的运营方式正在改变行业惯例,传统经销商需要准备上百万的流动资金来存储车辆,而小米的经销渠道只需支付五万元定金就能订购一百辆,所有积压风险都转嫁给了制造商。
这种模式引发两极评价:
拥护者认为它有助于打开局面,江苏新能源销售商坦言:以前被制造商强迫积压滞销车型,如今五千元便可参与热销车利润分配
批评者指责“信息泡沫”,二十四万笔交易促使小米在港交所当日升值3.6%,总资产暴涨五百三十二亿港币,不过“可退押金”的交易是否欺骗了投资界?
当前汽车行业的担忧已难以掩饰。东风日产的负责人黄照昆曾提出质疑: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甘愿等待一年提车的盲目品牌追随者,尽管他事后迅速表达了歉意,但这依然揭示了整个行业的心态。
零跑企业负责人朱江明在观看活动典礼后表示遗憾,他原本感到十分愉快,不过后来感到负担加重了。
这场围绕“一年交货周期”的纷争,揭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残酷现实:当性能比拼进入尾声阶段,供货实力才算是最后的壁垒。
雷军形容为一种甜蜜的困扰,不过二十万车主们真正在意的是,待到二零二六年,他们的座驾是否依然出众。